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作维
- 作品数:87 被引量:967H指数:18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和白云岩成因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被引量:48
- 2007年
-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储集层,优质储层形成机制直接与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尤其是白云岩化作用相关,但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在锰含量、锶含量、阴极发光性等特征上反映其成岩过程与经典成岩理论相悖;碳酸盐岩的锶同位素组成和锰、锶含量的关系也表明与大气水有关的成岩过程和作为重要储集岩的结晶白云岩的形成机制无关,传统的白云岩化机制难以解释结晶白云岩的成因。具有海源色彩的高锶、低锰成岩流体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飞仙关组碳酸盐的成岩作用,其来源与成因值得进一步关注,控制其运移、封存和发生水—岩反应的时空机制有待回答。整个海相三叠纪时间段盆地尺度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的沉积地球化学研究、尤其是不同结构组分碳酸盐的锶同位素组成、锶和锰含量研究(包括碳酸盐岩中不同结构组分的阴极发光性研究),可为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尤其是白云岩化作用和作为重要储集岩的结晶白云岩的成因研究),天青石矿床成因研究和四川盆地三叠系深层富钾、锶、硼、溴卤水的成因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
- 黄思静Hairuo QING胡作维王春梅郜晓勇邹明亮王庆东
- 关键词: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白云岩储层
- 碳酸盐岩储层中热液流体改造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5年
- 热液流体改造作用研究是近年碳酸盐岩优质油气储层形成机制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热液白云化作用、热液淋滤溶解作用是其中2个最有油气储层意义的地质过程。在分析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上述2种典型碳酸盐岩储层中热液流体改造作用的作用过程、分布规模和存在问题。对碳酸盐岩储层中热液流体改造作用的进一步讨论不仅展示了目前热液流体改造作用研究的模糊性和多解性,而且将对今后更好地应用和完善目前的热液流体改造作用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胡作维李云韩信黄思静李北康
- 关键词: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热液流体
- 显生宙海相碳酸盐高δ^13C时期的古海洋学被引量:2
- 2015年
- 海相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记录了地球发展与演化过程中的若干重大事件,作为古生代—中新生代转折时期的石炭纪—三叠纪初具有非常高的δ^(13)C值,以此作为主线,综合研究了相应时间段的氧、锶同位素组成与变化、碳酸盐沉积盆地面积与变化,以此探讨海相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与海平面变化、有机碳库和碳酸盐碳库碳存量的变化、大气和海洋系统中CO_2含量的变化,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长周期变化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1显生宙的碳同位素演化趋势中,δ^(13)C值大于3‰的时间基本上都集中在石炭纪—三叠纪初,但三叠纪初表现为δ^(13)C值的高频率大幅度波动,石炭纪—二叠纪则表现为长时间持续稳定的高δ^(13)C值,显示该时间段有机碳库存量的大幅度增加,相应时间段较高的δ18O值显示有机碳高速埋藏时间间隔中地球系统经历了长时间的变冷和冰室气候条件,说明有机碳高速埋藏、气候变冷、大气p CO_2的降低和p O2升高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2δ^(13)C高值时间间隔中大气CO_2被绿色植物过度消耗,海水被迫不断向大气输送CO_2以达到平衡,但全球气候变冷导致海水数量减少和水柱压力降低又使得海水对CO_2的溶解能力降低以及海相碳酸盐碳库碳存量的减少,从泥盆纪、石炭纪到二叠纪,碳酸盐沉积速度显著降低,全球碳酸盐沉积盆地面积显著减小,到中、晚二叠世,一些碳酸盐沉积被硅质沉积取代,甚至包括一些浅水台地,这可能会导致一些钙质无脊椎动物数量的减少,这也说明二叠纪广泛的硅质沉积是一种全球事件;3显生宙碳酸盐锶同位素演化趋势表明,晚二叠世海水87Sr/86Sr急剧降低,并在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达到极小值,显示晚古生代结束时幔源锶的迅速加入,并伴随深部CO_2对大气和海洋系统的补充,但与该过程有关的广泛的火山活动和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进�
- 黄思静李小宁武文慧张萌胡作维刘四兵黄可可钟怡江
- 关键词:显生宙古海洋事件
- 锶同位素方法在油气储层成岩作用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3
- 2009年
- 锶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储层成岩作用研究中已得到了一定关注,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锶同位素地球化学在碳酸盐岩储层和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对不同来源(海源、陆源和幔源)成岩流体的锶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简述。
- 胡作维黄思静王春梅邹明亮孙伟
- 关键词:锶同位素储层成岩作用地球化学油气地质学
-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其成因——以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为例被引量:15
- 2011年
- 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具有埋藏深、致密、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裂缝的发育程度对储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通过岩心观察和显微镜下薄片鉴定,研究了裂缝的发育类型、发育密度、发育频率以及充填特征。结果表明:储层中以低角度裂缝发育为主,高角度裂缝欠发育;微裂缝对须二段储集空间的影响显著大于须四段,在须二段地层中,对储层渗透率有实质性影响的主要是一些相对宏观的裂缝。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差异压实导致的非构造作用是该区裂缝尤其是须二段裂缝形成的主要机制,但后期燕山、喜山构造运动产生的构造应力都可能叠加在原有的非构造成因的裂缝上,使之具有构造成因色彩。
- 王春梅黄思静孙治雷胡作维黄可可佟宏鹏
- 关键词:川西坳陷晚三叠世致密砂岩储层裂缝
- 浅海微孔泥晶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1年
- 微孔泥晶灰岩储层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尤其是对于中东地区白垩系碳酸盐岩储层,这明显不同于典型碳酸盐岩储层—古风化壳型岩溶储层、礁滩相储层及层状白云岩储层等三大类型。泥晶基质具有致密镶嵌结构和白垩质结构两种结构类型。泥晶晶体具有微菱形、圆形和它形三种晶体形态,以圆形泥晶储层物性最好,微菱形泥晶储层其次,它形泥晶为致密储层。微孔(直径小于10μm)是泥晶基质中孔隙的主体,除此还发育铸模孔、海绵状基质溶孔和溶蚀沟道等。微孔的形成主要受原始矿物组分和成岩条件的共同制约:低镁方解石灰泥是微孔泥晶灰岩形成的先决原始矿物条件,相对矿物学稳定性可促进原始组构包括原生晶间微孔的保存。特殊的成岩环境是微孔泥晶灰岩发育的必要改造条件,泥晶灰岩中孔隙的形成是早期浅层埋藏下大气淡水淋滤及埋藏成岩期间有机酸溶蚀作用等两期溶蚀叠加的结果。在浅埋藏淡水透镜体内,方解石次生加大(奥斯特瓦尔德成熟过程)形成了沉积物早期胶结,防止压实的同时部分保留了原始结构和晶间微孔网络,还通过消除小晶体提高了渗透性;淡水选择性淋滤也形成了较广泛发育的铸模孔。在埋藏成岩过程中,有机酸性流体溶蚀作用形成海绵状基质溶孔及溶蚀沟道,也导致了圆形泥晶晶体的形成。
- 李云胡作维詹旗胜史格管晋红王兴建
- 关键词:储层微孔
- 四川盆地中部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砂岩榍石胶结物的形成特征
- 近年来,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已成为我国致密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层位之一。然而,四川盆地中部沙溪庙组储层特征研究仍然较弱,且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下沙溪庙组。砂岩中发育的榍石胶结物可能代表着特殊的成岩作用(Hunt&Ker...
- 李云胡作维史格詹旗胜管晋红郭涛李韶昱刘四兵李凤杰文华国
- 关键词:胶结物四川盆地中部上沙溪庙组中侏罗统
- 文献传递
- 四川西部西康群新都桥组碳酸盐岩的锶同位素特征被引量:4
- 2007年
- 四川西部松潘—甘孜地区广泛分布一套三叠系黑色砂板岩层系,由于其岩性单调、古生物化石贫乏,给该区地层划分、对比带来极大困难。因此,从锶同位素地层学基本原理出发,对甘孜北部西康群新都桥组中薄层状灰岩样品进行了锶同位素组成测定。结果表明,6件样品的N(87Sr)/N(86Sr)分别为0.708688、0.708659、0.708907、0.708223、0.708341、0.708266,平均为0.708514。表明该地层的碳酸盐岩样品可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成岩蚀变,多数样品的锶同位素组成偏离同时代的全球海水锶同位素组成。
- 曾宜君黄思静易同富郝雪峰熊昌利胡作维
- 关键词:三叠系西康群锶同位素地层学
- 川东地区华蓥山海相三叠系不同类型岩石对海水信息的保存性评估被引量:3
- 2011年
- 通过对川东地区华蓥山海相三叠系不同岩石类型样品的微观组构、阴极发光和微量元素等分析表明:川东地区华蓥山海相三叠系不同的岩石类型样品具有不同的抵抗成岩蚀变能力,其对海水信息的保存程度也不一致;钙质泥岩所记录的有关信息已基本不能代表海水,多数微晶灰岩所记录的有关信息可以较好地代表海水,而粉晶白云岩只有部分样品可以代表海水的信息,同时传统上被认为更容易遭受成岩蚀变的颗粒灰岩反而出现低Mn、高Sr和弱阴极发光等特征,其可能与早期海水胶结作用或者深埋藏条件下封闭海源流体作用有关。
- 胡作维黄思静魏文文刘辉伦刘涛
- 关键词:碳酸盐成岩蚀变三叠系
-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近系储层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及形成机制被引量:54
- 2007年
- 碳酸盐胶结物是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近系储层砂岩中最为重要的自生矿物,主要类型为铁白云石和方解石。铁白云石分布于古新统顶部不整合面附近的相对浅部地层中,其1δ3C值在-2.1‰到-2.5‰之间,相对接近海水,1δ8O值在-3.7‰到-4.1‰之间,沉淀温度较低(37℃到39℃)。方解石主要分布于远离不整合面的相对深部地层中,其1δ3C值在-2.4‰到17.3‰之间(大多数样品都在-10‰以下),显示了有机碳的影响;1δ8O值在-4.1‰到-15.3‰之间,多数样品小于-14‰,沉淀温度较高(多数样品大于90℃)。研究结果表明:铁白云石是在瓯江运动暴露时间间隔中、岩石有效压实之前由大气淡水(包括与煤层有关的酸性水)溶解海相碳酸盐内源沉积物形成的,较早的铁白云石胶结作用增加了岩石的机械强度和抗压实能力,改变了砂岩压实曲线的斜率,对砂岩储集空间的保存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方解石胶结物是在较晚成岩阶段的相对深埋藏条件下沉淀的,其物质来源与粘土矿物转化、有机酸对长石等铝硅酸盐的溶解有关,在储层演化中具有负面作用。
- 张敏强黄思静吴志轩吴素娟胡作维
- 关键词: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近系碳酸盐胶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