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瑾
- 作品数:46 被引量:261H指数:10
- 供职机构: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社会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2000年深圳市一起轮状病毒院内感染报道
- 2003年
- 何雅清张顺祥丰素娟杨洪牟瑾
- 关键词:轮状病毒病例报告
- 深圳市传染病暴发疫情监测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结果分析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对2005年深圳市暴发疫情监测系统的运行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探讨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传染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监测的模式与意义。方法对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开展主动监测并对医疗机构和区级疾控机构报告的暴发疫情案例进行汇总,对2005年深圳市暴发疫情监测系统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深圳市暴发疫情以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为主;中小学和幼儿园等集体单位的暴发疫情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春季和冬季是传染病暴发疫情发生概率最高的两个季节,这与法定传染病散发疫情发病的时间分布不尽相同。结论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并充分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开展暴发疫情监测是传染病防制工作可行的方向,根据传染病聚集性监测结果实施高效及时的疫情控制和健康教育是传染病暴发监测的基本目标所在。
- 牟瑾吕秋莹马汉武王昕
- 关键词:传染病
- 2006年深圳市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对深圳市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的Ⅰ类监测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和南山区人民医院)监测结果进行评价。方法在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根据《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方案》和《深圳市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对两家Ⅰ类监测医院的监测科室所有门诊和住院病人进行监测,按照监测方案中制定的监测病例定义进行诊断并报告。结果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市人民医院和南山区人民医院门诊监测科室共接诊613 492人次,诊断发热呼吸道病例18 711例,占门诊监测总数的3.05%;发热肺炎病例174例,占门诊监测总数的0.03%。住院部监测科室共收治26 866名住院病例,其中发热肺炎病例341例,占住院病例总数的1.27%;2006年通过该系统发现并确认了深圳市历史上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例。结论深圳市建立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敏感性好,运行稳定,能够为制定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特别是提示了疫情可能发生的高风险时间段。但仅仅依靠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来达到早期发现病人,实现预警预测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它应与流感样病例监测系统相结合,让这两个独立运行的系统互为补充,有效提示高风险段。
- 李媛牟瑾梅树江谢旭逯建华马汉武张顺祥
- 关键词: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疫情监测
- 一起工厂伤寒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伤寒疫情的规模及原因,以便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疫情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开展此次疫情调查,比较病例与对照之间不同危险因素的暴露比例,并采集工厂内外环境、饮食及水源的相关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共报告28例伤寒确诊病例,无死亡。对病例中分离的12株伤寒菌株进行的PFGE检测结果一致。病例分布在该片区217间工厂中的10间,平均罹患率为3.1‰,工厂间的罹患率无统计学意义(X2=5.2,P=0.74)。在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中,病前外出进餐史(OR=8.0,95%CI:2.6~25)、病前凉面或凉皮进食史(OR=6.8,95%CI:1.4~32)及直接引用生水史(X2=4.9,P<0.01)等危险因素结果一致,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所有40份环境样本中,水箱水、井水及水箱底泥水均发现有粪大肠菌群超标现象,但未分离到伤寒沙门氏菌。结论此宗伤寒可能是由于饮用污染的井水和在凉面、凉皮制作过程中使用污染井水导致的。采取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停止使用井水而改用市政供水等措施之后疫情终止。
- 谢旭王昕牟瑾马汉武王敬忠张小岚李媛吕秋莹
- 关键词:伤寒流行病学
- 深圳市2009年外来劳务工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调查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了解深圳市外来劳务工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抗体水平,为全市的腮腺炎防控制定策略。方法 2009年对深圳市外来劳务工人群1003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样本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腮腺炎IgG抗体ELISA法)检测血清中腮腺炎IgG抗体。结果深圳市外来劳务工腮腺炎抗体(IgG)阳性率为94.92%;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来自不同地区的劳务工抗体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深圳市外来劳务工人群的腮腺炎抗体(IgG)阳性率较高,形成较好的腮腺炎免疫屏障。
- 李思果程锦泉马汉武张世英单芙香牟瑾林强何雅青
- 关键词:劳务工腮腺炎抗体水平
- 两起儿科病房轮状病毒腹泻院内感染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对两起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暴发的院内感染进行确认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进行追踪,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轮状病毒并行病毒核酸型别鉴定。结果证实这两起暴发均为轮状病毒引起的院内感染,接触性传播和粪-口途径传播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否经呼吸道传播尚有待证实。季节性的病房环境条件、患儿家属及陪护不良卫生习惯以及病房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不良是主要的传播因素。结论除了注重对婴幼儿住院腹泻病人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强化儿科病房消毒隔离措施和在陪护人群中开展与腹泻病有关的健康教育是控制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院内感染的重点。
- 牟瑾张顺祥张韶华
- 关键词:轮状病毒腹泻儿科病房现场流行病学
- 深圳市2009年工厂劳务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调查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了解2009年深圳市工厂劳务工乙型肝炎病毒(HBV,hepatitis Bvirus)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分布情况,为深圳市劳务工群体乙型肝炎病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全市7个区(包括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光明新区和坪山新区)的44家工厂1003名16~60岁工厂劳务工进行乙肝血清流行病学研究。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乙肝疫苗的接种情况。[结果]深圳市工厂外来劳务工乙肝表面抗体总阳性率为68%。其中16~19岁、20~29岁、30~39岁、40~59岁的人群的HBsAb阳性率分别为47.17%、70.56%、62.33%、76.47%;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在有乙肝疫苗接种史的人群中高达73.43%,高于未接种疫苗人群的60.34%。在教育水平较低、以及20岁以下的年青劳工群体中,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明显下降。[结论]深圳地区外来劳务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水平高于2006年普查的全国平均水平,表明该人群免疫屏障已经形成,应加强对低教育水平人群以及20岁以下的外来年青劳工群体的乙肝疫苗的接种和监测工作。
- 姚相杰程锦泉牟瑾何雅青肖锦晖卓菲冯德兴邱星元马忠元
-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 2010-2011年深圳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7
- 2013年
- 目的了解深圳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并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1年深圳市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及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0-2011年深圳市共报告手足口病48 102例,年均发病率为234.32/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4-7月,占总病例数的56.89%;全市8个区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最高的为龙岗区(558.68/10万),最低为宝安区(59.67/10万),各地区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病主要集中在6岁以下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94.19%;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5.05%;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01)。245名重症病例中,1~4岁年龄组发病数较多,占重症病例总数的88.57%;仍以散居儿童为主,占重症病例总数的86.12%;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病例主要以EV71感染为主。两年间,共报告暴发疫情189起,报告高峰期出现在4-6月,幼托机构是高发场所。结论深圳市手足口病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年龄、性别、职业和季节差异,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发病。
- 李媛牟瑾廖玉学路滟谢旭梅树江周琳
-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肠道病毒
- 深圳市2008~2009年上半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27
- 2010年
- 牟瑾谢旭李媛马汉武程锦泉
-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人口密度暴发疫情感染性腹泻计算机网络
- 深圳市一例人禽流感病例现场流行病学分析
- 2008年
- 目的结合人禽流感病例的调查处理探索现场流行病学的应用效果。方法对一例人禽流感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观察,采用RT—PCR检测咽拭子或气管分泌物H5亚型核酸片段和血清中H5抗体;对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到的H5N1病毒进行主要基因片段的测序和分析。按照现场流行病学特征完成处理和控制。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结果,确诊为人禽流感病例;患者病前曾到过居住地附近的一间兼营活禽的菜市场,余无可疑接触史;对患者的98名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并对其中的4名进行隔离观察,未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由患者气管分泌物分离到H5N1病毒[A/Guangdong/02/2006(H5N1)],基因序列分析仍为禽源性特征,但与2005年之前国内分离的病毒株明显不同。病例呈现起病急、进展快和多脏器严重损害等特征,经救治而康复。疫情处理以疾病预防控制和临床专业为技术支撑,注意了政府主导下的多部门参与、公众互动、媒体沟通、与香港交流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结论及早发现和病原学确诊是病例成功救治的关键;病毒株仍为禽源性特征,未见人间传播现象,但病毒感染来源和传播因素不明;现场流行病学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 张顺祥程锦泉马汉武何建凡程小雯蒋丽娟牟瑾吴春立吕星张韶华张雅德吴永胜王昕
- 关键词: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现场流行病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