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晋利 作品数:29 被引量:224 H指数:8 供职机构: 郑州师范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文化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河南省杨树人工林生物量估算 被引量:3 2013年 利用1989—2008年间共4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依据生物量转换因子法(BEF)建立的杨树生物量与蓄积量相关方程,对河南省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河南省4次森林清查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分别为92.44×104 t、191.88×104 t、1 256.79×104 t和3 454.59×104 t,呈明显增长的趋势;20a间,杨树生物量共增加3 362.15×104 t,年均增长224.14×104 t;而同期生物量密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生物量密度由48.14t·hm-2下降到37.50t·hm-2,远低于全国杨树平均水平,表明河南省杨树人工林森林质量较差;模型的选用对估算区域生物量的大小影响较大,BEF法与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结果相差33.95%。 丁晋利 魏红义 李秀玲关键词:杨树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蓄积 生物量估算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7 2017年 基于长期定位耕作试验(2006—2016年),探讨长期传统翻耕、免耕和深松耕作对冬小麦关键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分析长期免耕和深松耕作下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和转运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长期免耕和深松耕作较传统翻耕均不同程度提高了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但在较干旱年份,不同生育期免耕蓄水保墒效果优于深松耕作。从冬小麦扬花期到成熟期,无论何种耕作方式氮素在茎和叶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减小,在穗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增大。扬花期,与传统翻耕相比,连续2 a免耕分别提高茎、叶和穗的平均氮素积累量44.3%、80.5%和70.9%,而连续2 a深松耕作未呈现显著变化;成熟期,连续2 a免耕和深松耕作较传统翻耕均显著降低了茎的平均氮素积累量,增加了籽粒的平均氮素积累量(P<0.05),且免耕优于深松耕作。此外,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显著提高冬小麦植株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转移率和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P<0.05),而深松耕作仅在较干旱年份未明显提高冬小麦植株营养器官转运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综上,长期深松耕作并不能持续促进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对于干旱少雨年份免耕优于深松耕作。 丁晋利 武继承 杨永辉 冯浩关键词:冬小麦 保护性耕作 土壤水分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2018年 保护性耕作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并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农艺措施之一.基于河南省长期定位试验2011—2016年数据,分析不同耕作措施(传统耕作、免耕和深松处理)对土壤水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2016年免耕和深松耕作处理下冬小麦拔节期平均相对保墒率分别为7.3%和-0.68%,且免耕较传统耕作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拔节期0~60 cm土壤贮水量.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提高了冬小麦拔节期、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0~10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而深松耕作并未明显提高冬小麦拔节期土壤平均含水量.此外,免耕较传统耕作能够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尤其在较干旱年份其增产效果更优.因此,免耕的蓄水保墒及增产效果在较干旱年份明显优于深松耕作. 丁晋利 魏红义 杨永辉 张洁梅 张洁梅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 耕作与保墒措施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2016年 为探明不同耕作与保墒措施下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利用特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普通耕作、深松、秸秆覆盖、保水剂、有机肥等措施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以秸秆覆盖和深松处理的保墒、储水效果较佳。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中,有机肥处理的耗水量最大,而深松和秸秆覆盖处理较少。在小麦拔节期前,有机肥处理更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在小麦拔节-孕穗期,以保水剂和深松处理积累的干物质量较高。孕穗期以后,秸秆覆盖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且秸秆覆盖处理在小麦全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也较高。除返青-拔节期和孕穗-扬花期外,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秸秆覆盖处理最高,且其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其产量较普通耕作提高了50.9%,水分生产效率提高了11.7 kg/(mm·hm^2)。综上所述,秸秆覆盖处理较其他措施更能有效地改善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环境,从而促进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 杨永辉 武继承 张玉亭 潘晓莹 丁晋利 张洁梅 何方 王越关键词:耕作 保墒 生育阶段 干物质量 水分利用 耕作方式转变对土壤蓄水保墒影响的RZWQM模型模拟 被引量:7 2016年 基于2011—2012年和2013—2014年河南禹州冬小麦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传统耕作、免耕和深松处理下土壤水分、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对RZWQM(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然后利用率定后的模型模拟传统耕作转变为保护性耕作方式后0-100 cm土层贮水量、耗水量、土壤剖面水分平衡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动态变化。在模型率定和验证中,土壤分层含水率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在0.009-0.025 cm^3/cm^3和0.005-0.054 cm^3/cm^3范围内变化。模型模拟结果表明RZWQM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耕作方式转变后土壤分层水分的动态变化,4种不同耕作转变模式(传统耕作分别转变为免耕、免耕+秸秆覆盖、深松、深松+秸秆覆盖)下,传统耕作转变为免耕后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最大,达19.3 kg/(hm^2·mm)。因此,该模拟条件下传统耕作转变为免耕的蓄水保墒效果最好。 丁晋利 武继承 杨永辉 何建强 冯浩关键词:冬小麦 耕作方式 RZWQM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7Be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04年 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研究土壤侵蚀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7Be作为一种自然产生的,短寿命的(半衰期53.3d)放射性核素,具有特殊的示踪价值。介绍了7Be的来源、散落特征及其在土壤颗粒中的存在形态,阐述了7Be示踪技术现有的土壤侵蚀速率定量估算模型,提出了我国开展7Be示踪土壤侵蚀过程研究的建议。 丁晋利 郑粉莉关键词:放射性核素 土壤侵蚀 SWAT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31 2004年 SWAT模型是美国农业部开发的长时段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它能够利用GIS和RS提供的空间数据信息,模拟复杂大流域中多种不同的水文物理过程,包括水、沙、化学物质和杀虫剂的输移与转化过程。从SWAT模型的原理、结构、应用及评价等方面对该模型作一综合性评述,为我国水文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丁晋利 郑粉莉关键词:SWAT 分布式水文模型 利用^7Be研究次降雨条件下浅沟集水区片蚀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3 2011年 利用7Be示踪方法,研究次降雨条件下浅沟集水区片蚀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次降雨发生前后,7Be在浅沟集水区不同部位发生显著的空间分异,7Be含量的差值随坡长整体上呈波动趋势,坡面上部在0~10m范围内侵蚀强度较弱,局部区域有沉积发生,在坡面中部坡长为45~50 m左沟脊处土壤侵蚀相对严重,坡长大于75 m的坡面下部,土壤侵蚀也较严重. 丁晋利 郑粉莉关键词:土壤侵蚀 降雨强度模拟装置及放射性核素迁移模拟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降雨强度模拟装置及放射性核素迁移模拟系统,涉及土壤侵蚀技术领域。其中,所述的降雨强度模拟装置,包括:试验装置,所述试验装置,进一步包括:试验箱;所述试验箱的上侧设置有储雨箱,所述储雨箱的上侧设置有用于... 丁晋利 高翠民 赵天旭 魏红义~7Be在灰色黄土正常新成土土壤颗粒中的分布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为了分析不同粒级土壤吸附7Be的能力。[方法]通过对土壤样品的机械组成分析,分析不同粒级土壤颗粒中7Be的分布。[结果]不同粒级土壤颗粒中7Be的分布不同。[结论]7Be含量在不同粒级土壤中的分布规律为黏粒>粉砂粒>砂粒。 丁晋利 郑粉莉关键词:土壤粒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