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永祯

作品数:62 被引量:1,012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9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5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污染
  • 12篇土壤
  • 11篇重金
  • 11篇重金属
  • 11篇
  • 8篇水稻
  • 6篇促生菌
  • 5篇植物修复
  • 5篇金属污染
  • 5篇红壤
  • 4篇植物
  • 4篇生活污水
  • 4篇农村生活污水
  • 4篇重金属污染
  • 4篇污染土
  • 4篇污染土壤
  • 4篇污水
  • 4篇
  • 3篇有效性
  • 3篇玉米

机构

  • 47篇中华人民共和...
  • 12篇中国科学院华...
  • 4篇广西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天津农学院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天津市农业环...
  • 2篇农业部农业生...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武汉生物工程...
  • 1篇江苏省林业科...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陕西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过...
  • 1篇中国农学会

作者

  • 60篇丁永祯
  • 16篇唐世荣
  • 15篇郑向群
  • 15篇郭军康
  • 14篇冯人伟
  • 13篇王瑞刚
  • 12篇师荣光
  • 12篇宋正国
  • 11篇李志安
  • 11篇邹碧
  • 9篇成卫民
  • 9篇陈昢圳
  • 8篇徐应明
  • 7篇居学海
  • 7篇赵玉杰
  • 7篇杨波
  • 6篇周莉
  • 6篇谭万能
  • 6篇张春雪
  • 5篇曹裕松

传媒

  • 11篇农业环境科学...
  • 5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热带地理
  • 1篇环境工程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Acta B...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土壤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农业环境与发...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环境监测管理...

年份

  • 2篇2018
  • 8篇2017
  • 9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8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土壤下苋菜镉吸收规律及其阈值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以中国20种典型土壤和苋菜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实验揭示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浓度镉污染对苋菜镉累积的相关规律,寻求符合叶菜类卫生标准的土壤镉污染阈值。结果表明: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同,不同浓度镉处理对苋菜生长表现出多样性,或促进(盐碱土、黄棕壤和黄绵土)、或抑制(黑钙土和棕漠土)或没有显著影响(黄壤和红壤)。同种土壤条件下,苋菜可食部位镉含量随镉处理浓度增加而升高,而同一浓度处理下,则受土壤pH影响较大。当pH<7.5时,随着pH的上升,重金属含量则随之降低。通过土壤理化性质与苋菜富集系数之间的回归方程,可得出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土壤镉污染建议阈值,分别为0.3 mg/kg(pH<6.5)、0.8 mg/kg(6.57.5)。根据计算出的阈值,可以为叶菜类蔬菜种植区选择和污染农田土壤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王小蒙郑向群丁永祯郑顺安师荣光成卫民姚秀荣
关键词:苋菜土壤类型
农田镉砷污染防控与作物安全种植技术探讨被引量:28
2017年
文章综述了农田镉、砷污染现状、环境风险及其来源,阻控作物镉、砷吸收的关键技术环节,包括农业投入品控制、水分管理、土壤钝化调控、叶面调理、低吸收作物品种选择与替代种植、秸秆移除削减等。结合"土十条",提出镉、砷污染农田作物安全种植的几点思考:一是建立基于耕地-农产品污染等级的安全种植技术体系;二是采取集成农艺措施进行综合防控,重点提出作物安全种植VIRL(Variety-Input and Irrigation-Root zone and Removal of straw-Leaf blade)技术模式。该模式将源头预防(农业投入)、过程阻控(作物本身镉、砷吸收特性,影响作物地下部与地上部镉、砷吸收的各个环节)、末端治理(秸秆移除修复)高度统一起来,然后根据耕地-农产品污染等级,采取或紧或松的关键(联合)技术调控,实现镉、砷污染农田的安全种植;三是对镉、砷复合污染农田同步防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周莉郑向群丁永祯黄宏坤郑顺安师荣光李晓华冯人伟王瑞刚
关键词:农田污染防治
低分子量有机酸影响土壤重金属的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研究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论文通过批平衡实验方法,研究了多种有机酸对重金属Pb、Zn、Cu、Cd在不同土壤上的吸附、解吸行为,充分阐明了低分子量有机酸存在下重金属在可...
丁永祯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低分子量有机酸生物有效性
红壤中镉在有机酸作用下的解吸行为被引量:13
2006年
采用平衡批处理法,研究了3种有机酸及其两两混合液在序列pH值梯度下(pH3.0~7.0)对华南山地红壤cd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酸与苹果酸不利于Cd的解吸,反而促进了吸附,其中草酸只是在较高浓度(20mmol·L^-1)且土壤溶液pH〉5.0时促进解吸.随着pH值升高,草酸、苹果酸以及不含有机酸的对照溶液对红壤中Cd的解吸率都快速下降.柠檬酸在pH〈5.0时不利于Cd解吸;在pH〉5.0时显著促进Cd解吸,但两种浓度柠檬酸解吸特征有所不同,在低浓度(2mmol·L^-1)下对镉的解吸率呈降低一升高一降低变化,在高浓度(20mmol·L^-1)下呈降低一升高变化.在低pH条件下(pH3.0、4.0),苹果酸最有利于Cd的解吸,但3种酸对Cd解吸率差别不大,在较高pH条件下(pH5.0~7.0),柠檬酸最有利于解吸,且解吸率大大高于草酸与苹果酸.有机酸混合没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对Cd的解吸率介于相应单独有机酸之间.
丁永祯李志安邹碧曹裕松谭万能顾伟
关键词:有机酸解吸红壤
亚硒酸盐对旱稻吸收、转运砷及其氧化性胁迫的影响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通过盆栽试验,以As低吸收旱稻(V1)和高吸收旱稻(V2)品种为材料,研究无污染(CK)及轻、中度As污染(65.2、83.9 mg·kg^(-1))土壤中,土施Se(0、1.0、5.0 mg·kg^(-1))对旱稻生长、As吸收转运及其氧化性胁迫的影响。结果显示:低、高Se处理在轻度As胁迫下,V1生物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50%和31.13%,V2分别增加了17.89%、34.95%;在中度As胁迫下,V1增幅分别为56.42%和122.96%,V2增幅分别为34.38%和38.73%。Se促进了根系As吸收,显著降低了As从根系向地上部转运,降低了茎叶As累积。在无、轻、中度As污染土壤中,高Se处理V1根As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55.69%、27.08%和18.22%,茎As分别减少了18.89%、21.10%和30.93%,叶As分别减少了19.63%、27.68%和15.12%;V2根As含量分别增加了48.98%、23.82%和12.71%,茎As分别减少了17.02%、24.58%和16.16%,叶As分别减少了17.61%、20.52%和13.26%。Se在As胁迫下显著降低了叶MDA含量,低、高Se处理在轻度As胁迫下,V1叶MDA含量分别降低9.73%和13.26%,V2分别降低16.09%和20.68%;中度As胁迫下,V1分别降低9.29%和19.01%,V2分别降低14.80%和19.79%。V1在不同As胁迫下,Se显著提高了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而V2在As胁迫增强下,Se对抗氧化酶活性先促进后抑制。本研究表明,Se能有效缓解旱稻As胁迫,低、高As吸收品种的差异与机制,主要体现在V2对As的吸收与转运远高于V1,以及V2体内的MDA含量、POD和CAT活性远高于V1。
殷行行郑向群丁永祯冯人伟师荣光成卫民陈昢圳
关键词:旱稻丙二醛抗氧化酶活性
基于格网逐级细化的农产品产地土壤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格网逐级细化的农产品产地土壤监测点位布设方法,通过收集目标区域的行政区划图和土地利用图;分布初始网格;寻找和细化监测点位,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和逐级细化的格网逐一布设监测点位直至监测点位覆盖监测区域的目标...
师荣光郑向群赵玉杰丁永祯张春雪成卫民杨波
文献传递
利用植物促生菌与CO<Sub>2</Sub>联合作用提高植物修复效率的方法
利用植物促生菌与CO<Sub>2</Sub>联合作用提高植物修复效率的方法,本发明属于放射性核素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利用植物促生菌与二氧化碳施肥联合作用提高植物修复放射性核素铯的方法。该方法是在利用美洲商...
唐世荣廖上强郭军康丁永祯宋正国王芳丽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红三叶和高丹草Cs、K竞争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2014年
水培条件下,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e L.)和高丹草(Sorhum vulgare x Sorghum.vulgare var.sudanense hybrids)在不同铯(Cs)浓度(0、200、500、1000μmol·L-1)下生物量、铯和钾的竞争吸收及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2种植物叶、茎和根各部位的生物量,其中,红三叶各部生物量分别提高了42.6%、66.2%和45.0%,高丹草分别提高了17.4%、18.9%和22.3%.大气CO2浓度升高提高了红三叶和高丹草叶片及茎中的Cs含量,提升比例最大的为红三叶的茎(达9.7%),同时显著提高了2种植物对Cs的转运系数及红三叶的茎和根中Cs/K的区别系数.对于红三叶,大气CO2浓度升高引起叶片K含量略微增加,而茎和根系中K含量显著降低;对于高丹草,大气CO2浓度升高引起叶片和茎中K含量增加,而根系中K含量降低.2种植物对Cs的吸收都与介质中Cs浓度呈显著的线性相关,溶液中Cs浓度的增加提高了红三叶和高丹草的Cs/K区别系数,并且Cs的添加不仅对红三叶和高丹草的生物量都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还降低了2种植物对钾的吸收.在正常的CO2浓度下,1000μmol·L-1Cs处理可使2种植物叶、茎和根中的K含量分别降低10.4%、13.3%、32.5%(红三叶)和18.3%、42.1%和38.9%(高丹草);在大气CO2浓度升高的条件下,分别降低12.2%、22.0%、35.0%(红三叶)和17.9%、38.7%、34.6%(高丹草).
方华为贾炎郑向群丁永祯刘岩刘书田郑宏艳周莉
关键词:CO2浓度升高红三叶高丹草
改性明矾浆对土壤中镉、铅可提取性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为探讨不同改性明矾浆能否作为修复中、低度Cd和Pb污染土壤的重金属钝化剂,采用土培实验研究了不同改性明矾浆和系列添加浓度对污染土壤中可提取态Cd和Pb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可提取态Cd和Pb的含量随明矾浆添加量的增大和钝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同等钝化剂添加量条件下,热碱改性明矾浆钝化土壤中Cd和Pb的能力优于其他三种明矾浆,如添加浓度为5.0%,放置时间为16周的热碱改性明矾浆处理,其可提取态Cd和Pb含量分别为1.04、19.87 mg·kg-1,与对照相比(可提取态Cd和Pb含量分别为2.12、50.8 mg·kg-1),降幅分别为51%和60.9%,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测试结果证实,原明矾浆经过热碱改性后其粒径变小,比表面积增大,增加了明矾浆与污染物的接触面积,使其与重金属的吸附固定能力有所提高,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Cd和Pb的可提取态含量,从而降低其生物有效性。
李凝玉郭彬傅庆林丁永祯李华丁能飞
关键词:钝化
植物残茬对土壤酸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被引量:40
2005年
土壤强酸性是作物生长的最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某些植物残茬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pH,降低活性铝含量,提高作物产量。植物残茬改良土壤酸度的效能因种而异,最高土壤pH升幅可达4.53个单位,多种豆科植物材料可使土壤pH提高2个单位以上,当pH>5时,土壤溶液活性铝降至极低水平,从而消除铝害。植物残茬改良土壤酸度的效能受植物残茬自身特性与土壤特性的影响,而且pH的上升通常在几个月后消失,但这种效能对当季作物有效。植物体内有机酸根的去羧化作用被认为是pH上升的主要机理之一,去羧化机理存在的主要证据是,随着土壤pH升高,植物材料内的可溶性有机成分下降,CO2排放与pH上升高度相关,以及杀菌条件下土壤pH上升速度显著减慢。超量碱机理是植物残茬导致pH上升的又一可能的重要机理,亦即有机盐的作用,有机盐分解转化为碳酸盐,其作用与石灰完全相似,有机盐水解也可导致土壤溶液的碱性反应。铵化作用与硝化作用是高氮植物材料影响土壤酸度的重要机理,有机氮的铵化直接消耗质子,铵的硝化则产生质子,pH的变化与这些氮过程高度相关。含硫植物材料及有机物质分解过程产生的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也可对土壤pH产生影响,但它们的作用较小。综合来看,去羧化作用机理基于间接证据,没有得到严格验证,超量碱机理可能是土壤pH上升的主要原因,超量碱只能转移,不能制造,含超量碱高的外源性有机材料施入耕地,将是改良土壤酸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李志安邹碧丁永祯谭万能夏汉平沈承德孙彦敏
关键词:酸性土土壤改良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