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荷
- 作品数:31 被引量:169H指数:8
- 供职机构: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贵州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例钩端螺旋体病原体分离鉴定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对贵州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进行钩体分离鉴定和分子分型,了解其病原学特征,为当地钩体病的防治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集贵州省钩体病疫区黔东南州黎平县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血液和尿液标本进行钩体分离培养,对分离的钩体疑似菌株通过致病性钩体G1/G2-PCR方法进行初步鉴定,进一步采用钩体血清群特异PCR进行分群鉴定,然后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并与国内常见血清群参考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35例发热病例血液中分离得到3株钩体疑似菌株,分离率为8.6%,分别命名为17BX002、17BX003和17AJX008;3株菌株经钩体特异性G1/G2-PCR鉴定为致病性钩体;钩体血清群PCR鉴定显示,17BX002株为流感伤寒群钩体,其余2株菌为阴性(排除其为黄疸出血群、赛罗群、犬型、秋季群、流感伤寒群和七日热群);进一步的MLST显示,17BX002株为ST106型,与流感伤寒群聚类最近,而其余2株为ST96型,与巴达维亚群菌株一致。结论高发季节贵州省疫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中存在钩体感染病例,流感伤寒群和巴达维亚群为贵州省新发现钩体菌群。
- 刘英黄荷张翠彩姚光海徐飞马青王月唐光鹏王定明李世军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发热病例聚合酶链式反应多位点序列分型
- 成都市大学生对HPV及HPV预防性疫苗的认知态度调查被引量:38
- 2013年
-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成都市大学生对HPV及其预防性疫苗的认知情况和态度,分析影响大学生对HPV疫苗接受程度的因素,为推广HPV疫苗的接种提供建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成都市在校大学生进行多阶段抽样,然后使用匿名自填的方式对抽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关于HPV及预防性HPV疫苗认知及态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470名大学生,其中333名(70.85%)被调查者听说过子宫颈癌、肛门癌或生殖器疣,但仅有43人(9.15%)听说过人乳头瘤病毒(HPV),31人(6.60%)知道宫颈癌等疾病与HPV感染有关,29名(6.17%)被调查者知道HPV预防性疫苗。在疫苗有效的前提下,320人(68.09%)愿意接种HPV疫苗;60%以上的被调查者对全程(3针)疫苗接种的最高支付意愿在300元以下。结论大学生对HPV及预防性疫苗的认知率低,接种态度主要受认知及价格因素影响。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加强人群健康教育是在人群中推广HPV疫苗的关键因素。
- 黄荷赵方辉谢瑶王少明潘雄飞兰慧陈凤杨春霞乔友林
- 关键词:人类乳头瘤病毒预防性疫苗大学生
- 贵州省2010-2014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分析贵州省2010-2014年人间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与鼠类动物带菌情况,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4年贵州省钩体病例报告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对钩体疑似病例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菌株培养和鉴定。采用夹夜法捕获老鼠对贵州省钩体病高发地区进行鼠类宿主动物及带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鼠间带菌情况与人间疫情的相关性。结果 2010-2014年贵州省报告钩体病人共73例,死亡10例,病死率13.70%。疫情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5年合计报告病例数52例占全省同期病例的71.23%。6—9月份达到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9.86%。检测钩体疑似病人血清样本18份,其中阳性7份,阳性率为38.89%,均为黄疸出血群抗体。未从钩体疑似病人分离到钩体菌株。鼠间动物监测有效布夹数6 750夹次,共捕鼠646只,鼠密度9.57%,黑线姬鼠密度呈上升趋势,共分离钩体菌株56株,全部分离自黑线姬鼠,带菌率8.67%,经PCR检测均为黄疸出血群钩体。结论贵州省2010—2014年间钩体疫情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黑线姬鼠为主要带菌鼠类动物,带菌群别为黄疸出血群,与钩体病人血清抗体群别相匹配,提示黑线姬鼠带菌与人间疫情存在相关性。
- 刘英陈峥宏李世军姚光海黄荷马青周敬祝唐光鹏王定明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宿主动物PCR
- 贵州省2005-2020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及防控对策分析
- 2024年
-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05-2020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防控对策,为全省伤寒副伤寒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全民健康保障疾控信息系统中伤寒副伤寒疫情数据和《贵州省统计年鉴》、肠道传染病基地项目等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贵州省2005-2020年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22 746例,死亡14例,年均发病率3.93/10万。发病率最高的年份是2005年,为15.21/10万,年均发病率最高的市州和县(市、区)分别是黔西市南州(8.40/10万)、兴义市(15.08/10万),发病人群以农民(7 835例,占34.45%)和学生(6 027例,占26.50%)为主,季节高峰在5~10月(15 826例,占69.58%),发病年龄以10~50岁为主(17 758例,占78.07%)。暴发疫情24起,发病例数939例,罹患率为0.55%。分离菌株1 883株,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74.14%)。伤寒和甲型副伤寒菌株对萘啶酸耐药率分别为26.45%和93.18%。伤寒副伤寒防控策略和重大行动18条,对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有重要推动作用。结论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既往防控对策和重大行动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下降有重要推动作用。应针对性推动既往有效对策,有效降低伤寒副伤寒的危害。
- 胡灿姚光海王丹黄艳萍黄荷
-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防控对策描述性流行病学耐药性
- 2005-2019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贵州省2005-2019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系统”资料及既往“疫情调查报告”,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贵州省2005-2019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省2005-2019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23起,伤寒17起,甲型副伤寒6起,发病数911人,罹患率0.55%。疫情集中在4-10月,共16起,占69.56%。疫情分布在7个市(州),安顺市、毕节市、黔东南州有14起,占60.87%。0~20岁组和31~50岁组分别占36.99%和23.93%;农民和学生分别占39.19%和33.26%。水型传播15起,占65.22%。采集血样标本491份,血培养阳性率40.33%,采集大便标本37份,阳性率5.41%,外环境水标本334份,阳性率6.59%。结论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以水型暴发为主,学生和农民是主要受威胁人群。要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风险管控工作,减少疫情波及范围。
- 胡灿姚光海黄艳萍黄荷
-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描述性流行病学
- 贵州省黔东南州某县一起伤寒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 2020年
- 目的调查贵州省黔东南州某县2018年发生一起伤寒暴发疫情的危险因素及传播方式,为防控提供参考。方法用个案调查、病例对照调查及环境卫生学调查等方法对该疫情进行分析。结果该疫情共发现伤寒102例(确诊42例、临床诊断2例、疑似58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3例,55.9%为学生(57例),32.4%为农民(33例);人群罹患率1.9%(102/5328),无死亡。村小学学生罹患率7.1%(46/645),各年级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疫情有家庭聚集现象,病例均有发热,以畏寒(82%)和头痛(72%)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饮用桶装生水(OR=39.34)及与类似症状者共同居住(OR=4.99)均为疫情的危险因素。结论疫情可能因村民直接饮用被污染的自来水、桶装生水或就近取用自备井水造成感染,同时存在家庭内传播。要对村民水源进行统一管理,集中消毒。加强健康教育,促进村民养成卫生习惯,提高防病意识。
- 黄荷李梦姚光海
- 关键词:伤寒疫情暴发饮水卫生疾病控制
- 2007-2017年贵州省人间炭疽疫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了解贵州省2007-2017年人间炭疽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供防控工作参考。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贵州省2007-2017年人间炭疽疫情资料及其相关监测资料。结果 2007-2017年贵州省人间炭疽累计发生104起,病例183例,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0.046/10万,死亡6例,年均死亡率0.002/10万。全年可发病,5-10月报告病例最多(149 例,占81.42%)。以25~60岁发病最多(142例,占77.60%)。男女病例之比为6.96∶1。职业以农民发病最多(162例,占88.52%)。散发77起占总起数的74.04%。聚集性病例106例占总病例57.92%。2013-2017年的人间炭疽中86.67%(13/15)有病死家畜接触史。实验室确诊4例。消毒前的剖剐地土壤的炭疽杆菌检出阳性率15.79%(9/57),消毒后的剖剐地土壤的炭疽杆菌检出阳性率12.21%(16/131)。结论 贵州省人间炭疽疫情下降明显,农村尚存在潜在聚集性疫情风险,疫源地消毒亟待规范,部门间联防联控有待落实,需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及健康教育等工作。
- 姚光海马青胡灿王丹黄荷聂炜唐光鹏李世军
- 关键词:炭疽
- 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流行特征研究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了解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贵州省2009-2019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及其相关监测资料。结果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累计报告病例141例,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0.0359/10万,死亡9例,年均死亡率0.0023/10万。高发地区为黔东南州(113例,0.2840/10万)。全年除1月、3月和4月外的各月均有病例报告,8-10月报告病例最多(117例,占82.98%)。以10~65岁发病最多(130例,占92.20%)。男女病例之比为5.13∶1。职业发病以农民最多(103例,占73.05%),其次是学生(26例,占18.44%)。流行形式主要为稻田型散发。稻田捕鼠942只,捕获率10.93%(942/8621),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412只,占43.74%),分离钩端螺旋体82株,分离率8.70%(82/942),菌株均为黄疸出血群,均分离自黑线姬鼠,黑线姬鼠带菌率为19.90%(82/412)。报告疑似钩体病例的钩体抗体阳性率42.45%(59/139),感染以黄疸出血群为主(36例,占61.02%);发病区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53.33%,明显高于非发病区的11.89%(χ^(2)=38.85,P=0.00)。结论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下降显著,局部区域高发,需警惕历史自然疫源地的潜在流行风险,应加强监测及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工作。
- 姚光海刘英黄荷胡灿王丹聂炜邹志霆李世军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
- 平坝县伤寒干预项目持续效果评价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评价贵州省平坝县伤寒干预项目的持续效果,为肠道传染病干预提供参考。方法用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伤寒、副伤寒资料,分析干预区和对照区疫情特征;现场调查收集人群伤寒、副伤寒知识-态度-行为(KAP)资料,比较干预前后近期及干预后远期的持续效果。结果干预区发病率下降多于对照区,且维持在较低水平(1.00/10万),对照区发病率维持在较高水平(8.12/10万);干预后近期和远期效果指数分别为0.54和0.49;干预后远期人群KAP总答对率63.3%、知识总知晓率49.3%、正确态度总持有率55.6%、良好卫生行为形成率78.8%,均高于干预前、低于干预后近期。结论贵州省的伤寒和副伤寒干预项目降低了发病率、改善了人群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干预后人群KAP远期效果不如近期效果显著,说明健康教育开展要有持续性过程。
- 胡灿姚光海王丹黄荷张静申涛
-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疾病控制健康教育
- IL-1β和IL-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关系研究进展
- 胃癌是第4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引起癌症相关死亡的第2位原因.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这一过程的发展和结局.宿主自身遗传易感性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笔者收集...
- 赵志梅温莹潘雄飞陈凤黄荷兰慧谢瑶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