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炳超
- 作品数:51 被引量:251H指数:11
- 供职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水稻内生放线菌类群及其对宿主病原菌的抗性研究被引量:32
- 2004年
- 采用常规方法对广东省番禺和五山两地种植的水稻内生放线菌进行分离、鉴定和分析 ,结果表明水稻内生放线菌多属于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 ,其中灰褐类群链霉菌 (S .griseofuscus)的分离频率最高为 36 1%~ 6 9% ,是水稻植株中的优势内生放线菌类群。研究了内生放线菌在水稻植株各器官中的分布 ,结果表明根中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高于茎叶。番禺地区种植的水稻中分离出的内生放线菌种类较多。从感病品种及生长不良水稻植株中分离出的内生放线菌种类比较丰富。通过回接分离试验及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内生菌在植物体内分布发现 ,水稻优势内生放线菌回接无菌组培苗后 ,不仅能够定殖在水稻植株的根表和根内部 ,而且存在于茎杆和叶片中。通过平板颉抗及代谢物的活性测定试验 ,发现所分离的内生放线菌 5 0 %对水稻某些病原菌有颉抗活性 ,其中灰褐类群链霉菌的比例达到 5 5 4 % ,成为所分离的水稻内生放线菌类群中具有颉抗活性的最大群体。
- 田新莉曹理想杨国武黄炳超周世宁陈明肖汉翔
- 关键词:水稻内生放线菌
- 抗褐飞虱生物型1和2的水稻新品种——粳籼89被引量:12
- 1995年
- 粳籼89是佛山市农科所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多抗、早晚造兼用的特点,是我省近年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抗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品种。1992—1993年,在本所试验基地,采用两种虫源,进行苗期抗性等级、高龄若虫生存率、繁殖量测定,在自然诱发情况下进行田间抗性及保产作用评价。
- 谭玉娟黄炳超张扬
- 关键词:水稻褐飞虱抗性
- 抗稻瘿蚊新基因GM6的研究
- 谭玉娟张扬徐炎康黄炳超赵丽霞朱旭东等
- 针对中国当前稻瘿蚊防治中急需抗稻瘿蚊水稻品种的实际,开展了对原产中国海南岛并由该院发掘的水稻品种“大秋其”抗稻瘿蚊基因的系统研究。通过昆虫学、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多学科协作攻关,用抗性鉴定筛选、杂交育种、抗性遗传和现代...
- 关键词:
-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遗传育种基因稻瘿蚊
- 晚造稻飞虱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的研究被引量:2
- 1992年
- 以肇庆市为代表,分析了广东省中部晚造稻飞虱种群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用逐步回归方法,在IBM-PC/XT 电子计算机上选择关键因子,将褐稻虱、白背飞虱、稻飞虱(两种飞虱总量)分别组建了5个多因子主害代(第七代)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这些模型的复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程度,经x^2检验,其理论值和实测值的拟合概率为99.5%,用1990年实测数据检验,与实际相符。
- 黄炳超陈炳旭林祖源黄耀辉杨水源
- 关键词:晚稻稻飞虱
- 抗稻瘿蚊品种多抗1的抗性遗传分析及抗性基因定位被引量:17
- 1996年
- 稻瘿蚊是亚洲稻区主要害虫,采用抗虫品种进行防治是最理想的方法。1993~1995年,广东省农科院与国际水稻研究所有关专家紧密合作,对能抗华南4个稻瘿蚊生物型的品种多抗1作进一步抗性遗传分析,确认多抗1对中国稻瘿蚊生物型1和4的抗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这个基因暂定名为GM—6(t)。以多抗1×丰银占1组合的F3代160个家系作基因标记,据DNA库分离个体分析(BSA)原理,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物OPM6(1.4kb),首次成功地标记了这个抗性基因。随后多态性扩增产物经^(32)p标记,用作探针,检测另一个参考作图群体IR64×Azucena,将这个抗性基因定位在水稻第4条染色体上,位于RG214和RG163两个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标记之间。应用这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可能不必通过稻瘿蚊的直接筛选,快速准确地选育抗稻瘿蚊品种或进行抗性基因累加。
- 谭玉娟张扬黄炳超徐炎康赵丽霞S.K.KatiyarN.HuangG.S.KhushJ.Bennett
- 关键词:稻瘿蚊抗性基因RAPD
- 多抗1号抗稻瘿蚊遗传研究被引量:11
- 2000年
- 为了明确抗源大秋其的衍生品系多抗1号对稻瘿蚊抗性的遗传背景,测定了多抗1号与感稻瘿蚊品种及不同抗稻瘿蚊基因抗源的杂交F_1、F_2、F_3和T_1的抗性,分析抗性分离比例,研究多抗1号对稻瘿蚊抗性遗传方式及其与一些有代表性抗源抗性基因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多抗1号对广东稻瘿蚊的抗性由显性主基因控制。它的抗稻瘿蚊基因Gm-6与Leuang152、BG404-1、OB677的抗稻瘿蚊基因不等位,与羊山占的抗稻瘿蚊基因连锁,与ARC5984的抗稻瘿蚊基因gm-3是不同的抗稻瘿蚊基因。
- 张扬谭玉娟黄炳超陈建伟朱旭东
- 关键词:稻瘿蚊抗性遗传抗虫育种
- 水稻抗褐飞虱遗传和育种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9年
- 综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资源的鉴定、分布特点及遗传分析检测,分析了抗褐飞虱遗传的"基因对基因"关系,以及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虫机制与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适应,揭示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育种利用现状及其展望。
- 肖汉祥李燕芳张扬黄炳超
- 关键词:水稻褐飞虱抗性育种
- 褐稻虱生物型变异动态监测及抗虫品种资源推荐被引量:13
- 1997年
- 本文报道近十多年来广东省褐稻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生物型变异动态监测的研究结果,针对当前褐稻虱优势生物型及发展趋势,推荐优良的抗褐稻虱品种资源。监测结果表明;根据苗期抗性反应,分蘖期生存率测定,田间系统调查监测,广州褐稻虱田间种群对带有Bphl抗性基因的代表品种IR26的致害力不断增强,1992年以来抗性反应达生物型2的水平。1992~1994年在全省7个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取样测定及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型2已上升为广东褐稻虱田间主害代的优势种群。多年的抗性鉴定结果证实,外引品种IR56、IR50404同其对应亲本PTB33、Babawee一样,对褐稻虱的抗性稳定,已推荐用作进一步抗性育种的优良抗源。粳籼89等23个品种能抗褐稻虱生物型1和2,可及时替代带Bphl抗性基因的品种。
- 谭玉娟张扬黄炳超
- 关键词:稻虱褐稻虱生物型
- 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0
- 2013年
- 我国南方稻区是水稻三化螟主发生区。近年来,受农业机械化、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等影响,三化螟发生与为害呈现新的特点。分别在广东粤北、粤中和粤西,通过田间试验布局和调查,系统研究了隔离育秧、稻菜轮作、浸桩旋耕和烧桩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隔离育秧、稻菜轮作和浸桩旋耕对于三化螟发生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而烧桩对三化螟控制效果不明显。隔离育秧与塑盘育秧、露地育秧这两种耕作方式相比,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43.4、53.7、14.0倍和14.4、11.0、4.7倍;稻菜轮作区与非稻菜轮作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24.4、43.3、152.3倍;浸桩旋耕与非浸桩旋耕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3.7、2.7、8.9倍;烧桩处理则仅比对照田三化螟存活率略低14.9%。轻简化和机械化将是未来水稻种植主流,对指导生产实践中三化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张振飞黄炳超肖汉祥李燕芳廖永林李国君谭耀华范秀其张扬
- 关键词:农业防治措施三化螟
- 稻虫杀净替代甲胺磷防治水稻害虫药效评价被引量:8
- 2002年
- 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 ,评价了稻虫杀净、甲胺磷等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等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及对稻田有益生物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 ,稻虫杀净对水稻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对稻田有益生物种群的影响较小 。
- 张扬黄炳超肖汉祥温桂章吴金灵陈伟洲吴城伟曾繁林
- 关键词:甲胺磷水稻害虫药效甲胺磷稻飞虱三化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