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彦

作品数:7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诗歌
  • 1篇得失
  • 1篇第三代诗
  • 1篇第三代诗人
  • 1篇新女性
  • 1篇新女性形象
  • 1篇言说
  • 1篇言说方式
  • 1篇英雄气
  • 1篇语言
  • 1篇阅读札记
  • 1篇札记
  • 1篇人民
  • 1篇人民军
  • 1篇人民军队
  • 1篇生存悲剧
  • 1篇诗歌语言
  • 1篇诗人
  • 1篇天真
  • 1篇女性

机构

  • 6篇云南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胡彦
  • 1篇鲁爱书

传媒

  • 2篇当代文坛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学术探索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0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自我·先知·超验——论当代先锋诗歌人文主体的构成
2001年
先锋诗歌中的语言主体可以划分为自我主体、先知主体及超验主体。自我意识是自我主体的本质特征 ,独白是其言说的根本方式 ;先知意识是先知主体标示自身存在的基本方式 ;超验主体是以超验意识的表达来肯定自身存在的 ,而解构性写作、零度写作、超现实写作是超验主体显示超验意识存在的实现方式。
胡彦
关键词:先锋诗歌得失
作为写作的文本——李森《在这首诗中,乌云像什么》简析被引量:1
2006年
胡彦
关键词:汉语诗歌第三代诗人诗歌语言文本言说方式
死亡的子宫——穆旦《诗八首》解读被引量:5
2005年
穆旦的《诗八首》是一组“爱情之诗”。通过对“无题”这一特定的诗歌形式的再书写,穆旦建构了一种人与天地准、返本归一的爱情哲学。
胡彦
关键词:子宫
不毁的天真——解读《比利·巴德》和《黛西·米勒》被引量:1
2010年
赫尔曼·梅尔维尔和亨利·詹姆斯分别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的领军人物,但在他们看似迥然不同的创作文本中却存在着同构同质的写作要素。梅尔维尔的中篇小说《比利·巴德》和詹姆斯的中篇小说《黛西·米勒》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人性的考量,在"美"与"丑"的严重对立中彰显主人公"不毁的天真"。而且这两部作品在叙事中呈现的隐形矛盾、转换冲突、命运危机、价值确认等,都有着明显的相似性。
鲁爱书胡彦
关键词: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
天地英雄气——长篇报告文学《军队 军人 军婚》阅读札记
2019年
《军队军人军婚:戍边官兵的家国情怀》,黄晓萍、谭添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7由黄晓萍、谭添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军队军人军婚——戍边官兵的家国情怀》2017年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拿到这本书后,我原想只是随便翻翻,未料到打开书后竟有欲罢不能之感,一口气通读下来,一种久违了的阅读体验涌上心头:荡气回肠、热泪盈眶。
胡彦
关键词:长篇报告文学人民军队
论丁玲早期创作中新女性形象的悲剧审美价值被引量:1
2001年
丁玲早期创作中新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决定了她们的悲剧类型是一种生存悲剧。借助现代悲剧理论的启示 ,分析丁玲笔下新女性悲剧的人文内涵与审美价值 ;指出缺乏在绝望中抗争 ,在死亡中求生的悲剧精神 ,使莎菲们的悲剧审美特质更多的是悲渺、悲郁 。
胡彦
关键词:新女性生存悲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