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璟

作品数:59 被引量:266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0篇脂肪
  • 19篇动脉
  • 16篇冠状
  • 16篇冠状动脉
  • 15篇心外膜
  • 15篇心外膜脂肪
  • 15篇外膜
  • 11篇心病
  • 11篇冠心病
  • 10篇心肌
  • 10篇血管
  • 8篇动脉粥样硬化
  • 8篇斑块
  • 7篇脂肪组织
  • 7篇细胞
  • 7篇病变
  • 6篇造影
  • 6篇缺血
  • 5篇动脉疾病
  • 5篇心肌缺血

机构

  • 42篇南京军区南京...
  • 11篇南京大学
  • 4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江苏省人民医...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市第一...

作者

  • 52篇王璟
  • 26篇江时森
  • 19篇宫剑滨
  • 14篇程训民
  • 12篇张启高
  • 10篇杭涛
  • 8篇王立军
  • 8篇彭永平
  • 7篇周亮亮
  • 7篇卢光明
  • 7篇陈栋
  • 6篇王菊香
  • 6篇李宗斌
  • 5篇张龙江
  • 4篇王强
  • 3篇邹莺
  • 3篇朱飞鹏
  • 3篇吴宗贵
  • 3篇李德闽
  • 3篇陈绍良

传媒

  • 14篇医学研究生学...
  • 3篇第二十五届长...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江苏医药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东南国防医药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心脏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9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腺嘌呤核苷酸转运体在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心肌缺血 再灌注模型中腺嘌呤核苷酸转运体 (ANT)变化情况 ,以探讨ANT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大鼠左冠状动脉前室间 (前降 )支闭塞 2 0min后 ,再灌注 4h、1天、3天和 7天四个时相进行观察 ,用RT PCR计算机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检测心肌ANT1、ANT2mRNA含量。 结果 :心肌缺血 2 0min ,再灌注 4h时 ,ANT1mRNA达高峰 ;再灌注 1天时 ,ANT2mRNA达峰值。两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 :心肌缺血 再灌注后 ,心肌ATP的需求和心肌细胞的凋亡均在 2 4h左右达高峰。
王璟江时森杭涛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
心外膜脂肪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被引量:1
2013年
心外膜脂肪组织由于其独特的解剖位置和病理生理学特点,使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作者就心外膜脂肪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机制的影响作一综述。
王强王璟
关键词:心外膜脂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机制
心外膜脂肪因子促进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被引量:1
2013年
心外膜脂肪组织是沉积在心脏尤其是冠状动脉周围的脂肪组织,可以表达多种脂肪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最近这些脂肪因子已经被证实还可以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血管新生。这些新生血管在斑块内可能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新生血管具有很强的通透性,可以改善斑块局部缺氧状况;另一方面,新生血管可能促进斑块进展并导致其不稳定性增加。因此,通过研究脂肪因子致血管新生作用的机制,抑制斑块内的血管新生增强其稳定性可能成为未来治疗冠心病新的靶点。
陈栋王璟
关键词:心外膜脂肪组织脂肪因子血管新生
经左室流出道消融治疗疑似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5年
心室流出道(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VOT)起源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因临床常见,具有典型的心电图(ECG)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射频消融术是该病非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文中报道1例初步诊断右心室流出道起源(RVOT)的PVC的患者,于左心室流出道(LVOT)获得成功消融的诊治经过。文献复习了PVC定位的方法、VOT局部独特的解剖特点对定位的影响,以及三维标测新技术对PVC消融手术的帮助。
王磊王璟宫剑滨李萍李建华张启高
关键词: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和钙化负荷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准确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准确性以及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和钙化负荷对CTCA诊断准确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2006年12月至2008年9月,113例患者同时进行了CTCA与CAG。以CAG为参照,评价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准确性。按心率、心率变异性和钙化积分将患者分组,评价不同亚组CTCA的诊断准确性,对敏感性和特异性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以患者为分析单位,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93.3%;88.5%、96.2%;以血管为分析单位,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0%、98.0%;84.8%、98.5%;而以节段为分析单位,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9%、99.5%;83.0%、99.7%。平均心率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无明显影响,而心率变异性和钙化积分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影响。结论无论是以患者、血管还是节段为分析单位,CTC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方面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平均心率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无明显影响,而心率变异性和钙化积分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有影响。
张龙江卢光明王璟江时森刘斐柴学周长圣黄伟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管造影术
非糖尿病人群脂肪分布对胰岛素抵抗及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
王强王璟
双源CT心周脂肪定量与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
王璟江时森宫剑滨张龙江朱飞鹏王立军彭永平何松清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PAH)的治疗作用。方法: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ON组)、MCT组和MCT/G-CSF组,腹腔注射MCT诱导大鼠PAH模型,采用G-CSF腹腔注射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动员结束后行肺组织CD34免疫组化染色,第5周分别对3组大鼠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处死大鼠,取肺、右心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结果:1.动员结束后第2天,CD34+细胞浸润至肺血管平滑肌层和血管内皮细胞周围,以及肺泡间隔内;2.实验第35天,MCT组大鼠肺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明显狭窄,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高于CON组(P<0.01);3.MCT/G-CSF组肺血管病变明显改善、肺泡结构完整,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低于MCT组(P<0.05)。结论:G-CSF可以动员骨髓干细胞并归巢致受损肺组织内,部分逆转PAH的血流动力学和病理学改变、减缓PAH的进展,用于PAH的研究和治疗。
王菊香江时森李宗斌程训民王璟张维维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骨髓干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Sheehan综合征心肌损伤的临床观察
2007年
目的探讨Sheehan综合征心肌损伤的发生机制,以便达到早期合理治疗。方法报道Sheehan综合征心肌损伤9例。结合文献对Sheehan综合征心肌损伤原因、诊治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Sheehan综合征可因低血糖、低镁血症以及靶腺激素分泌减少致心肌细胞水肿、变性而导致心肌损害的发生。结论Sheehan综合征所致心肌损伤易误诊,治疗上心血管药物应与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应用。
王璟彭永平江时森
关键词:SHEEHAN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心动过速
短暂缺血再灌注促进心肌葡萄糖转运体基因表达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了解短暂缺血再灌注后心肌葡萄糖转运体(GLUT)1 mRNA和GLUT4 mRNA的动态表达变化,及其与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关系。方法:将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完全闭塞20 min后,于再灌注4 h、1、3和7天四个时相进行观察,用RT-PCR计算机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检测心肌GLUT1 mRNA和GLUT4 mRNA相对含量。结果: 心肌缺血20 min,再灌注4 h后GLUT1 mRNA和GLUT4 mRNA的相对含量均达峰值,两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GLUT1 mRNA含量在再灌注7天后仍有明显升高(P<0.01),GLUT4 mRNA含量从再灌注3天后开始下降,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短暂缺血后再灌注可增强心肌GLUT1和GLUT4 mRNA表达,有利于加强心肌缺血时葡萄糖的利用,保护缺血心肌和改善再灌注后心肌功能的恢复。
王璟杭涛江时森
关键词:葡萄糖转运体基因表达RNA含量缺血后再灌注再灌注时间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