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萍 作品数:20 被引量:110 H指数:6 供职机构: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动态心电图ST段抬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观察变异型心绞痛患者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25例动态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5例动态心电图发现与症状相关的ST段抬高的患者中,17例患者68%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50%冠状动脉狭窄动态心电图判断的痉挛血管、LAD20例、LCX2例,RCA4例,其中1例LAD及RCA同时发生。其中动态心电图提示LAD痉挛的20例患者,8例未见冠状动脉存在>50%以上狭窄。对于7例双支或多支病变者,仅有1例动态心电图诊断与CAG结果完全符合。结论动态心电图ST段改变对变异性心绞痛诊断有重要价值,此类患者常合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以LAD最多见。 黄立萍 黄榕翀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 冠状血管痉挛 动态心电图在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伴发心律失常检测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5 2012年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DCG)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及相伴发的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DCG监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评价SMI发作特点及与年龄的关系;SMI时ST-T改变幅度、持续时间与相关心律失常的关系;受累导联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中48例出现SMI,共计218阵SMI发作;上午6:00至12:00SMI的发作频率最高有110阵(50.5%);SMI发作快频率依赖者32例(66.7%),慢频率依赖者5例(10.4%);SMI发作伴发心律失常33例,检出率79.6%;随年龄增长SMI发生率增高,年龄65-75岁患者中发生118阵,(4.3±2.9)次,人,年龄75-85岁患者中SMI发作97阵,(5.2±2.9)次/人。结论SMI是老年冠心病常见的表现形式,动态心电图能及早检出SMI的存在及其伴发的心律失常,利于评估猝死风险,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黄立萍 王楠 董颖雪 洪丽 张树龙 林治湖 杨延宗关键词:动态心电图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持续性心房颤动心室率昼夜节律变化的特点 被引量:1 2000年 黄立萍 黄立萍关键词:心房颤动 心室率 昼夜节律 动态心电图在评价灶性房颤中的意义 被引量:15 2002年 目的 评价动态心电图在灶性房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灶性房颤患者 2 5例 ,对照组 :非房颤患者 30例。动态心电图分析仪 2 4小时连续记录 ,统计单个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总数 ,房颤的发作时间及发作次数 ,能够诱发房颤的房早数量和房早的联律间期 ,不能诱发房颤的房早数量和联律间期。结果 灶性房颤组 ,共有 6 40 3次阵发性房颤发生 ,平均持续时间 19 8± 7 8秒 ,6例为单一联律间期房早诱发房颤 ,10例为 2种联律间期房早诱发房颤 ,9例为 3~ 5种联律间期房早诱发的房颤 ,其中 17例有同样联律间期的频发房早 (>72 0次 / 2 4h) ,8例有同样联律间期的偶发房早 (<72 0次 / 2 4h)。诱发房颤的房早均呈“PonT”现象 ,联律间期 0 45± 0 0 8s。 15例 2 15 8阵房颤发生在 2 0 :0 0点至 8:0 0点之间 ;18例 42 45阵房颤发生在 8:0 0点至 2 0 :0 0点。对照组 :30例动态心电图记录中 ,无房颤发生 ,房早联律间期0 6 4± 0 16s。灶性房颤组诱发房颤房早联律间期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早联律间期 (P <0 0 1)。结论 灶性房颤有着一定规律和心电图特点 ,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寻找导管射频消融合适病例 ,寻找一种可靠、高效、重复性好的诱发方案 。 黄立萍 杨东辉 张树龙 杨延宗 林治湖关键词:局灶性心房颤动 动态心电图 导管射频消融 右侧房室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 被引量:5 1996年 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阻断右侧房室旁道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0例,其中单旁道45例,双旁道4例,三旁道1例,共56条旁道。首次消融成功率94%,二次消融成功率100%。平均随访9个月,3例复发(6%),均经再次消融成功,其余病例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心动过速复发,术后除1例右后间隔旁道消融后出现一过性Ⅲ°房室传导阻滞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就右侧旁道消融的体会进行了讨论。 高连君 张树龙 林治湖 杨延宗 丛培欣 王莹琦 黄立萍 朱皓 郑晓群 李贵海 苗卫华 吕家兰 刘少稳 宋道岭关键词:导管射频消融 心律失常 62例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 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临床诊断为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的DCG监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观察发作时ST-T改变与症状关系;心绞痛发作时间;ST段抬高(痉挛部位)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病变部位、ST段抬高幅度、持续时间与相关心律失常性质的关系。[结果]ST-T改变与胸痛发作时间基本一致;心绞痛多发生在凌晨、夜间(70%);ST段抬高导联提示的痉挛部位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狭窄部位有关;心律失常的性质与痉挛部位密切相关;多部位病变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ST段抬高≥4 mm心律失常发生率较ST段抬高<4 mm明显增高(P<0.05);疼痛持续时间≥3 min心律失常发生率较疼痛持续时间<3 min明显增高(P<0.05)。[结论]DCG能够完整准确记录变异性心绞痛发作的全过程,还能对心肌缺血损伤部位加以定位诊断,对提高变异性心绞痛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黄立萍 董颖雪 洪丽 张树龙 林治湖 杨延宗关键词:变异性心绞痛 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持续性心房颤动心室率昼夜节律变化的特点 被引量:1 2000年 持续性房颤是最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之一,多见于老年人群及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主要危害是:有心悸等症状;易引起心功能不全;血栓及栓塞危险性大。因而成为目前心律失常领域中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1]。本文以动态心电图为工具,对37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昼夜心室率变化特点进行... 张彧 黄立萍 张树龙 林治湖关键词:心房颤动 昼夜节律变化 心室率 持续性 房室结 最大心率 导管射频 肺静脉隔离对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的影响 2007年 肺静脉隔离(PVI)是目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重要手段之一。支配心房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主要通过心外膜的3个脂肪垫分布到心房的相应区域。肺静脉特别是右肺静脉与3个脂肪垫比邻,因而,PVI有可能损伤心外膜的3个脂肪垫而导致心房局部去迷走神经。本研究通过心率变异性(HRV)分析,以揭示PVI对控制窦房结自主神经的影响。 黄立萍 张树龙 许燕平 董颖雪 王莹琦 高连君 李世军 林治湖 杨延宗关键词:肺静脉隔离 自主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 心率变异性 脂肪垫 节后纤维 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动态心电图监测 2012年 目的研究12导动态心电图在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动态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LQT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9例,监测动态心电图,动态评价静息和运动中QTc间期和QT离散度(QTcd)的变化以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LQTS组,最大QTc0.60±0.07s,正常对照组,最大QTc0.45±0.03s(p〈0.05);平均QTc0.52±0.05s而对照组为0.42±0.02s(p〈0.05);QTcd0.17±0.07s而对照组为0.06±0.04s(p〈0.05)。LQTS组1例尖端扭转型室速发作,发作前可见T波电交替现象。5例患者监测动态心电图4~9年,QTc间期和QTc离散度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LQTS患者,QTc均明显延长,QTcd明显增加,且不受心率影响;长期监测动态心电图没有发现QTc的逐年变化,病情加重期间动态心电图记录到T波电交替和尖端扭转型室速。动态心电图是LQTS的评估、监测必不可少的无创性手段。 黄立萍 卢慧 郭冰丽 王莹琦 洪丽 丛培鑫 刘金秋 高连君 杨延宗关键词:长QT综合征 动态心电图 尖端扭转型室速 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2014年 研究变异性心绞痛患者 ST 段抬高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回顾性分析122例变异性心绞痛患者 ST 段抬高幅度及持续时间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心率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及病变支数、狭窄程度有相关性。结果心率变异性在 ST 段抬高≥0.4mv 患者中较 ST 段抬高<0.4mv 患者中明显降低(P<0.05);其在 ST 段抬高持续时间≥3min 患者中较 ST 段抬高持续时间<3min 患者中明显降低(P<0.05);其在冠状动脉狭窄≥50%患者中较冠状动脉狭窄<50%患者中明显降低(P<0.05);心率变异性在多支较单支病变明显降低(P <0.05),单支病变狭窄程度≥75%较50%~75%者明显降低(P<0.05)。提示变异性心绞痛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受损程度与冠状动脉缺血严重程度,缺血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心率变异性能一定程度反映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黄立萍 常栋 张彧 洪丽 张树龙关键词:变异性心绞痛 心率变异性 冠状动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