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伟

作品数:51 被引量:53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矿业工程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2篇胰腺
  • 9篇胆管
  • 9篇肿瘤
  • 8篇胆管癌
  • 6篇外科
  • 6篇坏死
  • 5篇胰腺炎
  • 5篇手术
  • 5篇腺炎
  • 5篇不锈
  • 5篇不锈钢
  • 4篇胰腺坏死
  • 4篇预后
  • 4篇坏死性
  • 4篇急性胰腺炎
  • 4篇腹股沟
  • 4篇腹股沟疝
  • 4篇感染性
  • 4篇感染性胰腺坏...
  • 4篇奥氏体

机构

  • 47篇中南大学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常德市第一人...
  • 1篇贵阳市第一人...

作者

  • 47篇魏伟
  • 14篇黄耿文
  • 13篇汤恢焕
  • 12篇纪连栋
  • 8篇唐翎
  • 8篇陆晔斌
  • 6篇霍胜军
  • 5篇李宜雄
  • 5篇罗丰华
  • 5篇肖广发
  • 5篇龚学军
  • 4篇何群
  • 4篇周军
  • 3篇孙维佳
  • 3篇刘浪飞
  • 3篇陈善正
  • 3篇刘志勇
  • 3篇梁帅
  • 3篇李巨仕
  • 2篇王宸

传媒

  • 15篇中国普通外科...
  • 8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煤炭学报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南药学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0
  • 6篇2019
  • 9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10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创入路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的近期疗效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探讨微创入路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inimal access retroperitoneal pancreatic necrosectomy,MARPN)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12月28例采用MARPN治疗的IPN的临床资料。24例采取升阶梯策略,即经皮穿刺引流+MARPN,4例采取降阶梯策略,即开放手术+MARPN。结果 4例住院期死亡。24例出院病人中21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6~35个月),死亡2例。全组起病1年内死亡率21.4%(6/28),其中重症胰腺炎1年内死亡率37.5%(6/16),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1年内死亡率41.7%(5/12)。获随访的21例中,再入院率47.6%(10/21),其中非计划再入院率38.1%(8/21),胰周引流管中位带管时间4个月(1~12个月)。52.4%(11/21)的患者出现新发糖尿病(7/21,33.3%)或糖尿病加重(4/21,19.0%),33.3%(7/21)的患者出现慢性腹泻等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表现。结论 MARPN治疗IPN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申鼎成刘志勇黄耿文纪连栋赵春光魏伟陆晔斌
关键词:感染性胰腺坏死
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株凋亡增殖及survivin和cyclinD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leotide,ASDON)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株凋亡增殖及survivin和cyclin D1表达的影响。方法:合成特异性靶向survivin ASODN,并将其转染QBC939细胞,流式细胞术观察survivin ASODN对QBC939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survivin ASODN对QBC939细胞中survivin和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ASODN转染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SODN转染组细胞增殖指数明显低于各对照组(P<0.05),ASODN组survivin和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Survivin ASODN转染能诱导胆管癌细胞QBC939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并可下调survivin和cyclin D1蛋白表达。
魏伟汤恢焕
关键词:SURVIVIN胆管癌反义寡核苷酸
胆囊癌危险因素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胆囊癌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诊断为胆囊癌的316例患者以及同期就诊的316例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与前者相近的其他疾病患者,分析胆囊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316例胆囊癌患者平均年龄(60.2±10.6)岁,50岁及以上患者占82.28%,男女比例为1:1.95,156例(49.4%)合并胆囊结石,其中胆囊充填型结石30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胆囊结石是胆囊癌唯一的危险因素(OR=6.72,95%CI=4.52~10.02,P<0.01)。在研究时间范围内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例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每年占胆囊癌患者总例数比例基本一致;女性胆囊癌患者中合并胆囊结石比例较男性高(P<0.01)。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中未行根治性手术以及TNM分期为ⅢB、Ⅳ期的比例均较胆囊癌非胆囊结石患者高(均P<0.05)。结石直径越大或充填型结石的发生胆囊癌的相对危险度增加(均P<0.05)。结论:胆囊结石可能是胆囊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胆囊结石直径的增大、数目的增多,患胆囊癌的风险也在增加。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分期相对较晚,对于发展为胆囊癌相对危险度较高的结石类型,建议及时行手术治疗。
杨杰何群周军肖广发黄耿文汤恢焕孙维佳李宜雄梁帅陆晔斌魏伟纪连栋龚学军
关键词:胆囊肿瘤胆囊结石病
CXCR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CXCR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与胆管癌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CXCR4和VEGF蛋白在35例胆管癌标本、10例正常胆管标本中的表达。结果:胆管癌组织中CXCR4的阳性表达率为54%(19/35),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77%(27/35);在正常胆管组织中未检测到CXCR4和VEGF的表达。癌组织中CXCR4和VEGF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715,P<0.05)。CXCR4和VEGF蛋白表达与肿瘤转移与否、复发关系密切,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无关。结论:CXCR4和VEGF在胆管癌中高表达,两者表达呈正相关;与胆管癌的转移和预后关系密切。
霍胜军汤恢焕魏伟
关键词:胆管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TrkB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研究胆管癌和正常胆管组织中TrkB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42例胆管癌和10例正常胆管石蜡切片标本中TrkB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正常胆管组织中无TrkB蛋白的表达,胆管癌组织TrkB蛋白的表达率为69.0%(29/42)。TrkB表达与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TrkB蛋白在低分化组、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有远处转移组中的表达率均高于高中分化组,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远处转移组(P<0.05)。结论:TrkB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可作为预测胆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指标。
魏伟汤恢焕霍胜军李巨仕
关键词:胆管癌TRKB免疫组化
快速康复模式下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被引量:59
2016年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下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9月湘雅医院普通外科行标准化ERAS模式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36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中位手术时间68(30—130)min,单侧疝中位手术时间48min,双侧疝中位手术时间91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9%(32/360),主要包括尿潴留15例(4.2%),血清肿25例(6.9%),无伤口感染和住院期死亡。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d。术后次13数字评分法(NRS)疼痛评分为(1.8±1.2)分,年龄〈65岁者NRS评分明显高于年龄≥65岁者(P=0.01)。术后1个月,中位腹股沟疼痛调查表(IPQ)评分为1.6(0-8)分。结论:ERAS模式下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安全和有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
黄耿文申鼎成何文杨柳周书毅阳建怡纪连栋魏伟
关键词:疝修补术腹腔镜快速康复外科
开放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适应证及临床价值分析被引量:19
2020年
背景与目的:随着近年来重症医学的进步、外科治疗理念和治疗手段的更新,各类微创升阶梯技术逐渐成为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主流手段。然而,传统的开放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OPN)仍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时代下OPN治疗IPN的新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9年5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连续收治的140例IPN患者,其中24例行OPN,116例行单纯微创治疗,重点对其中24例行OPN治疗的IPN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指针、方法及结局进行分析。全组IPN患者均遵循延迟外科干预的治疗原则,对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IPN,尽量保守治疗延迟至起病3~4周,待胰腺坏死充分包裹、液化后行外科干预。结果:24例OPN手术指征或原因包括无PCD穿刺路径1例(4.2%)、主动OPN 5例(20.8%)、微创手术无法控制的感染6例(25.0%)、合并严重并发症9例(37.5%)、外院已行腹腔开放感染仍无法控制3例(12.5%)。所有OPN患者均合并严重的腹膜后及血流感染,其中79.2%(19/24)为多重耐药菌感染,58.3%(14/24)合并血流感染,29.2%(7/24)合并胰周真菌感染,4.2%(1/24)合并真菌血症;肺炎克雷伯杆菌为最常见的胰周分离菌。与行单纯微创手术患者比较,行OPN患者重症比例高(87.5%vs.63.8%),平均ICU住院时间延长(26.9 d vs.17.7 d),干预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24.1 d vs.42.9 d)、病死率增高(45.8%vs.2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一般资料、手术距离起病的平均时间、术后主要并发症(出血、肠瘘、胰瘘)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OPN患者术后主要死因包括感染性休克5例(45.5%)和失血性休克6例(54.5%)。结论:OPN在IPN的治疗中仍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甚至有时候是唯一能够挽救患者生命的手段。在微创治疗的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合理选择OPN的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对于进一步改善重症胰腺炎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宁彩虹朱帅申鼎成曹昕彤林嘉晏李嘉荣纪连栋魏伟黄耿文
关键词:病灶感染坏死组织清除术
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外科治疗与耐碳青霉烯肠杆菌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外科治疗策略与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感染情况。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7年9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收治的118例IPN患者资料,并重点对CRE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全组118例IPN患者(3例未行外科治疗)外科干预总次数为328次,平均2.77次/例,病死率20.3%(24/118),其中出现血流感染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血流感染患者[(39.5%(17/43)vs.9.0%(7/75),P<0.001]。31例(26.3%)CRE感染的IPN患者外科干预总次数为100次,平均3.22次/例,其中27例采取升阶梯治疗策略,4例采取降阶梯治疗策略,病死率为32.3%(10/31)。与较非CRE感染的IPN患者比较,CRE感染的IPN患者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升高、病死率增加、ICU住院时间延长(均P<0.05)。此外,8年间IPN患者病死率逐渐下降,但CRE感染的比例近4年明显升高。结论:IPN目前仍主要依靠外科治疗;CRE感染已成为IPN的主流病原菌,且与危重症的病死率密切相关;升阶梯治疗策略正成为CRE感染IPN的主流外科治疗策略。
林嘉晏申鼎成黄耿文曹昕彤宁彩虹周书毅纪连栋魏伟刘志勇
关键词: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miR-101抑制凋亡基因调控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初步研究
2013年
目的:研究miR-10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分别检测36例胰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及对应癌旁组织中miR-101的表达水平;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其可能的靶基因;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miR-101与可能靶基因之间的关系。结果:胰腺癌组织中miR-101的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明显降低(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结果显示Mcl-1和Ezh2基因可能是miR-101的靶基因。结论:胰腺癌组织中miR-101表达降低,可能通过抑制胰腺癌细胞中Mcl-1和Ezh2基因的表达调控胰腺癌的发生发展。
魏伟唐翎王琦谭欣宇
关键词:胰腺癌生物信息学MCL-1EZH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测因素筛选及预测模型构建的单中心前瞻性研究被引量:20
2019年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胰瘘(POPF)的预测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6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连续收治的84例行开腹PD术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术后POPF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POPF相关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PD术后POPF的预测模型。结果:全组84例行PD患者中,POPF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1.7%(35/84)和57.1%(48/84)。与无POPF患者比较,POPF组的术后胆瘘、肺部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术后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OPF与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病理性质、胰瘘风险评分(FRS)以及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DFA1)、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结果(DFBC1)和血清白蛋白水平(SA1)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DFA1(OR=1.000,95%CI=1.000~1.000)、DFBC1(OR=18.873,95%CI=2.913~121.122)和SA1(OR=0.842,95%CI=0.721~0.983)是发生POPF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根据这3个指标建立的PD术后POPF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911(95%CI=0.850~0.97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和85.2%。拟合优度检测结果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3.773,P>0.05)。结论:DFA1、DFBC1和SA1对PD术后POPF发生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3个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对POPF的预测具有良好效能,可作为临床指导PD术后患者的管理和治疗的重要参考。
曹昕彤申鼎成黄耿文林嘉晏宁彩虹李嘉荣纪连栋魏伟陆晔斌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后并发症胰腺瘘LOGISTIC模型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