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苗立峰

作品数:23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景德镇陶瓷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化学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陶瓷
  • 3篇古陶
  • 3篇古陶瓷
  • 2篇窑炉
  • 2篇书院
  • 2篇羟基磷灰石
  • 2篇晚清
  • 2篇晚清民国
  • 2篇晚清民国时期
  • 2篇文物
  • 2篇文物考古
  • 2篇无毒
  • 2篇显微结构
  • 2篇民国
  • 2篇民国时期
  • 2篇抗折
  • 2篇抗折强度
  • 2篇考古
  • 2篇氟掺杂
  • 2篇掺杂

机构

  • 20篇景德镇陶瓷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0篇苗立峰
  • 12篇郑乃章
  • 10篇莫云杰
  • 8篇熊春华
  • 4篇曹春娥
  • 3篇卢希龙
  • 3篇吴洁
  • 2篇朱庆霞
  • 2篇江伟辉
  • 2篇余峰
  • 2篇包镇红
  • 2篇陈云霞
  • 2篇李原野
  • 1篇吴也凡
  • 1篇吴隽
  • 1篇李晓玲
  • 1篇杜肖
  • 1篇朱小平
  • 1篇黄荣
  • 1篇程亮

传媒

  • 8篇中国陶瓷
  • 3篇中国陶瓷工业
  • 2篇陶瓷学报
  • 2篇2015年古...
  • 1篇硅酸盐通报
  • 1篇硅酸盐学报
  • 1篇人工晶体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物理化学在陶瓷科技史研究中的应用
2011年
综述了物理化学的原理和物理化学的方法在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应用成果,特别是在古陶瓷釉的呈色、分相釉、陶瓷釉中的气泡和坯釉过度层形成等的机理研究,并介绍了古陶瓷烧成温度和烧制年代测量的原理。随着物理化学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涌现,努力掌握这些新方法和新理论,并探索将其应用于陶瓷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将有可能出现更加显著的成果。
李晓玲郑乃章苗立峰莫云杰熊春华
关键词:古陶瓷物理化学呈色机理烧成温度
几种常用高岭土的烧结性能比较被引量:4
2014年
以龙岩高岭土、临沧高岭土和星子高岭土为原料,研究了煅烧温度对高岭土白度和烧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岭土的白度随煅烧温度的升高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600℃下白度最低,龙岩、临沧和星子高岭土分别在1100℃、1200℃和1300℃白度达到最大值。星子高岭土因含有较高的Fe2O3,白度最低,且在1400℃由于会形成更多的铁着色化合物白度降低明显。龙岩高岭土因含有较高的K2O,促进烧结,1400℃煅烧后吸水率为0.29%,耐火度最低,达到白度最大值的温度也最低。1200℃之前临沧岭土因烧失量最大,烧成收缩率最大,1300℃下龙岩高岭土因烧结程度高,烧成收缩率反而大于临沧岭土。星子高岭土因耐火度最高且颗粒较粗致使其烧成收缩率最小。
苗立峰包镇红江伟辉
关键词:高岭土白度烧结性能
我国古陶瓷窑炉研究现状与展望
近百年以来,我国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陶瓷制备过程中最重要的设备之----“窑炉”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本文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综述了我国古陶瓷窑炉研究情况,指出古代陶瓷窑炉研究应朝着研究方...
郑乃章苗立峰莫云杰熊春华邱晓新
关键词:文物考古古代瓷器陶瓷烧制窑炉结构
不同条件下硅酸锌结晶形貌的分形维数
2009年
对硅酸锌结晶过程中的晶花生长进行了研究,分析析晶温度、析晶点的保温时间、釉层厚度等实验条件对硅酸锌结晶形貌及其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析晶温度的增加,结晶形貌的变化趋势由针状或棒状转化为叶片状或圆盘状,分形维数相应发生变化;随着析晶保温时间的增加,结晶产物形貌由针微晶逐渐转化成放射状晶体,尺寸也有明显增大的趋势,分形维数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釉层厚度的增加,结晶产物呈均匀化,致密化,沉积产物的维数有明显减小的趋势。
郑乃章黄荣熊春华苗立峰莫云杰朱小平
关键词:硅酸锌分形维数
金红颜料色剂紫金泥的测试与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XRD、XRF、TEM、EDS等现代分析仪器,对紫金泥彩烤前后的组成、显微结构进行测试与表征,并分析了其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本实验所用的紫金泥使用了硅酸钠和氢氧化铝使金胶粒子稳定和沉淀;其以玻璃相为主,同时含有少量几个纳米大小的AlxSix晶体;金胶粒子大小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不等,但分布均匀,多为20~30nm。彩烤前后晶相没有变化,金颗粒也没有明显长大,锡化合物始终以无定形方式存在。
余荣台曹春娥苗立峰卢希龙洪琛
关键词:显微结构
花状NiO纳米片自组装体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8
2009年
以硝酸镍、尿素为原料,在醇–水介质中,85℃恒温条件下,用均匀沉淀法制备出花状纳米片自组装结构Ni(OH)2沉淀,该沉淀经400℃煅烧制得具有花状形貌的NiO纳米片自组装体。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Brunauer-Ennett-Teller(BET)比表面积方法对粉体进行表征。研究表明:该NiO粉体为六方结构,其纳米片尺寸约为2μm×3μm,厚度约为100nm,曲面间隙约为0.8μm,具有微孔结构。BET法测得粉体的比表面积为108.66m2/g,制得的粉体具有明显的纳米效应,Ni—O键振动峰值(403.6cm–1)较非纳米颗粒(487.1cm–1)蓝移了84.5cm–1,乙醇对花状结构NiO纳米片自组装体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花状NiO纳米片自组装体的形成机理。
韦斐吴也凡罗凌虹石纪军程亮苗立峰
关键词:氧化镍纳米片均匀沉淀法组装体
青釉的组成与制备工艺研究
青瓷之所以是最早发现的陶瓷,是和制釉原料密不可分的。天然的制釉原料中都含有或多或少的铁质,而在陶瓷的烧制过程中,这些铁质的一部分会被还原成二价铁,从而使釉面呈现不同色调.而青釉的呈色及釉面质量不仅与原料中的铁质含量有关,...
郑乃章苗立峰莫云杰熊春华邱晓新
关键词:文物考古
近代陶瓷科学技术在景德镇的传播被引量:5
2013年
本文回顾了清代中晚期后中国陶瓷技术从全盛走向停滞和西方近代陶瓷科学产生的历史,分析了近代陶瓷科学技术在景德镇传播的历程,界定了景德镇古陶瓷技术与其现代陶瓷技术的分界.指出:从清末到20世纪50年代,经过50余年的艰苦奋斗,近代陶瓷科学技术才在景德镇陶瓷业得以传播和推广应用;在这个历程中,一批近代陶瓷教育的先驱们起着巨大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政府设立的陶瓷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才能真正使中国陶瓷技术传统转变为科学。
郑乃章李原野郑康妮莫云杰苗立峰
制备工艺参数对氟离子和碳酸根复合掺杂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氟和碳酸根复合掺杂纳米羟基磷灰石(CFHA)。研究了合成温度、掺杂离子浓度和pH值对CFHA形貌、替代类型和替代量的影响。用透射电镜观察合成粉体的形貌,用红外光谱和碳硫仪表征了碳酸根替代的类型和含量,用氟选择电极法测定了样品中的氟含量。结果表明:合成温度、碳酸根掺杂浓度和pH值对CFHA形貌有明显影响。随着合成温度的升高、碳酸根掺杂浓度和pH值的减小,晶粒尺寸和长径比增加;合成粉体中氟和碳酸根含量随掺杂离子浓度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加,但实际替代量与理论计算值有较大偏差;高pH值有利于碳酸根和氟的替代。
朱庆霞李亚明苗立峰
关键词:共沉淀羟基磷灰石氟掺杂
新型无毒铁红粉彩颜料的研制被引量:3
2011年
以二氧化硅为包裹相,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新型无毒铁红粉彩色料,研究了硅溶胶酸碱度、铁源、Si/Fe摩尔比等对色料呈色的影响,并采用XRD、TEM、分光光度计等分析手段对色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工艺参数为pH=3,Si/Fe=4.0条件下合成的色料,与基础熔剂按照15∶85的百分比混合后的颜料经彩烤后红度值较高;此外,所得铁红色料具有核壳结构的包裹形态,以氧化铁为核,以含有大量细小SiO2晶粒的SiO2玻璃为壳。
曹春娥杜肖陈云霞苗立峰余峰
关键词:粉彩颜料铁红无毒溶胶-凝胶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