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世强

作品数:37 被引量:184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北省科委基金河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5篇骨折
  • 5篇内固定
  • 5篇脊髓
  • 5篇关节
  • 4篇踝骨
  • 4篇踝骨折
  • 4篇后踝
  • 4篇后踝骨折
  • 4篇股骨
  • 3篇蛋白
  • 3篇蛋白质
  • 3篇蛋白质组
  • 3篇电泳
  • 3篇应用解剖学
  • 3篇双向电泳
  • 3篇逆行
  • 3篇周围神经
  • 3篇胫骨
  • 3篇踝关节
  • 3篇细胞

机构

  • 30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河北省胸科医...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河北省人民医...
  • 1篇华北油田

作者

  • 31篇张世强
  • 19篇张英泽
  • 12篇潘进社
  • 11篇刘玲
  • 10篇李衡
  • 8篇彭阿钦
  • 6篇侯志勇
  • 6篇吴希瑞
  • 5篇王庆贤
  • 5篇王鹏程
  • 5篇李增炎
  • 4篇宋连新
  • 4篇宋朝晖
  • 4篇魏宁
  • 4篇吴春生
  • 4篇杜晨光
  • 4篇赵敏
  • 4篇陈伟
  • 3篇赵立力
  • 3篇刘向东

传媒

  • 3篇临床荟萃
  • 3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河北医药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第八届全国创...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审计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解剖与临床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中华老年骨科...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7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0
  • 1篇1999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损伤与正常脊髓蛋白质组的差异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从整体水平探究损伤与正常脊髓在蛋白质组表达上的差异,并寻找两者间的差示蛋白。方法以横断损伤和正常大鼠脊髓为研究对象,应用三氯乙酸/丙酮法制备蛋白样品,经双向电泳和银染,分别获取大鼠损伤和正常脊髓的蛋白质组双向电泳银染图谱,通过图像扫描及图像分析,建立损伤与正常脊髓蛋白质组的匹配差示图谱,分析两者在蛋白质组表达上的变化。结果损伤脊髓蛋白质组图谱经图像分析后,可检测到746个蛋白点,正常脊髓蛋白质组图谱可检测到847个蛋白点;蛋白质组匹配差示图谱的分析发现,两者间存在411个差示蛋白,即损伤脊髓蛋白质组中有155个蛋白点在正常脊髓蛋白质组中未找到相应的匹配蛋白点;同时,正常脊髓蛋白质组中也有256个蛋白点在损伤脊髓蛋白质组中未找到相应的匹配蛋白点。结论损伤与正常脊髓的蛋白质组存在明显差异。
张世强刘玲罗永湘张英泽潘进社
关键词:脊髓损伤蛋白质组双向电泳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桡骨近端1/3骨折被引量:35
2006年
目的探讨治疗桡骨近端1/3骨折的理想内固定方法。方法2001年8月~2004年4月,采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24例桡骨近端1/3骨折。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16~48岁。摔伤9例,压砸伤5例,交通事故伤4例,直接暴力撞击伤3例,高处坠落伤3例。按照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的安装方法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4~21个月,平均10个月。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切口期愈合;X线片示骨折均于术后8~12周临床愈合,根据Anderson疗效标准,功能恢复优18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5.83%。结论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桡骨近端1/3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固定可靠、组织相容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肘、腕关节功能康复,是一种治疗桡骨近端1/3骨折的较好方法。
张世强王鹏程李衡彭阿钦赵昌平李志
关键词:内固定
外源基因在在体周围神经的表达被引量:7
2000年
张世强张经歧刘玲许秀兰朱晓光田德虎
关键词:周围神经外源基因基因表达
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与康复治疗进展被引量:10
2005年
刘玲张世强
关键词:脊髓损伤康复治疗INJURYSCI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股骨骨折髓内针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探讨股骨骨折髓内针固定术后合并感染时,是否需要取出髓内针及其相关治疗方法。方法1993~2003年治疗股骨骨折髓内针固定术后感染18例。其中急性感染8例,亚急性感染6例,慢性感染4例,为对比疗效特将病例分为两组Ⅰ组保留髓内针共13例,其中男12例,女1例,平均年龄36岁;Ⅱ组在清创同时取出髓内针改用外固定稳定骨折共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41岁。所有患者确诊感染后随访至少1年。结果Ⅰ组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1个月(9~16个月),平均随访25个月(12~72个月);Ⅱ组4例治疗后平均10个月后骨折愈合(6~24个月),4例出现膝关节活动障碍,2例肢体不等长相差>1cm,1例感染性骨折不愈合在最后随访时仍未愈合,平均随访28个月(12~36个月)。结论股骨骨折髓内针固定合并感染时,如果骨折稳定且感染得到控制髓内针可保留。否则,骨髓炎不能有效控制或感染性骨不连时,应当选择外固定,有骨缺损存在时,常需要植骨。
李衡任栋王鹏程张世强
关键词:髓内针股骨骨折
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5
2005年
[目的]为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20个,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每隔5.0 mm作系列截骨面,找到最小截骨面,用圆盘法确定其圆心及直径,用斯氏针由该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在髂骨后外侧穿出。将该截面下方的系列截面解剖复位,再将斯氏针顺行打入前柱,由耻骨上支前外侧穿出,该穿出点为P,P即为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入钉点。测量其在髋臼前柱骨皮质内的长度,将耻骨结节命名为A,将髂耻隆起命名为B,测量AB及PA的距离,并观察该斯氏针的方向。[结果]最小截骨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 mm处,该截面平均直径为(4.9±1.7)mm,髋臼前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为(86.8±7.2)mm,P位于耻骨上支前缘闭孔嵴上,P距耻骨结节(A)的距离PA为(2.3±0.4)mm,耻骨结节(A)距髂耻隆起(B)的距离AB为(4.7±0.3)mm,P约为AB的中点,该斯氏针与弓状线平行。[结论]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入钉点P位于耻骨上支耻骨结节与髂耻隆起中点处的闭孔嵴上,P距耻骨结节(2.3±0.4)mm,该螺钉最大直径为(4.9±1.7)mm,最大长度为(86.8±7.2)mm,该螺钉与弓状线平行。
王庆贤张英泽潘进社彭阿钦吴希瑞王鹏程李衡张世强李亚洲刘向东赵立力
关键词:髋臼前柱内固定应用解剖学
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致伤机制及漏诊原因分析被引量:29
2006年
侯志勇张英泽潘进社李增炎李衡张世强焦振青王庆贤
关键词:螺旋形骨折后踝骨折致伤机制漏诊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闭合性骨折
四肢多发骨折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的处理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四肢多发骨折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处理原则。方法对2003年7月—2009年7月收治的四肢骨折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12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7例患者中行腹部手术89例(70%),非手术治疗38例(30%)。行一期骨折内固定12例(9.4%),行二期骨折内固定98例(77%),非手术治疗7例(5.5%),延迟诊断8例(6.3%),死亡2例。结论多发伤患者应严格遵守治疗原则,避免延迟诊断和漏诊。
宋朝晖白晓谊彭阿钦吴春生宋连新张世强
关键词:骨折腹部损伤
956例后踝骨折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近6年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后踝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后踝骨折患者的资料,统计其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部位、合并损伤等数...
魏宁常文利杜晨光侯志勇张世强焦振卿李增炎陈伟张英泽
关键词:后踝骨折踝关节骨折内踝骨折外踝骨折腓骨骨折
外源基因在周围神经吻合口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应用外源基因缝线行周围神经吻合 ,探讨神经吻合口直接转基因并使外源基因在吻合口得以表达的可行性。方法 构建含有大肠杆菌 (Escherichiacoli,E coli ) β 半乳糖苷酶 (β galactosidase,β Gal)的结构基因(lacZ基因 )及人类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CMV)启动子的PCMVβ质粒。应用通过浸泡处理的 8 0医用尼龙无创缝线行兔坐骨神经外膜缝合。对照组应用浸泡过蔗糖PBS溶液的缝线 ,实验组应用浸泡过PCMVβ质粒溶液的缝线进行神经缝合。分期取出神经吻合部 ,进行 β 半乳糖苷酶组织化学染色及 β 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结果 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对照组术后各期的所有吻合部神经组织均无蓝染阳性细胞 ,而实验组术后各期的所有吻合部神经组织均有蓝染的阳性细胞 ;对照组术后各期吻合部神经组织中均未检测到 β 半乳糖苷酶活性 ,实验组吻合部神经组织从术后 2d到 30d都可检测到 β 半乳糖苷酶活性。 结论 应用外源基因缝线可使外源基因转移至周围神经吻合口中并表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外源基因表达产物 ,为应用基因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了可行途径。
张世强刘玲张经歧张英泽李衡潘进社赵昌平
关键词:外源基因周围神经吻合口基因表达基因转染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