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俊 作品数:23 被引量:72 H指数:5 供职机构: 咸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咸宁市2008-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被引量:4 2014年 2010年,我国卫生部明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监测病例的定义为“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咸宁市自2006年启动湖北省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试点工作以来,AEFI监测工作得到逐步加强,为进一步了解成宁市AEFI发生水平与特点, 张丽 周红俊关键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AEFI 接种副反应 监测工作 接种后 湖北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种群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了解白纹伊蚊种群在湖北省各地不同生境、不同积水容器中的孳生分布特点,为控制登革热媒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009年6~10月对湖北省部分地区城市居民小区和农村自然村两种生境进行登革热主要媒介横断面调查,通过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和布雷图指数计算幼虫密度;成蚊调查使用人帐诱捕法。结果各地月平均BI、CI和HI6月最高,分别为44.7%、20.5%和26.5%,10月份最低,呈逐月下降趋势;农村自然村平均BI(28.2%)和HI(21.2%)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小区;积水容器城市居民小区以暂时性容器为主,农村自然村则以永久性容器主。永久性容器平均CI农村明显高于城市,暂时性容器平均CI城市明显高于农村;湖北省登革热主要媒介监测仅发现白纹伊蚊。结论湖北省白纹伊蚊种群分布特征因不同积水容器、不同城乡环境而异,分布广泛,且密度较高,存在由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导致本地感染流行的风险。 刘力 吴杨 官旭华 丁建明 吕斌 丁浩 周红俊 赵国兵 杨小兵 顾琼关键词:白纹伊蚊 种群 咸宁市2007-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了解咸宁市近5年麻疹疫情流行规律,为调整控制与消除麻疹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咸宁市2007-2011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咸宁市2007-2011年麻疹疫情以散发为主,共报告发病885例,死亡3例,年均发病率为7.10/10万,其中2009年发病率最高(15.54/10万),2011年发病率最低(0.08/10万),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77,P=0.00)。流行季节以4~7月春夏季节为主,2007年因局部暴发的发生存在两个流行高峰;发病地区以崇阳、咸安、通城三个地区为主,占总发病数的84.63%(749/885);农村病例多于城镇病例,比例为1.38:1(513/372),流动人口占有一定比例(16.95%);发病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发病年龄为2月龄,多为15岁以下儿童,占总发病数的87.12%(771/885),主要集中在8月龄~5岁的小年龄组儿童,占总发病数的63.84%;≥8月龄病例中有明确麻疹疫苗免疫史者99例,占15.11%,无免疫者248例,占37.86%,免疫史不详者308例,占47.02%;8月龄~14岁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460例,占该年龄组病例的82.59%。结论咸宁市麻疹发病模式属于小年龄组发病模式,常规免疫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必须做好适龄儿童常规免疫,达到并保持高水平的接种率。 陆剑波 刘城 周红俊关键词:麻疹 流行病学特征 控制策略 湖北省咸宁市2004—2010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了解湖北省咸宁市2004—2010年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今后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2004—2010年咸宁市各地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并进行调查处置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咸宁市2004—2010年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4起,占同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总起数的45.16%。具有"以呼吸道传播的疫苗可预防传染病(丙类)为主、春夏季多发、农村学校频发"的流行特征。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学校频发的特点,提醒要更加关注学校卫生工作,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传染病预防控制。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及时性、规范性也应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周红俊 张丽关键词:学校卫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咸宁市2012-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动态 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对咸宁市2012-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特征和病原学特点进行分析,为科学指导手足口病防控和调整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咸宁市2012-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信息进行研究,并对监测病例的咽拭子标本,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咸宁市2012-2013年共报告手足口病4 776例,年均发病率为96.77/10万。流行曲线表现为双峰型,即3~7月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10~12月还出现了第二个发病高峰(2012年表现尤为明显)。城市病例构成逐年增加,特别是市区报告病例数比其它5个县(市)总报告病例数还多。男性患儿发病明显高于女性,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是手足口病主要的发病人群,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82.79%。2012年EV71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2013年(χ2=23.711,df=1,P=0.000)。结论咸宁市2012-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人群分布特点,双峰型的流行曲线提示在每年的3~7月和10~12月应重点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公众防病意识,落实疫情报告、病原学监测、重症及时发现与救治、重点人群行为干预等核心科学防控措施。 周斌 周红俊关键词:手足口病 一例疑似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死亡病例报告 2010年 周红俊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死亡病例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疑似 湖北省2005年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分析 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开展预防接种副反应试点监测,探寻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的有效方法。方法建立全省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报告网,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逐级报告预防接种副反应,并做好监测结果的评估与分析。结果全省22个县市报告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接种副反应57例。分类属疫苗反应37例(64.91%),偶合症10例(17.54%),原因不明或待定9例(15.78%),实施差错1例(1.75%)。临床诊断为过敏反应18例(31.58%),发热18例(31.58%),病因不明9例(15.79%),上呼吸道感染4例(7.02%),卡介苗接种加重反应3例(5.26%),病毒性脑炎3例(5.26%),瘢痕反应和接种部位错误各1例(3.51%)。年龄<1岁21人(36.84%),1~5岁29人(50.88%),10~20岁5人(8.77%),30~50岁1人(1.75%),不详1人(1.75%)。接种与反应间隔时间,在0~3d 50例(87.7%),15d以上7例(12.3%)。结论开展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是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次监测试点方案可操作性强,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后可考虑全面推行。 李书华 陈国英 李琼 李斌 张发香 郑景山 蔡碧 严毅 王运超 周红俊 邓万霞 顾琼 黄璟 潘洁 刘爱东关键词:预防接种 副反应 一起学校风疹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2007年5月12日至6月14同,咸宁市崇阳县桃溪中学发生一起风疹暴发流行。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眼部球结膜充血、咽部充血、耳后淋巴结肿大、有轻度压痛。崇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及时赶往发病地点,开展患者隔离治疗,预... 张莉 雷新军 周红俊关键词:风疹疫苗 流行病学调查 咽部充血 文献传递 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和处置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分析咸宁市某县发生的4例流行性出血热(HFRS)病例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4例病例的发现、诊断和调查处理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结果咸宁市某县发生的4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死亡1例,3例临床均出现发热,伴呕吐和腹泻症状。疫源地宿主动物调查以民工居住区鼠密度最高,达到27%,远远超出3%的流行性出血热疫区鼠密度的控制标准。结论咸宁市某县此次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发生在居民区,有必要建立常规的监测点,加强监测。 李华民 周红俊 刘力 陈海兵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病学分析 鼠类 一例与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的病例报告分析 2005年7月成宁市某县报告1例'高危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此病例经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国家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检测证实,为Ⅱ型疫苗相关株引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于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主导疫苗为OPV... 周红俊关键词:脊髓灰质炎 口服疫苗 灭活疫苗 免疫策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