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旭

作品数:22 被引量:96H指数:7
供职机构: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脑梗
  • 8篇脑梗死
  • 8篇梗死
  • 4篇头痛
  • 4篇偏头痛
  • 3篇动脉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血性
  • 3篇综合征
  • 3篇相关肽
  • 3篇基因
  • 3篇基因相关肽
  • 3篇降钙素
  • 3篇降钙素基因
  • 3篇降钙素基因相...
  • 3篇降钙素基因相...
  • 3篇钙素基因相关...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血浆

机构

  • 19篇长治医学院附...
  • 6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南大学
  • 1篇长治医学院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长治医学院附...

作者

  • 22篇任旭
  • 8篇胡晓雁
  • 6篇刘晗睿
  • 5篇段圣杰
  • 5篇琚小红
  • 4篇牛争平
  • 3篇赵常宝
  • 3篇李昆屯
  • 2篇董红岩
  • 2篇刘萍
  • 2篇丁明钊
  • 2篇肖志杰
  • 2篇马向红
  • 1篇原志军
  • 1篇秦蔚
  • 1篇李晓慧
  • 1篇马甜
  • 1篇梁晋汾
  • 1篇魏建宏
  • 1篇侯玉立

传媒

  • 11篇中西医结合心...
  • 5篇长治医学院学...
  • 1篇首都医药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16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蚓激酶联合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蚓激酶联合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34例康复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同时予以蚓激酶肠溶胶囊(60万U/次,tid,po)及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qd,po);对照组69例,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同时只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qd,po)。随访6个月,观察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病残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65例,脱落3例,对照组69例,脱落5例。治疗组62例,对照组64例纳入结果分析。治疗组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为3.2%,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二者联合使用未增加出血风险;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改善程度较治疗前明显(P<0.05),对照组无类似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95.2%,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残疾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蚓激酶联合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安全、有效。
任旭马甜
关键词:蚓激酶阿司匹林
偏头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测定的临床意义
本文对偏头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测定进行了研究。文章测定了偏头痛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并探讨了其在偏头痛发生与发展中的意义。研究显示,偏头痛组ET及CG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
任旭
关键词:偏头痛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文献传递
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观察后循环(VA、BA)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溶栓的时间。方法对后循环脑梗死25例病人在不同时间窗6h内、6h^24h、24h^72h、72h后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结果25例病人中,1周后意识清醒,语言肢体功能恢复7例,意识障碍减轻、凝视麻痹、瞳孔恢复6例;无变化5例;死亡7例。结论静脉尿激酶溶栓延长溶栓时间,对后循环脑梗死仍然有效,在临床应用中简便易行,出血危险性小。
丁明钊琚小红任旭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时间窗
急性脑血管病与脑心综合征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脑心综合征(CCS)在急性脑血管病(ACVD)中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19例C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CS发病率为37.9%,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CCS明显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P<0.01);位于丘脑、脑干及小脑的卒中发生CCS明显高于脑叶及基底节的卒中(P<0.01);CCS的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肌酶谱异常率为55.3%;合并CCS急性卒中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CCS的发生与卒中类型、部位有关,预后较未合并CCS者差。掌握其临床特点,对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任旭刘萍马向红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脑心综合征
老年人无症状脑梗死4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老年人群中无症状脑梗死 (SB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180例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老年人行头颅CT或MRI检查 ,分析SBI病灶部位、类型、年龄分布、基础疾病 ,与非SBI病人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从 180例检测者中检出SBI46例 ,发病率为 2 5 .6% ,病灶直径以 15mm以下多见 ,分布于基底节区、内囊、放射冠区 ,占各部位SBI的 82 .6%。SBI病人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SBI组 (P <0 .0 1)。结论 SBI在老年人群中发病较高 ,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关系密切 ,对合并上述诸病的老年人 ,应定期常规检查头颅CT或MRI。
任旭董红岩胡晓雁
关键词:无症状脑梗死老年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对200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分型计算各型患者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反杓型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结论血压昼夜节律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秦蔚任旭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血压昼夜节律
偏头痛病人血浆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测定偏头痛病人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探讨其在偏头痛发生与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择34例诊断明确的偏头痛病人,按发病时间分为发作期和间歇期,抽取肘静脉血2mL,采用放免分析技术(RIA)分别测定ET及CGRP含量,并与31名同期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偏头痛组ET及CGR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度发作组与轻中度组及间歇期组相比,ET的水平前者高于后两者(P<0.05或P<0.01);CGRP轻中度组及间歇期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ET轻中度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0.5860,P<0.01)和间歇期组(r=0.6047,P<0.05)ET和CGRP含量变化呈正相关。结论偏头痛病人血浆ET及CGRP水平的变化可能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病过程。
任旭牛争平
关键词:偏头痛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养血清脑颗粒对偏头痛病人头痛发作的影响研究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偏头痛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70例确诊为偏头痛的病人随机分为养血清脑颗粒组(治疗组 ) 3 5例和对照组 3 5例 ,治疗组服用养血清脑颗粒 ,对照组给予西比灵胶囊治疗 ,连续观察 3 0d。结果 :两组均可减少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 ,但养血清脑颗粒组优于西比灵组 (P <0 .0 5 )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但在缓解率上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 <0 .0 1) ,在伴随症状的改善上 ,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对偏头痛病人头痛发作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牛争平侯玉立任旭
关键词:偏头痛养血清脑颗粒头痛发病机制
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临床资料,对其体温、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及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54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中发热2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2例伴高血压,其中17例收缩压低于150mmHg,12例脉压小于30mm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合并有糖尿病,39例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多与发热、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是否并发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而病人收缩压下降、脉压小也易引起进展性脑梗死。
任旭赵常宝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发热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与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比较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比较出血性腔隙综合征 (HL)与腔隙性脑梗死(LI)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5 9例HL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并与 3 5 3例LI进行发病危险因素的比较。结果 高血压病是HL和LI共同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是HL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者LI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临床是否发生HL或LI ,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有关的危险因素。
任旭牛争平胡晓雁
关键词:脑梗死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