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法
- 作品数:67 被引量:500H指数:11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部外科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预防医学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家族性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家族性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腹部外科1996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4 42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家族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频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6例(3.5%)符合国际遗传性胃癌协作组推荐的家族性胃癌标准。家族性胃癌患者诊断时平均年龄为50.3岁,20.5%为早期,21.2%家系中伴胃外恶性肿瘤,而非家族性胃癌患者诊断时平均年龄为57.3岁,12.4%为早期,7.9%家系中伴胃外恶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族性胃癌中患者发病年龄呈逐代下降趋势,第一代患者平均年龄为58.3岁,第二代患者平均年龄为49.7岁,第三代患者平均年龄为4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族性胃癌家系中胃外恶性肿瘤常见为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和白血病,其中结直肠癌、肝癌、白血病与非家族性胃癌家系胃以外恶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族性胃癌与非家族性胃癌患者在性别、肿瘤位置、组织类型、病灶个数等方面与非家族性胃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族性胃癌具有较为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病年龄早,发病年龄逐代下降,家系成员中较常发生胃外恶性肿瘤。
- 董锐增叶延伟师英强赵广法傅红
- 关键词:家族性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家系
- 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治疗体会(附20例报道)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总结直肠癌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7年直肠癌行前切除术的254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254例患者有20例发生术后吻合口瘘,发生于术后3~9d,平均7d,6例(30%)有直肠刺激征,6例(30%)有局部腹膜炎表现,5例(25%)表现为引流管早期有粪便样物流出,3例(15%)表现为恶心呕吐。18例经抗炎冲管及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后吻合口愈合,2例行横结肠造口术,未发生围术期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对直肠前切术后发生的吻合口瘘应遵循早期诊断、保守治疗为主、个体化治疗的原则,以期尽早愈合。
- 黄海涛汪长健赵广法
- 关键词:直肠癌前切除术吻合口
- 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分析和对策被引量:8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直肠全系膜切除 (TME)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 6 0 7例距肛缘 3~ 12cm的中下段直肠癌行TME技术的直肠癌前切除术 ,对术后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 %的病例同时行横结肠造瘘术。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 5 .8% ,其中 6 8.6 %的病例通过单纯经双套管冲洗引流治愈 ,2 8.6 %需行横结肠造瘘术 ,两组的治愈时间无差异。年龄、吻合技术和糖尿病与吻合口漏的发生密切相关 (P <0 .0 5或 0 .0 1) ,而性别、肿瘤距肛缘距离、预防性造瘘和术前放疗与吻合口漏的发生无关。结论 TME手术常规附加近端肠造瘘并无必要 ,对少数高危病例可能有价值。单纯经引流管冲洗可治愈大部分吻合口漏 。
- 赵广法师英强莫善兢
- 关键词: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手术中并发症吻合口漏结肠造口术
- 晚期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后的外科治疗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手术对于伊马替尼治疗后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术前予以伊马替尼治疗,然后接受手术切除的晚期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伊马替尼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患者中,有3例为局部晚期原发肿瘤,10例为复发或转移患者。治疗有效(RD组)的5例中有4例、疾病进展(PD组)的8例中有1例共计5例(38.5%)患者肿瘤获得完全切除。RD组无疾病进展生存(PFS)为24.8个月,PD组的PFS为2.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D组和PD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的晚期GIST患者中,伊马替尼治疗后再行外科手术切除是可行的。
- 王春萌师英强叶延伟傅红赵广法周烨杜春燕董锐增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伊马替尼靶向治疗
- 术前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在肝肿瘤切除中的应用
- 2006年
- 赵广法师英强
- 关键词:门静脉
- 肛门括约肌的损伤与修补被引量:2
- 2002年
- 肛门括约肌一旦发生损伤,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其治疗是一临床难题,手术修补损伤的括约肌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部分患者的效果并不理想,经过不断的研究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目前在诊断和外科治疗上均有不少进展,本文就肛管直肠测压、肛管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和阴部神经末梢运动潜伏期测定在术前检查中的价值,以及在急诊括约肌修补、损伤后期的括约肌修补和择期手术切断的括约肌修补技术上的进展作一系统综述。
- 赵广法
- 关键词:肛门括约肌
- 来源不明的腹腔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一例被引量:2
- 2010年
- 患者女,43岁。因发现腹腔肿块半年伴增大1个月,于2008年12月30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意中于右下腹部扪及一约7cm×8cm大小肿块,未予重视,1个月前发现肿块逐渐增大致右下腹膨隆。半个月前当地医院CT扫描诊断为腹腔间质瘤。患者2002年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2008年6月因右下肢骨髓炎行切开引流术。体格检查:双侧锁骨上未及肿大淋巴结;右下腹膨隆,可触及约7cm×8cm×8cm大小的无痛性肿块,质硬,边界不清;双侧腹股沟未及肿大淋巴结;直肠指检阴性。
- 汪长健陈静贵吴江宏蔡宏王坚赵广法
- 关键词: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腹腔肿块肿大淋巴结CT扫描诊断切开引流术无痛性肿块
- 同时性结肠直肠癌切除和肝转移病灶手术时机的荟萃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同时性结肠直肠癌切除和肝转移病灶的最佳手术时机选择。方法:通过检索电子数据库,对1966年至2009年结肠直肠癌和肝转移灶行同期或分期切除的对照研究资料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2 204例病人。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同期切除组与分期切除组比较,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方面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期切除组住院时间较短(P<0.01),手术相关并发症率较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在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分期切除相比,同时性行结肠直肠癌和肝转移灶切除同样安全、有效。
- 陈静贵汪长健吴江宏朱惠燕师英强赵广法
- 关键词:结肠直肠肿瘤肝切除术
-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引起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血清抗体调查被引量:28
- 2002年
- 目的 对 1999年某地出现的一批先有腹泻病症状后继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衰 )的患者进行血清学调查和诊断。方法 使用基因克隆表达纯化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EHEC) -溶血素(Hly)和EHECO15 7脂多糖 (LPS)为抗原 ,对采集自 4 2例肾衰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蛋白印记试验。结果 EHEC Hly的检测发现 ,IgG抗体阳性 2 1份 ,阳性率5 0 .0 % ;IgM抗体阳性 16份 ,阳性率38.1% ;在 11份标本中同时检测到IgG和IgM抗体 ,阳性率2 6 .2 % ;检测到IgG或IgM抗体阳性的标本 2 6份 ,阳性率 6 1.9%。EHECO15 7LPS的检测发现 ,2 4份标本分别检测到IgG和IgM抗体 ,阳性率各为 5 7.1% ;在 2 9份标本中检测到IgG或IgM抗体 ,阳性率6 9.0 % ;在 2 0份标本中检测到IgG和IgM抗体 ,阳性率4 7.6 %。在 4 2份血清标本中同时检测到EHEC Hly和O15 7LPS的特异性抗体的标本 2 2份 ,阳性率 5 2 .4 % ;检测到EHEC Hly或O15 7LPS的特异性抗体的标本 34份 ,阳性率81.0 %。结论 结合细菌学和血清学诊断结果、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分析 ,可以认为这些患者感染了EHECO15 7∶H7。在分离不到病原菌的情况下 ,检测患者血清标本的EHEC Hly和 /或EHECO15 7LPS的特异性抗体 。
- 徐建国程伯鲲冯丽萍景怀琦杨晋川赵广法汪华李洪卫
- 关键词: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溶血素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血清抗体
- 徐州市2000年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调查被引量:53
- 2002年
- 目的 了解徐州市丰县和铜山县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EHEC)O15 7∶H7引起的出血性结肠炎 (HC)在腹泻病患者中所占的比例 ,以及临床症状和肾功能变化的情况。方法 使用EHECO15 7胶体金快速检测试剂筛选粪便标本 ,阳性者使用免疫磁珠方法分离病原菌。对经过细菌学证实的EHECO15 7∶H7引起的HC患者 ,进行临床症状的观察和生化检验指标分析。结果 2 0 0 0年 5月份 ,丰县由EHECO15 7∶H7引起的HC占腹泻病患者 0 .98% ,6月份铜山县的HC患者占腹泻病患者5 .89%。在出现腹泻病症状的同时 ,18.5 %患者的肾功能已经出现异常 ,表现为尿蛋白、血清肌苷或血尿素氮等指标的升高。在 2 7例HC患者中 ,有 14和 13例分别分离到不产生志贺毒素和产生志贺毒素的EHECO15 7∶H7菌株。根据分离菌株是否产生志贺毒素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比较 ,尿蛋白阳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 4 / 13和 1/ 14 ,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比例分别为 6 / 13和 3/ 14。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意义。提示分离到产生志贺毒素的EHECO15 7∶H7菌株的患者 ,发生肾功能异常的可能性较大。结论 此次调查证实了EHECO15 7∶H7感染所引起的HC在整个腹泻病患者中所占的比例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感染产生志贺毒素EHECO15 7∶H7菌株的患者 ,发生肾功能异常的可能性要比不产生志贺?
- 李洪卫景怀琦逄波赵广法杨晋川徐建国
- 关键词: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志贺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