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詹轶秋

作品数:32 被引量:180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用药
  • 5篇安全用药
  • 3篇安全性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血症
  • 2篇药品
  • 2篇药品不良反应
  • 2篇药物
  • 2篇药源性
  • 2篇抑制剂
  • 2篇源性
  • 2篇制剂
  • 2篇免疫
  • 2篇个体化给药
  • 2篇给药
  • 2篇合理用药
  • 2篇肝损伤
  • 2篇病例
  • 2篇病例分析

机构

  • 2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市药品不...

作者

  • 21篇詹轶秋
  • 19篇任晓蕾
  • 18篇张春燕
  • 10篇冯婉玉
  • 8篇黄琳
  • 4篇贺真
  • 4篇张海英
  • 3篇刘刚
  • 3篇刘一
  • 3篇张晓红
  • 2篇张晴
  • 1篇顾群
  • 1篇王慧
  • 1篇黄婧
  • 1篇李玉珍
  • 1篇臧若虹
  • 1篇张晓
  • 1篇张斌
  • 1篇金悦
  • 1篇葛瑞昕

传媒

  • 4篇医药导报
  • 4篇药品评价
  • 3篇中国医院药学...
  • 3篇中国医院用药...
  • 2篇中国药学杂志
  • 2篇中国药房
  • 1篇药物流行病学...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 1篇中国执业药师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0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6例厄他培南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厄他培南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汇总整理2017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报告的6例厄他培南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和再评价。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4例(占66.67%),女性2例(占33.33%),男女之比为2∶1;年龄55~92岁,平均(79.83±13.26)岁;4例患者伴有肾功能不全(占66.67%);6例患者在使用厄他培南后2~5 d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均表现为精神异常,主要包括兴奋、多语、失眠、神志淡漠、嗜睡、谵妄及幻觉等症状,均在停药后减轻、消失。结论:对于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应格外关注厄他培南的药物剂量调整和相关不良反应,有效减少其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任晓蕾詹轶秋张春燕黄婧封宇飞
关键词:厄他培南神经系统肾功能不全
甲巯咪唑致肝损伤1例
2016年
1例27岁女性患者,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服用甲巯咪唑30mg qd,2周后出现皮肤瘙痒伴转氨酶升高。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查,考虑为甲巯咪唑所致。停用甲巯咪唑,给予保肝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任晓蕾王慧詹轶秋张春燕张海英冯婉玉
关键词:甲巯咪唑药物性肝损伤
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和安全性Meta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系统评价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BMdisc、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VIP),纳入比较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应用Rev Man5.1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RCT,1 2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综合基础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未报道前列地尔注射液临床应用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能够提高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较少。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所限,降低该系统评价结论的可靠性,尚需开展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和多中心、大样本的RCT以进一步证实,以及更多的药物经济学研究。
任晓蕾詹轶秋贺真张海英张春燕冯婉玉
关键词:前列地尔注射液META分析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概述被引量:8
2010年
本文综述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发现、分类、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为临床合理选用ACEI提供参考。
詹轶秋金悦李玉珍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合理用药
66例药源性高钾血症文献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药源性高钾血症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1979-2014年国内医药期刊公开报道的药源性高钾血症的个案和群案文献46篇,共计病例66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6例药源性高钾血症病例中主要涉及心血管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大部分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好转,其中2例患者死亡。结论:药物诱发高钾血症具有潜在的危险性,需提高警惕,重视防治。
任晓蕾詹轶秋张春燕张海英冯婉玉
关键词:高钾血症安全用药
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降压药物的使用评价
2016年
目的:回顾性调查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住院患者降压药的使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14年(1-12月)我院肾内科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住院患者共196例,对其使用降压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7.35%患者使用联合降压方案,其中30.61%的患者两药联用,21.94%的患者三药联合。在降压药的选择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为RAS阻断剂(包括ACEI和ARB),占78.57%;其次为钙离子拮抗剂类降压药,占66.84%。血压达标率为57.65%(113/196)。发现1例降压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慢性肾脏病的高血压患者联合应用降压药的比例很高,临床应用时应密切随访,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任晓蕾詹轶秋贺真张海英张春燕冯婉玉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高血压降压药物合理用药
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用药现状调查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调查了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痴呆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治疗现状。方法:提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门诊首诊断为痴呆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处方信息,对患者年龄、性别、用药种类、频率及合理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63名患者处方信息中首诊断为痴呆者895人,首诊断为认知功能障碍者168人。65岁以下患者人数占比痴呆组显著低于认知功能障碍组,85岁以上患者人数占比痴呆组显著高于认知功能障碍组(P<0.01)。2年间痴呆患者平均每人开具过(7.11±8.37)种药品,显著高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3.16±3.69)种(P<0.01);痴呆患者一线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的使用率显著高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P<0.01),改善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药物使用率高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痴呆患者的多种药物联用方案之间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等潜在用药风险;老年患者需注意药物联用时跌倒风险的增加。结论:痴呆患者促认知药物及针对BPSD的药物使用率显著高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应关注潜在联合用药风险。
任晓蕾刘刚刘一詹轶秋张春燕黄琳封宇飞
关键词: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用药现状
替雷利珠单抗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安全性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2024年
目的对替雷利珠单抗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的风险信号进行识别与评估,为今后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的管理,及NSCLC患者更好实现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接受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期间irAEs的发生情况,对irAEs的发生率进行汇总,并将irAEs组和非irAEs组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68例NSCLC患者使用替雷利珠单抗,其中22例发生irAEs,发生率为32.35%。共有22名患者发生了32次irAEs,主要表现为肺毒性(17.65%)、皮肤毒性(11.76%)、内分泌毒性(5.88%)、胃肠毒性(4.41%)、心血管毒性(4.41%)和血液毒性(2.94%)。总irAEs发生的中位时间为79 d(1~706 d)。有13例(59.09%)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irAEs组和非irAEs组临床特征比较,有肝功能不全患者irAEs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rAEs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临床应重视免疫相关性毒性的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irAEs,更好的实现肿瘤免疫治疗。
任晓蕾詹轶秋刘刚刘一黄琳张晓红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120例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被引量:18
2022年
目的:了解该院10年间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其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规避用药风险。方法:检索2010—2020年该院上报至国家ADR监测系统的涉及中药注射剂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共上报120例中药注射剂致ADR报告,一般的ADR 118例(包括新的、一般的ADR 10例),严重的ADR 2例;男女患者比例为0.48∶1;≥60岁的老年患者86例(占71.67%);有药物过敏史者10例;涉及10种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病例数排序居前3位的中药注射剂为丹红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和痰热清注射液;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较多;82例ADR(占68.33%)在用药第1日发生,其中32例ADR(占26.67%)在用药后30 min内出现;存在超剂量用药情况。结论:应规范、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ADR监测,促进安全用药。
任晓蕾詹轶秋张春燕封宇飞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
多奈哌齐临床应用特征及潜在用药风险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多奈哌齐应用特征,为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2019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使用多奈哌齐的住院患者,共170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用药特征及联合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91例,女性患者79例;平均年龄(78.44±8.67)岁;平均住院时间(12.65±6.93)d;既往有过敏史的患者有32例;165例患者(占97.06%)有服用多奈哌齐的相关诊断,5例患者(占2.94%)缺少相应的诊断。多奈哌齐的用量以5 mg、1日1次和10 mg、1日1次为主,共149例,占87.65%;12.35%的患者(21例)可能存在用药剂量不适宜。部分患者在服用多奈哌齐的同时联合应用西酞普兰、舍曲林、帕罗西汀、利培酮和托特罗定等药物,可能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导致潜在用药风险。另外,有7例患者(占4.12%)出现了不良反应。结论:住院患者多奈哌齐的使用存在诊断不规范、用法与用量不规范及潜在用药风险等情况,应引起临床重视;同时,药师在药学服务中应予以关注。
任晓蕾刘刚刘一詹轶秋张春燕黄琳封宇飞
关键词:多奈哌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