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乐平
- 作品数:45 被引量:318H指数:12
- 供职机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浙江上山遗址剖面记录中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被引量:10
- 2008年
- 通过对上山文化遗址的野外勘察、野外采样和室内粒度、磁化率、释光年代(OSL)和AMS14C年代分析,探讨了上山地区地貌演变过程,分析了上山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环境背景。研究结果表明,中更新世早期,上山地区为河流相砾石层堆积,中更新世晚期173kaBP左右,由于气候和海面变化及其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河流的二级阶地。而后阶地上接受风尘堆积,形成了中更新世晚期的网纹红土。晚更新世,粉尘堆积加速,堆积了厚约1m的下蜀黄土。全新世(11.5kaBP-)开始,气候转暖,粉尘堆积速率降低,上山台地上保存有命名为"上山文化"的新石器遗址,其年代为11400 ̄8600aBP,遗址中发掘出大量陶器和石器工具,并发现有栽培水稻遗存,这是迄今为止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新石器遗址,是探索该地区农业起源和新石器文化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点。上山台地西侧低地经历了河流相—湖沼相—河流相—湖沼相的地貌过程,并且AMS14C年代表明,西侧水源消亡于距今1000多年,而台地东侧仍有河流流过,表明上山遗址所处地貌位置为靠近河湖水源的河流阶地之上覆有风成黄土的低平台地。
- 毛龙江莫多闻蒋乐平贾耀锋李明霖周昆叔史辰羲
- 关键词:环境演变网纹红土中更新世
-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水稻扇形植硅体所反映的水稻驯化过程被引量:38
- 2014年
- 对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山遗址出土的各类水稻遗存,其性质是野生、驯化或者是处于驯化过程中,一直争议颇多,这也导致了关于水稻驯化开始时间的争执。本文利用植硅体分析对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南区剖面距今10000年至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堆积物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提取出的水稻扇形植硅体进行形态测量和鱼鳞状纹饰的计数,结果发现,扇形植硅体的形态测量参数——长、宽和b/a值(扇形植硅体扇柄长度/扇面长度),在过去一万年间的变化呈无序状态;具有大于等于9个鱼鳞状纹饰的扇形植硅体,占扇形植硅体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从上山文化早期的34.98%上升到河姆渡文化时期的44.68%,进而达到春秋战国时期的59.18%和唐宋时期的78.72%,反映了水稻漫长的驯化过程。通过与野生稻田扇形植硅体的对比,我们认为,上山文化时期水稻驯化已经开始;通过与现代稻田扇形植硅体的对比,我们认为,唐宋时期水稻扇形植硅体特征已与现代种植水稻扇形植硅体相同。
- 郇秀佳李泉马志坤蒋乐平杨晓燕
- 全新世早期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橡子和水稻的开发利用被引量:28
- 2010年
- 最近发掘的浙江上山和小黄山遗址(11400—8000calBP)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村落遗址。这两个遗址均出土有大量磨石,而有机物遗存保存很少。本文对7件石器进行了淀粉粒、植硅体以及矿物残留物的初步分析,以便检验这些方法在复原古代生计形态和器物功能研究中的可行性。鉴定出的淀粉粒包括橡子、根茎类、薏苡以及疑似菱角等,但是没有发现水稻。在发现的水稻植硅体中,来自茎杆和叶的密度较高,而来自颖壳的密度较低。矿物分析表明残留物来自工具的使用以及周围的土壤基质。结果显示这些磨石曾经用于加工富含淀粉的植物和制陶用的羼和料。我们认为,对富含淀粉并且适于长期贮存的植物特别是橡子的大量开发利用是全新世早期长江下游地区生计形态中采集策略的特征。本研究显示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在古代生计重建中的巨大潜力。对这些遗址残留物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从采集经济到定居农耕经济的转变。
- 刘莉玖迪丝·菲尔德爱丽森·韦斯克珀夫约翰·韦伯蒋乐平王海明陈星灿葛威(译)
- 关键词:磨石淀粉粒植硅体橡子长江下游
- 礼器“鼎”的渊源探索被引量:1
- 1993年
- 鼎在新石器时代是一种极为普通的饮具,但它的功能后来发生了变化。西周的“列鼎制度”,成为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鼎作为一种礼器,开始的时间其实远早于周,殷商著名的司母戊鼎,俨然是贵族气派,而“九鼎”的说法,更来自传说中的夏禹。在中国的奴隶制文明中,鼎被赋予特殊神秘的色彩。笔者认为,礼器鼎的渊源,尚可在新石器时代丈化中寻找。在文明的原初,礼器往往以祭器的形式出现,探讨这一寻常炊具功能、性质的转化过程,当有益于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解。
- 蒋乐平
- 关键词:司母戊鼎文明起源饮具文化区域河姆渡文化
- 浙江萧山跨湖桥距今8200年来的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全新世环境变化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环境效应是当今国际学术界前沿的一大研究热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逐步形成了以钱塘江为界,发育南区宁绍平原以河姆渡文化(...
- 舒军武蒋乐平
- 关键词:植被气候环境全新世跨湖桥遗址
- 文献传递
- 钱塘江潮水对新石器文化兴衰的影响及其与人类生存策略的关系
- [背景]全新世环境变化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和影响,在全球化变暖的背景下,探讨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发展是当今第四纪全球变化的主题和热点研究课题之一,对未来生态环境变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 舒军武蒋乐平王伟铭
- 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的三类型与两阶段——兼论上山文化在稻作农业起源中的位置被引量:8
- 2016年
- 早期新石器文化的研究是中国新石器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考古新发现为认识基础,将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分为三大类型,即:华北类型、长江中下游类型和华南类型。这三大类型,又可大致分为前后两大阶段,用"原生"、"续生"概念,称之为原生阶段和续生阶段。华南类型是典型的原生类型,长江中下游类型为典型的续生类型。在续生阶段中,钱塘江流域的上山文化又处在先行发展的进步位置。
- 蒋乐平
-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上山文化陶器类型学研究及相关问题被引量:14
- 2016年
- 本文主要对浦江上山遗址上山文化阶段的陶器进行类型学研究,并对陶器制作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基于地层分期和器物类型的演变序列,同时也对上山遗址上山文化阶段的分期问题进行研究。
- 孙瀚龙蒋乐平
- 关键词:陶器类型学
-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浮选出土植物遗存分析被引量:20
- 2016年
- 伴随历年的考古发掘在上山遗址开展了系统的浮选工作,先后采集到浮选样品459份,其中有42份样品出土了可鉴定的炭化植物遗存。浮选出土炭化植物种子包括有水稻、粟和疑似红小豆三种农作物品种,其他有稗草、莹蔺、飘拂草和马唐等杂草种子,以及柿科和葡萄科的植物种子。属于上山文化时期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过系统的浮选法在层位清晰的考古遗址中所发现的最早的稻米遗存。属于晚期新石器时代的炭化粟粒填补了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粟遗存的空白,并将中国北方旱地作物粟传播到长江以南地区的时间向前推到了距今6500年前后。
- 赵志军蒋乐平
- 关键词:浮选
-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打制石器微痕与残留物初步分析被引量:8
- 2016年
- 本研究对上山遗址上山文化时期的部分石片石器进行了微痕和残留物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打制石器的功能包括收割水稻、芦苇、莎草等植物,也有用于竹木加工等多功能用途。水稻从野生到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数千年。收割行为是是人类对植物干预并促使其进化产生的方式之一。本文结论与之前的关于水稻植硅体和小穗轴形态学的研究相符,说明在上山文化时期人类已经利用工具对水稻进行收割及利用。同时,本文也对中国南方更新世晚期出现的典型小型石片石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 王佳静蒋乐平
- 关键词:农业起源打制石器植硅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