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明
- 作品数:190 被引量:491H指数:8
-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机械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周边型牙源性纤维瘤35例临床病理研究
- 1999年
- 目的 :总结周边型牙源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按WHO(1992 )牙源性肿瘤分类标准对 35例周边型牙源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中 ,男性 14例 ,女性 2 1例 ;平均年龄 31岁 ;上颌牙龈 14例 ,下颌牙龈 2 0例。肿块为局部软组织突出表现。X线片和手术中见五例牙槽骨有吸收改变。三例术后复发。组织学上 ,肿瘤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 ,含数量不等的成纤维细胞 ,一例伴有颗粒细胞。肿瘤边界尚清 ,缺少明显包膜。结论 :周边型牙源性纤维瘤临床表现与龈瘤不能区分 ,组织学主要为WHO型牙源性纤维瘤 ,手术切除不彻底易复发。
- 雷成家陈新明刘进忠
- 关键词:牙源性肿瘤纤维瘤病理
- 腮腺淋巴结结核4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 1997年
- 收集经病理检验确诊的腮腺淋巴结核患者43例进行了临床分析。43例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50岁以前年龄组占74.4%;左腮腺25例,右腮腺18例;包块以耳屏前为多,包块数目为单个或多个,其中4例呈串珠状,占本组病例9.3%。并就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等进行了讨论。
- 陈卫民孙国洪陈新明
- 关键词:腮腺结核
-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血管生成与肿瘤细胞增殖的研究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2 8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中VEGF、PCNA的表达 ,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MVD)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VEGF阳性表达率为 82 .14 % (2 3/ 2 8) ;MVD为 30 .19± 12 .99(8~ 5 9) ,PCNA为 (2 0 .5 0± 12 .5 8) % (6 .2 3%~5 1.78% )。低分化组MVD、PCNA阳性率均高于高分化组 (P <0 .0 5 )。VEGF表达阳性的肿瘤组织MVD高于阴性者 (P <0 .0 5 ) ,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 (rs=0 .80 ,P <0 .0 5 )。VEGF表达、MVD与PCNA表达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rs=0 .0 2 ,rs=0 .15 ,P >0 .0 5 )。结论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 ,肿瘤细胞能产生VEGF促进血管生成 ;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微血管密度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均高于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
- 史璐汪说之陈新明李原
- 关键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增殖
- 细胞凋亡及Ki-67蛋白在口腔粘膜白斑与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口腔正常粘膜、粘膜白斑及鳞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及Ki 6 7蛋白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TUNEL法检测口腔粘膜白斑和鳞癌中细胞凋亡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细胞Ki 6 7蛋白表达 ,并计算其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增殖率。结果 :在正常粘膜 单纯增生性白斑 不典型增生性白斑 鳞癌过程中 ,随病变的发展 ,其细胞凋亡率呈下降趋势 (分别为 3.5 5 % ,3.4 5 % ,3.34%及 2 .38% )。细胞增殖率呈上升趋势 (分别为 2 9.4 5 % ,2 9.6 6 % ,31.30 %及 31.5 6 % )。相邻病变类型两两比较 ,细胞凋亡率在不典型增生性白斑与鳞癌中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 .0 1) ;细胞增殖率在单纯增生性白斑与不典型增生性白斑相比中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提示口腔粘膜白斑 ,尤其是不典型增生性白斑如出现较低的细胞凋亡率和 /或较高的细胞增殖率 ,应注意癌变的可能性。
- 陈一峰陈新明刘铭球唐志姣王敏
- 关键词:粘膜白斑鳞癌细胞凋亡
- 39例髁突骨密度的测量被引量:3
- 1995年
- 为深入研究颞下颌关节,作者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39例人髁突标本的X线平片骨密度值进行了测量,并按不同年龄分为三组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髁突骨密度在不同区和不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该方法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客观地反映髁突骨密度情况,可为进一步研究颞下颌关节提供参考数据。
- 王世平陈新明杜昌连汪传铎
- 关键词:髁突骨密度X线平片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发下颌骨棕色瘤被引量:1
- 2002年
- 尚政军陈新明李祖兵李金荣
- 关键词:病因BTHP病例报告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 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辅助口腔黏膜病病理诊断
- 王丽张佳莉杨邵东陈新明张慧李原熊世春涂石路
- 唇红黏膜畸胎瘤伴腹部血管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 本文报道新生儿唇红黏膜畸胎瘤伴腹部血管瘤一例。病例报告:女婴,湖北人,现6 个月大,5个月前无意发现左下唇红色肿物及右腹部红色斑,肿块缓慢增大,无明显症状。检查:左下唇唇红黏膜近中线处可见1.5cm×1.5cm×1.2 ...
- 王丽陈新明刘冰
- 关键词:畸胎瘤文献复习
- 文献传递
- 种植周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学观察
- 目的:观察脱钙冻干骨移植物(DFDBA)在修复种植周骨缺损的诱导成骨活性以及重组入骨形成蛋白-2(rhBMP-2)和钛膜对(DFDBA)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犬股骨植人种植体周围,制造4mm×3mm ×3mm骨缺损,分别...
- 陈建钢曾凯张伟陈新明赵怡芳
- 关键词: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种植义齿骨缺损组织学
- 文献传递
- CD44s、CD44v6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被引量:7
- 2001年
- 目的 研究细胞粘附分子 CD4 4 s及 CD4 4 v6与口腔鳞状细胞癌 ( OSCC)的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 P法对 2 6例口腔鳞癌及其 11例转移淋巴结进行 CD4 4 s、CD4 4 v6的检测。结果 CD4 4 s、CD4 4 v6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较正常鳞状上皮中显著下降 ( P<0 .0 5 ,P<0 .0 0 1) ;高度恶性口腔鳞癌中CD4 4 v6的表达水平较低度恶性者显著降低 ( P<0 .0 1) ;有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较无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的CD4 4 v6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 P<0 .0 0 1)。结论 CD4 4 s、CD4 4 v6表达下降在 OSCC的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 ;CD4 4 v6表达下降可作为预测 OSCC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小的一个指标。
- 肖峥嵘汪说之陈新明
- 关键词:细胞粘附分子CD44SCD44V6口腔鳞状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