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 作品数:23 被引量:112H指数:6
- 供职机构:莱芜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高血糖严重烧伤患者血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高血糖严重烧伤患者血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40例重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血糖控制在4.4~6.1mmol/L)和胰岛素常规治疗组(血糖控制在10.0~11.1mmol/L),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4h、3d、10d抽血测定脂联素和CRP水平。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血清脂联素较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明显升高(P<0.01),CRP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4.4~6.1mmol/L,可拮抗烧伤后机体呈现的高炎状态,改善胰岛素抵抗。
- 刘鹏陈颖颖张凤梅王自良李强
- 关键词:高血糖胰岛素强化治疗脂联素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
- 左甲状腺素片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影响: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 刘鹏刘瑞东陈霞陈颖颖王德宝张凤梅王颜刚
- 别嘌呤醇治疗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肾脏功能:一项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 目的 本研究观察别嘌呤醇长期有效控制血尿酸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A)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76例T2DM合并无症状HUA随机分为别嘌呤醇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 刘鹏陈颖颖王斌张凤梅王德宝王颜刚
- 普伐他汀对糖耐量受损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对糖耐量受损(IGT)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临床血生化指标及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新诊断IGT合并MS患者分为普伐他汀组(30例)和生活干预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6周后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抵抗素、TNF-α及IL-6的变化.结果 普伐他汀组较生活干预组胆固醇[(4.45±0.60)mmol/L vs(5.58±0.96)mmol/L,t=-5.42,P<0.01]及HOMA-IR[3.22±0.64 vs3.58±0.71,t=-2.05,P<0.05)]明显下降,抵抗素[(1.97±0.72)μg/L vs(2.76 ±0.73)μg/L,t=-4.26,P<0.01]、TNF-α[(9.36±2.03)μg/L vs(13.87±2.30)μg/L,t=-8.06,P<0.01]、IL-6[(3.50±0.99)μg/L vs(6.32±1.17)μg/L,t=-10.06,P<0.01]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普伐他汀可明显改善IGT合并MS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显著降低抵抗素、TNF-α、IL-6的浓度,改善血管炎症反应.
- 刘鹏陈颖颖王自良张凤梅
- 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受损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和炎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受损(IGT)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临床血生化指标及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影响。方法将60例新诊断IGT合并M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甲双胍组和生活干预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6周后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HOMA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血清RBP-4、hs—CRP、TNF—a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二甲双胍组较生活干预组HbA-c、HOMA-IR、RBP-4、hs-CRP和TNF-d明显下降[(5.09±0.26)%比(5.69±0.49)%,2.95±0.63比3.49±0.78,(18.69±6.50)mg/L比(26.20±6.97)mg/L,(2.37±0.53)mg/L比(2.99±0.57)mg/L,(9.49±2.37)ug/L比(14.33±2.62)u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RBP-4变化与BMI、HOMA-IR、hs-CRP、TNF-a有线性回归关系(β=0.284、0.506、0.274、0.230,P〈0.01),其中HOMA-IR对RBP-4的影响最大。结论二甲双胍可明显改善IGT合并MS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显著降低RBP-4、hs—CRP和TNF-a的水平,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 刘鹏陈颖颖张凤梅王德宝
- 关键词:二甲双胍代谢综合征X视黄醇结合蛋白质类
- 糖耐量异常病人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IMT相关性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病人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相关性。方法选取糖耐量正常者30例(NGT组)、糖耐量异常者60例(IGT组)、新诊断2型糖尿病病人60例(T2DM组),检测3组受试者血清Cys C水平,用超声检测颈动脉IMT。结果 NGT组、IGT组、T2DM组血清Cys C水平及颈动脉IMT逐渐增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8.504、35.288,P<0.01)。颈动脉IMT与血清Cys C水平呈正相关(r=0.725,P<0.05)。结论糖耐量异常病人存在高血清Cys C水平,并参与DM动脉硬化的进程。
- 陈颖颖吕江峰王庆红刘鹏王静
- 关键词:糖耐量异常胱抑素C颈动脉血管内膜
- 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浆t-PA、PAI-1水平变化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变化,并探讨两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 8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观察组)依据CAS程度分为颈动脉正常者22例,颈动脉内膜增厚者20例,斑块形成者21例,颈动脉狭窄者17例,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t-PA、PAI-1,采用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CAS程度、血尿酸水平与血浆t-PA、PAI-1水平的相关性,并分析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正常者、内膜增厚者、斑块形成者、狭窄者及对照组t-PA水平分别为(12.11±1.58)、(10.56±1.47)、(9.01±1.39)、(8.01±1.67)、(11.46±1.64)ng/mL,PAI-1水平分别为(38.12±6.40)、(42.87±8.12)、(45.38±8.21)、(56.12±11.25)、(35.40±5.76)ng/mL,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颈动脉正常者与内膜增厚者、斑块形成者、狭窄者比较,P均<0.05。高尿酸血症患者CAS程度与血浆t-PA水平呈负相关、与血浆PAI-1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8、0.421,P均<0.01);尿酸水平与血浆t-PA水平呈负相关、与血浆PAI-1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91、0.296,P均<0.01)。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t-PA、PAI-1是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浆PAI-1水平降低、t-PA水平升高,两者与CAS有关,其水平异常可能参与了大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 张凤梅王德宝吴鹤刘鹏
-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颈动脉粥样硬化
- 动机性访谈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既往研究显示[1,2],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与口服降糖药治疗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恢复并维持胰岛β细胞的功能,并可使患者达到长期血糖缓解。然而,胰岛素泵治疗后仍有半数以上的患者病情得不到很好的缓解[3]。动机性访谈是一种合作性、以人为中心、有循证医学支持的引导性会谈方式,以增强内在的改变动机,是目前最有效的访谈之一[4,5]。本研究旨在探讨动机性访谈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对初诊T2DM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
- 何佃菊许静肖健王俊华刘鹏王德宝
- 关键词:胰岛素泵治疗初诊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口服降糖药
- 来氟米特治疗儿童频复发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 观察来氟米特对儿童频复发型肾病综合征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31例频复发型肾病综合征患儿,其中微小病变(MCD) 18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 13例,给予来氟米特治疗.结果 来氟米特治疗后,泼尼松隔日应用维持量从(0.58±0.19) mg/kg减少至(0.21±0.25)mg/kg,复发率从平均每年(3.10±0.88)次下降至平均每年(1.00±1.18)次.其中有10例患儿泼尼松停止应用而没出现复发.结论 来氟米特在治疗儿童频复发型肾病综合征方面是有效的.
- 王自良王明波刘鹏袁明良
- 关键词:来氟米特肾病综合征儿童
- 诺和锐30或磺脲类联用二甲双胍疗效比较被引量:1
- 2008年
- 将46例T2DM患者分为诺和锐30组和磺脲类药物组,分别给予诺和锐30联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联用二甲双胍治疗12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和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HbA1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HbA1c显著下降(P<0.05~0.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诺和锐30或磺脲类药物联用二甲双胍均能有效的改善T2DM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并能改善脂代谢紊乱。在控制高血糖方面诺和锐30组优于磺脲类药物组。
- 刘凤莲李艳刘鹏
- 关键词:诺和锐30磺脲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