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中英

作品数:28 被引量:140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市血液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7篇抗体
  • 6篇血型
  • 6篇红细胞
  • 5篇血清
  • 5篇血清学
  • 5篇溶血
  • 5篇基因
  • 4篇输血
  • 4篇中性粒细胞
  • 4篇无偿
  • 4篇无偿献血
  • 4篇无偿献血者
  • 4篇献血
  • 4篇献血者
  • 4篇粒细胞
  • 4篇不规则抗体
  • 3篇血液
  • 3篇试剂
  • 3篇输血反应

机构

  • 27篇上海市血液中...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达州市中心医...

作者

  • 28篇王中英
  • 21篇向东
  • 8篇范亮峰
  • 7篇郑皆炜
  • 7篇刘曦
  • 7篇陆琼
  • 7篇金沙
  • 6篇赵俸涌
  • 5篇朱自严
  • 5篇曹斌
  • 5篇沈伟
  • 4篇周国平
  • 4篇任亚娜
  • 4篇钱呈睿
  • 3篇李勤
  • 3篇周喆
  • 3篇范华骅
  • 3篇蔡茵
  • 3篇谢如锋
  • 2篇张嘉敏

传媒

  • 12篇中国输血杂志
  • 4篇临床输血与检...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实用检验医师...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2
  • 1篇201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小板CD40L的免疫调节作用
2011年
血小板CD40L与其受体CD40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间的桥梁,且两者的相互作用涉及到许多炎症反应过程,包括血小板-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在血小板、T细胞和B细胞间的同型或异型相互作用中,CD40/CD40L是一种重要的调节机制;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通过CD40L-CD40途径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的活化、调节聚集以及刺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结合物的形成.血小板CD40L水平的改变与临床上-些血管疾病有关,如动脉粥样硬化和冠脉综合征等.临床研究显示,CD40L释放量和/或血小板、T细胞表面表达的提高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本文就血小板CD40L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王中英谢如锋范华骅
关键词:血小板CD40L中性粒细胞冠状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
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与疾病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对不同基础疾病患者的抗体变化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抗体性质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为临床血型抗体的检测,以及输血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方法对2009—2018年本实验室检出不规则抗体的孕妇和其他有详细病征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合血清学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孕妇患者体内产生的不规则抗体中温自身抗体占23%。患者体内同种抗体中,最常见的为Rh抗体,占58%,其次为MNS抗体、Lewis抗体。不同疾病产生抗体的几率不相同,同种疾病男性和女性产生抗体的几率也有差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液病等较易产生Ig G同种抗体,也较易产生自身抗体,干扰同种抗体的检测。结论不同抗体的特点和患者疾病存在关联,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可以为临床血型抗体的检测以及输血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以减少同种抗体的形成和避免输血反应。
郑皆炜刘曦沈伟金沙陆琼谢军华范亮峰钱呈睿王中英向东
关键词:不规则抗体孕妇疾病
核酸检测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方法学及可行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实验探讨NAT反应性献血者归队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挑选2012年-2014年ELISA无反应性NAT反应性献血者,获其知情同意后召回收集血样。先进行常规ELISA(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和NAT(HBV-DNA、HCV-RNA和HIV-RNA)检测。若均为无反应性的,再继续进行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法补充试验(HBs Ag、HBe Ag、抗-HBs、抗-HBc、抗-HBe、抗-HCV、抗-HIV)。结果召回献血者30人,经检测仍为ELISA无反应性NAT反应性的11例,拟建议永久屏蔽;ELISA、NAT均为无反应性的19例,化学发光法检测89.5%为抗-HBc和/或抗-HBe反应性(12例抗-HBc、抗-HBe均反应性,5例抗-HBe反应性)。抗-HBc或抗-HBe反应性存在感染风险,拟建议永久屏蔽。2例所有项目均无反应性,拟建议可以考虑归队。结论 NAT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但为血液安全考虑,应建立1个谨慎的适合中国人群的NAT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方案。
任亚娜周国平王中英张影仁赵勤英钱开诚
关键词:化学发光法
云南拉祜族人群ABO、Rh、MN、P、H血型分布及基因频率调查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了解拉祜族人群主要红细胞血型分布及基因频率,分析拉祜族人群的遗传特征。方法1)用微板法进行ABO正反定型;2)试管法对Rh、MN、H、P、Mur进行检测分型,ABO正反定型不符用试管法确认。结果拉祜族血型及基因频率分布特征:ABO为B>O>A>AB、基因型频率p=11.1%;q=27.5%;r=61.4%;RH基因型频率为CDe=83.3%;cDE=12.0%;cDe=2.42%;CDE=2.32%;CdE=0%;Cde=0%;cdE=0%;cde=0%;MN血型:M>MN>N,M=75.26%,N=24.74%;P1Pk血型:P_(1)
胡海霞方成江吴丹吴瑜王晨王中英张玉宇向东张正荣
关键词:ABORHMNP基因频率
RhCE表型对RhD抗原量及抗-D效价测定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目前对Rh系统抗-D的定量或效价检测(相对定量)方法皆依赖于试剂红细胞。日常工作中,绝大多数实验室采用单人份红细胞作为效价测定的试剂红细胞,若RhCE表型对RhD抗原表达量影响显著,则不同RhCE表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抗-D效价测定结果。本研究旨在通过RhCE分型,RhD抗原定量试验及相应抗体进行效价测定,比较分析RhCE表型对RhD抗原量及抗-D效价测定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筛选获得CCee、Ccee、ccEE、CcEe表型的RhD阳性标本,并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红细胞RhD抗原量,最后使用不同RhCE表型单人份标本红细胞对同一份抗-D进行效价测定。分析RhCE表型对RhD抗原量及抗-D效价测定的影响。结果在99例细胞红细胞标本进行Rh血型血清学分型后,对CCDee(n=17)、CcDee(n=15)、CcDEe(n=8)、ccDEE(n=8)分型细胞进行流式免疫荧光检测,发现CcDee与ccDEE及CcDEe间、CCDee与ccDEE之间RhD抗原的荧光量比较存在较大统计学意义差异(P<0.001),CcDee与CCDee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1),其余各组间均不具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再对其中CCDee(n=15)、CcDee(n=14)、CcDEe(n=8)、ccDEE(n=8),使用同1份抗-D血浆进行效价测定分析,将效价结果与红细胞RhD抗原免疫荧光值(MFI)进行比较后,发现红细胞表面RhD抗原量与效价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r=0.907;P<0.001),对效价与RhD抗原MFI值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同一份抗-D血浆,效价值为32、64、128各组内红细胞MFI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将效价与RhCE分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CCEE与Ccee间、CcEe与Ccee间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结论不同的RhCE表型会造成D抗原表达差异,D抗原量对效价测定有较大影响,提示在效价测定试验中,使用相同RhCE分型红细胞作为试剂细胞或对RhD抗原进行定量分析可提高效价试验的准确度。
赵俸涌王中英徐婷王晨郭忠慧李勤张嘉敏向东朱自严
关键词:试剂红细胞质控
人血液经56℃孵育处理后溶血率及血型抗原抗体变化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为降低传染风险,对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患者血样,部分实验室采用56℃孵育30分钟后再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该处理方法对输血前检测的影响未见评估研究。本研究对血液样本经56℃孵育后的溶血率、红细胞A、B、D抗原凝集强度及其抗体效价进行评估。方法从上海地区随机抽取正常献血者A型20例,B型20例,AB型10例,O型20例,均为RhD阳性;ABO亚型7例,D变异型6例,经56℃孵育后,检测游离血红蛋白水平,评估溶血率;正定型试验,抗原抗体中和试验,抗体效价试验评价A、B、D抗原凝集强度及抗A,抗B效价变化。结果经56℃孵育处理后,红细胞平均溶血率为1.87%±2.02%;血清学红细胞表面A、B抗原凝集强度均存在减弱现象,正常D阳性个体的D抗原未见减弱,D变异型个体D抗原存在减弱现象;孵育后血清中抗-A、抗-B抗体效价降低。结论血液样本经56℃孵育后,均有较低程度溶血,溶血程度不影响血型血清学实验;A、B抗原与抗-A、抗-B抗体均有减弱,但减弱的程度不足以干扰实验室常规血型正反定型试验;ABO亚型抗原在定型试验中可能受到影响。
范亮峰陆琼姜跃琴王中英向东
关键词:溶血率D抗原
微孔板木瓜酶法检测IgG不规则抗体应用研究
目的建立简便、快速、敏感的用于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大规模筛查的试验方法。方法根据木瓜酶的有效活力单位确定木瓜酶最适配制比例,用已知阴性和阳性标本或试剂,摸索标本与各试剂最适比例、孵育时间、离心速度及时间、振荡频率及时间、静置...
周喆向东曹斌王中英周国平潘丽华任亚娜
关键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微孔板IGG
文献传递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自身抗体掩盖下血型同种抗体检测的研究被引量:11
2022年
目的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免溶贫)患者血样的检测中,自身抗体往往易被同种抗体掩盖,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流式细胞术与传统血清学方法的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对自身抗体中混合同种抗体的检测能力差异,为自免溶贫患者输血前检测提供更敏感可靠的方法。方法随机选择使用5例人源抗-D及4例抗-E分别与经验证不具血型特异性的自身抗体按比例梯度混合,配制模拟自免溶贫患者血浆,使用凝胶卡法与流式细胞术分别对上述模拟血浆进行检测。结果三个效价组中(16,32,64),流式方法可检测出效价为自身抗体1/8~1/16的同种抗体,灵敏度均明显强于凝胶卡方法,且检出下限为凝胶卡方法的4倍(P<0.05)。结论流式细胞术较传统血清学方法对自身抗体掩盖下同种抗体的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采用该方法用于自免溶贫患者输血前检查可降低已有同种抗体介导的输血免疫风险,提高此类患者输血安全。
赵俸涌张玉宇王中英徐婷李勤张嘉敏向东朱自严
关键词:自身抗体流式细胞术血清学方法
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00例分析被引量:32
2022年
目的近年来,临床样本的检测中,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IHTR)样本检出率不断增加。同时,毛细管离心技术、PEG增强技术、微柱凝集卡技术等逐渐普及应用,这些技术上的变化可能影响IHTR检出率。为了减少IHTR漏检,有必要对以往IHTR样本特点进行总结,分析造成临床漏检的可能原因,以及实验室及时发现IHTR的检测技术关键。方法回顾2011年3月~2021年3月,上海市血液中心血型参比实验室检出的IHTR案例。纳入案例需同时符合:有近期输血史;检出同种抗体;检出或确认输入了与该同种抗体反应的红细胞。所有入组样本中,不包括新生儿及检出自身抗体的案例,以防止来自产妇的被动免疫抗体和"类同种自身抗体"的干扰。对所有纳入的案例,统计抗体特异性、效价、直抗、患者诊断、血红蛋白及性别年龄分布、输血至检出溶血反应的时间等特征。结果IHTR样本共100例,患者诊断以肿瘤、MDS(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居多;其中Rh系统抗体造成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占78%,Kidd系统造成的输血反应占11%,涉及抗体大多效价较低80%≤4;患者直抗可持续阳性超过8周;年龄分布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溶血性输血反应可使受血者产生溶血,可能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IHTR样本中抗体大多为Rh系统抗体,通过Rh同型输注可有效降低IHTR的发生率。通过统计还发现,造成溶血的抗体普遍较弱,且输入的不配合红细胞在体内迅速代谢,使IHTR容易被漏检,造成反复输入不配合红细胞,危及患者生命。在检测技术上,有必要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应用毛细管离心分离技术对IHTR的检测有较大的帮助。
向东范亮峰刘曦沈伟郑皆炜谢军华王中英金沙陆琼姜跃勤张玉宇
关键词:输血反应溶血同种抗体
S1P/S1PR信号通路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2012年
本研究旨在检测1-磷酸鞘氨醇(S1P)对fMLP活化的中性粒细胞的引发作用,检测粒细胞活化后发生呼吸爆发的产物,并探究S1P引发作用的信号通路。流式细胞术检测新鲜分离的中性粒细胞的状态;高铁细胞色素C还原法间接计算超氧阴离子(O2-)释放量;二氢罗丹明123流式细胞术检测粒细胞的呼吸爆发程度;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S1P预处理后fMLP活化的粒细胞所释放的O2-量明显增高;S1P引发的fMLP活化组中,罗丹明123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fMLP单独处理组;PI3K及Akt蛋白参与了粒细胞呼吸爆发的信号传递。结论:S1P是一种新的粒细胞引发试剂,较高浓度S1P(10-6μmol/L)能够引发fMLP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发生呼吸爆发;该信号通路可能为S1P与粒细胞上的S1P受体作用,活化下游的PI3K,再通过Akt传递信号,最终活化NADPH氧化酶,发生呼吸爆发。
王中英谢如锋杨洁任亚娜杨懿铭范华骅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1-磷酸鞘氨醇超氧阴离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