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东艳
- 作品数:32 被引量:62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藏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会-欧莱雅 中国人健康皮肤/毛发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BCG抗膀胱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 2006年
- 范东艳李云王欣王丽颖
- 关键词:抗膀胱癌BCG肿瘤疾病术后肿瘤复发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率
- 红景天苷对BMSC生物学特性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生物学活性影响。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检测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对所获干细胞进行鉴定。以终浓度为10μg/mL红景天苷与BMSCs共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MTT法分析研究其对BMSCs生物学特性影响。结果:成功培养出BMSCs,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培养的第3代BMSCs表达CD29、CD44干细胞标志。10μg/mL红景天苷与BMSCs共培养后,较对照组细胞生长更为旺盛,更为规整,形成典型的"鱼群状"。生长曲线显示,实验组细胞较对照组生长稳定,增殖能力活跃。结论:10μg/mL红景天苷可促进BMSCs增殖分化,又不影响细胞增殖分化等生物学特性。
- 范东艳刘永华王苹牛凤兰李长山
- 关键词:红景天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重建中的作用
- 2009年
-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在造血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将同系小鼠股骨、骨壳、注入骨髓条的塑料管及经20Gyγ-射线照射的股骨分别植入同一小鼠腹部皮下,观察1、2、3、4w各移植物造血重建情况。观察髓腔内微循环结构与机能、组织学、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数目与机能等变化,以及骨皮质体外间充质干细胞(MSC)培养与扩增规律。结果乏造血干细胞(HSC)的骨皮质异位移植完全可以造血重建,在移植后4w,移植物已形成完整的封闭的具有正常造血组织的股骨,其重建的程序、速度与具有大量HSC的完整股骨移植的重建基本一致。而经射线破坏和注入塑料管内的骨髓条完全失去造血重建功能。结论骨皮质可能是骨髓MSC的源泉,BM-MSC是造血重建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 范东艳郭丽孟繁凯陈强凌翎王欣范洪学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造血重建
- 神经营养因子对体外培养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和分化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观察不同神经营养因子对体外培养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DN)存活和分化的作用。方法选取14d孕鼠,无菌条件下取出胎鼠,采用酶消化法培养中脑DN神经元,在培养过程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营养因子3(NT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通过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荧光方法进行细胞纯度鉴定,观察不同作用条件下TH阳性细胞率确定细胞存活。结果以10--60ng/L的GDNF或BDNF持续培养10d,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率明显高于NGF和NT3作用组,浓度为20ng/m l的GDNF作用最强,能够维持60%的DN神经元存活。此外BDNF和GDNF能够增加DN神经元的数目,但未发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当GDNF与BDNF联合应用时,未见DN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增强。结论GDNF和BDNF对原代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并能诱导神经前体细胞分化为DN神经元。
- 范东艳王苹汤勇牛风兰鲁质成
- 关键词:神经营养因子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存活分化
- 硫酸锌拮抗紫外线氧化损伤作用的研究
- 硫酸锌(ZnSO4·7H2O)俗称皓矾,在医疗上用作收敛剂。在基础医学的研究领域中,硫酸锌主要作为诱导剂。如目前已阐明的对金属硫蛋白(MT)表达的调控。目的:探讨角朊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硫酸锌拮抗B段紫外线损伤效应的探讨...
- 范东艳
- 关键词:角朊细胞硫酸锌
- 文献传递
- 藏药陆额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利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技术对陆额的乙酸乙酯和二氯甲烷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陆额的乙酸乙酯和二氯甲烷部位分离出13个化合物,同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2个黄酮类化合物(槲皮苷、3,5,7,4′-四羟基黄酮)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且陆额的提取物及其分离纯化的单体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并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
- 孙杰王聚乐范东艳辛彦娜牛丹丹
- 关键词:黄嘌呤氧化酶
- 红景天苷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应用对帕金森病大鼠的治疗作用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应用对帕金森病(PD)大鼠的治疗作用,为PD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贴壁法培养BMSCs,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表面分子。利用MTT法分析10mg·L-1红景天苷对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红景天苷治疗组、BMSCs治疗组、红景天苷和BMSCs联合治疗组,每组12只。在相对应的时间点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取各组大鼠脑组织测定酪氨酸羟化酶(TH)mRNA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分离提取表达干细胞标志物CD29和CD44细胞。红景天苷作用BMSCs后,BMSCs增殖较对照组更为旺盛且平台期较对照组延长。PD模型组大鼠旋转次数减少,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行为改变明显,脑组织内TH mRNA表达水平降低。红景天苷和BMSCs联合治疗组大鼠行为学异常程度较轻,脑组织内TH mRNA表达水平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红景天苷与BMSCs联合应用对PD大鼠的治疗作用优于单独应用红景天苷或BMSCs。
- 范东艳王苹陈玉丙
- 关键词:红景天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帕金森病
- 大鼠脊髓匀浆上清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匀浆上清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作用。方法分离得到的MSCs在体外扩增、传代。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预诱导后加入不同时间的臂丛神经损伤大鼠脊髓匀浆上清液诱导。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以鉴定分化细胞的表型特征。结果细胞诱导后具有神经元或胶质细胞样细胞的形态,相应细胞表面标志NSE或GFAP阳性,以损伤后7d脊髓匀浆上清液诱导组NSE阳性和GFAP阳性率最高(P<0.05)。结论臂丛根性撕脱伤大鼠脊髓匀浆上清液在体外能够有效地诱导骨髓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伤后1w可以作为MSCs移植的最佳时间。
- 杨景全路来金闫峻范东艳崔建礼邬伟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
- 细胞共培养体系在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损伤脊髓神经元生长存活影响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建立细胞共培养体系,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正常及损伤的脊髓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生7d的大鼠,无菌条件下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新生24h的大鼠,无菌条件下分离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并制备机械损伤的模型细胞。用Transwell可渗透培养皿构建共培养体系,通过细胞形态学,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细胞纯度鉴定,观察不同条件作用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细胞的存活。结果:共培养组神经元细胞NSE阳性率较相应对照组高。在BMSCs与神经元共培养到第6天,计数神经元的存活率,单纯神经元细胞培养组仅有40%的神经元存活,而共培养组神经元的存活率达到65%。单纯损伤神经元细胞培养组仅有26%的神经元存活,共培养组神经元的存活达到51%,细胞凋亡的数量较对照组明显低。结论:BMSCs可促进正常的脊髓神经元存活,对损伤的脊髓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并能诱导神经前体细胞分化为脊髓神经元。
- 刘然范东艳金鹏范洪学王苹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神经元
- 损伤脊髓匀浆上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髓鞘前脂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背景:损伤脊髓匀浆上清成分复杂,其中不仅存在多种化学物质,而且也存在着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物质能否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分泌功能还不清楚。目的:探讨损伤脊髓匀浆上清成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髓鞘前脂蛋白的影响。方法:贴壁法分离纯化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稳定传到第3代后,分别用正常和损伤的Wistar大鼠脊髓匀浆上清诱导培养20d。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ELISA法检测培养液内髓鞘前脂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即时定量-PCR检测髓鞘前脂蛋白mRN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水平。结果与结论:损伤脊髓匀浆上清液诱导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和培养液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髓鞘前脂蛋白的含量在各个时间点均较正常脊髓匀浆上清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组高。提示,损伤的脊髓匀浆上清液能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髓鞘前脂蛋白,有利于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
- 刘然范东艳金鹏范洪学王苹
-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损伤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