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雨
- 作品数:101 被引量:971H指数:18
- 供职机构:沈阳区域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辽宁省气象局科研课题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 近46年辽宁省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
- 选用1961—2006年辽宁省49个气象观测站逐月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和Mann-Kendall突变分析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省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的基本事实,得出:近46年年来辽宁年极...
- 赵春雨钱传海杜景波刘晓梅
- 关键词:极端气温
- 文献传递
- 辽宁省长资料序列非均一性检验
- 徐智鑫赵春雨
- 中国气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各气候区的周期变化分析
- 利用中国160个台站的逐月气温资料,对中国近63年(1951-2013年)平均气温进行了气候分区和周期分析,首先,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160个台站进行聚类分区,利用eof方法对其分区进行合理性检验,最后,确立了中国气温...
- 金巍赵春雨曲岩王业修
- 关键词:小波分析
- 东北地区近50年来霾天气气候特征被引量:15
- 2016年
- 利用东北地区19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1961~2013年观测资料,对东北地区霾日及不同等级霾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霾日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辽宁中部和黑龙江中北部霾日相对较多,年平均霾日超过50d,吉林西部地区霾日最少,年平均霾日不超过2d,不同等级的霾日日数空间分布与总霾日日数基本一致;东北地区霾日主要集中在冬季,占全年霾日57.9%,秋季次之,春季最少;1961~2103年东北地区平均霾日呈显著增加趋势(2.9d/10a),其中1981~2000年时段增加最为显著,轻微霾日、轻度霾日、中度霾日和重度霾日均呈增加趋势,但轻度霾日、中度霾日和重度霾日21世纪以来较80年代略有减少.
- 崔妍赵春雨周晓宇敖雪王涛李倩刘鸣彦马凡舒
- 关键词:时空分布特征
- 新、旧气候态的差异及对东北地区气候业务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6年
- 选取参与东北地区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质量评估的53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以及由NOAA重构的海温场资料,对比了新、旧气候平均态下,冬、夏季东北地区气温、降水及全球500 hPa位势高度场及海温场差异,并分析了气候平均值改变对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和预测业务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东北大部分地区而言,新气候态(1981—2010年)表征的气候较旧气候态(1971—2000年)更暖湿;新气候态的全球500 hPa位势高度值和海温值较旧气候态均有所增大;新气候态下东亚大槽强度和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变弱是造成东北冬季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西太副高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强度增强,是造成东北地区大部分月份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东北冷涡强度减弱是造成东北地区6月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9月和10月降水量减少可能与海温的变化有关。气候平均值的改变会对气候业务产生影响,如需对冷冬事件和ENSO事件重新评估,对极端事件重新分析,及对要素预报量级和趋势产生影响。
- 房一禾赵春雨王颖顾正强陈海山吴捷
- 关键词:暖冬ENSO
- 近50年东北地区极端温度变化趋势被引量:26
- 2012年
- 采用东北地区129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东北地区极端最高(低)气温及极端高(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大部分地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均呈升高趋势,且后者比前者显著,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9℃/10a和0.1℃/10a;除中部部分地区外,东北地区年极端高温日数随时间变化呈增多趋势,平均每10a增加0.8天;年极端低温日数则主要以减少趋势为主,速率为4.7天/10a。近50年中,东北年极端最高气温和年极端高温日数均无显著突变点,年极端最低气温和年极端低温日数都在1982年发生显著突变。
- 严晓瑜赵春雨王颖何勇
- 关键词: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
- 辽宁省降水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被引量:16
- 2008年
- 利用均匀分布在辽宁省39个测站1961-2005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近45 a来辽宁省年、季、月降水日数,及连续降水日数和连续无降水日数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近45 a来辽宁省年降水日数是明显减少的,平均每10 a减少1.8d,显著减少的区域在辽东半岛和部分沿海地区,显著减少的季节是夏季;连续降水日数在雨季以负趋势为主,而连续无降水日数则以正趋势为主,在辽河平原的西部以及辽西山区的大部两者趋势都很明显,说明这些地区干旱出现的几率在增大。
- 张运福王颖赵春雨魏楠
- 关键词:降水日数
- 东北地区冬季降雪的气候特征及其区划被引量:31
- 2009年
- 根据东北地区19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冬季(12-2月)的逐日降雪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小波分析、突变分析、t-检验、EOF(经验正交函数)、R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和CAST(聚类统计检验)等气候统计方法,对东北地区近45 a来冬季降雪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近45 a冬季降雪呈下降趋势,每10 a下降0.2mm。降雪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为偏少时段,1970年代中期以后到1980年代中期为偏多时段,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降雪基本持平,在2000年之后降雪量有所增加。东北地区冬季降雪在45 a间始终存在着10 a左右的长周期,1980年代以后存在着6 a左右的周期,而在1970-1980年代和1990年代之后存在着4 a的短周期。EOF分析结果表明:全区一致由北向南的正变化趋势为主要模态,大值区主要位于吉林东部和辽宁西北部,西北-东南反向变化,黑龙江北部同其它区域表现出反向变化特征,也是重要的异常模态。REOF/CAST方法的区划表明:东北地区降雪主要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辽宁-吉林东部、吉林北部-黑龙江南部、辽宁西南部和黑龙江北部地区,不同区域降雪量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 赵春雨王冀严晓瑜王颖罗勇
- 关键词:冬季降雪气候特征
- 辽宁酷热日的天气气候分析被引量:2
- 2004年
- 利用统计方法对辽宁1951-2003年的酷热天气进行了分析,发现辽宁的酷热天气主要出现在辽西地区;酷热天气在5-7月均可出现,主要集中在7月;无明显的年际变化。中纬度东—西高压带是造成辽宁酷热天气的主要天气形势;其次是西风带暖高压,在850hPa温度场上,辽宁西部在24℃暖中心之内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 赵春雨李长青孙凤华刘晓梅
- 关键词:统计特征
-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辽宁省初霜冻日期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基于前期ERA5逐月再分析数据,应用3种机器学习算法(Lasso回归、随机森林和神经网络)对辽宁省初霜冻日期进行预测评估。Lasso回归算法提取对初霜冻日期预测有重要指示意义的气象要素特征集,通过交叉验证和超参数调优建立初霜冻日期预测模型,利用均方根误差(RMSE)和距平同号率方法定量定性地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特征选择后的气象要素特征集建模提升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可解释性和稳定性;Lasso回归模型在4月起报的预测效果最好(RMSE为6—8 d),神经网络模型在5月起报性能最好(RMSE为6—9 d),随机森林模型在3月起报性能最好(RMSE为8—9 d);辽宁全省大部分站点距平同号率为50%—70%,其中Lasso回归和神经网络模型为5月起报最高(约为68%),随机森林算法为3月起报最高(约为62%)。特征选择和敏感性实验结果发现,低植被覆盖比例是初霜冻日期预测关键预测因子,植被覆盖率越高越有利于地表含水量保持,降温容易产生霜冻,初霜冻日期也就越易提前,去掉低植被覆盖比例因子后模型预测效果显著下降,也表明该因子是模型建模的前期关键因子。
- 王涛王乙舒王乙舒赵春雨王小桃沈玉敏沈玉敏侯依玲
- 关键词: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