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玉彦

作品数:78 被引量:181H指数:7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3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1篇细胞
  • 26篇基因
  • 22篇肿瘤
  • 22篇腺癌
  • 19篇癌细胞
  • 15篇肺癌
  • 12篇腺癌细胞
  • 10篇蛋白
  • 10篇多态
  • 9篇多态性
  • 9篇乳腺
  • 9篇乳腺癌
  • 7篇胃癌
  • 7篇污染
  • 7篇肺腺癌
  • 7篇肺腺癌细胞
  • 6篇细胞株
  • 6篇小细胞
  • 6篇淋巴
  • 6篇癌细胞株

机构

  • 69篇哈尔滨医科大...
  • 10篇哈尔滨医科大...
  • 7篇哈尔滨医科大...
  • 5篇黑龙江省肿瘤...
  • 4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武警黑龙江总...

作者

  • 76篇马玉彦
  • 18篇孙喜文
  • 17篇李殿俊
  • 14篇王波
  • 12篇解丽华
  • 11篇杨艳梅
  • 8篇杨悦
  • 7篇张春艳
  • 7篇任丽君
  • 6篇刘巍
  • 6篇蔡会龙
  • 6篇戴旭东
  • 6篇刘旭
  • 4篇陈琼
  • 4篇王志华
  • 4篇唐雅莉
  • 4篇秦莉
  • 4篇刘理
  • 4篇刘宁
  • 3篇袁玉涛

传媒

  • 26篇实用肿瘤学杂...
  • 3篇中国肿瘤生物...
  • 2篇生物技术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国肿瘤
  • 2篇细胞生物学杂...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医药学报
  • 1篇国外医学(遗...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8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8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4篇1998
  • 2篇1997
  • 7篇1996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居室内TSP、IP和B(a)P污染状况及其来源探讨
1989年
苯并(a)芘是一种公认的致癌作用很强的化合物,它产生于含碳燃料及有机物在高温(大于400℃)经热解,环化,聚合作用。最适生成温度600~900℃。据资料报导:每公斤煤燃烧时产生B(a)P6×10~4~14×10~4微克。每公斤木材燃烧可产生B(a)P 6×10~413×10~4微克。由此可见,燃煤取暖,烹调食物及吸烟均可导致室内空气中B(a)P含量发生变化。哈尔滨市是中国北部的大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在-20℃以下。
刘长宝马玉彦戴旭东
关键词:致癌物
As2O3联合中药SDZ的抗肿瘤作用
目的:探讨中成药SDZ对人胃癌MGC803和黑色素瘤A375细胞系的抑制作用及AsO对SDZ的增敏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不同浓度SDZ和不同作用时间对人胃癌MGC803和黑色素瘤A375细胞系增殖...
马玉彦王艳
关键词:药物敏感性增敏三氧化二砷
文献传递
转基因人胃腺癌细胞株(MKN-45/IL-2)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目的建立转基因人癌细胞株,寻找基因修饰后人胃腺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以逆转录病毒PLXSN为载体,白细胞介素基因(IL-2)为目的基因,人胃腺癌细胞株(MKN-45)为靶标,建立了转基因人胃腺癌细胞(MKN-45...
解丽华李殿俊马玉彦刘旭王波刘巍
关键词:逆转录病毒转基因基因表达
文献传递
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替代癌细胞体外检测抗癌药敏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1
1999年
目的 用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代替手术切除标本原代癌细胞对临床常用化疗药物敏感性测定,解决非手术癌患者化疗用药个体化。方法 在采集手术标本的同时抽取该患者外周血,用MTT法体外检测9种化疗药物对34例恶性肿瘤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癌细胞的相对抑制率,利用SAS软件计算两者相对抑制率的相关关系。结果 34例癌症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癌细胞对9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均呈正相关关系。不同肿瘤患者对同一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个体差异较大。结论 乳 腺癌、肾癌、膀胱癌、肺癌患者当不能取得手术标本时,可以用外周血淋巴细胞代替癌细胞做MTT体外药敏检测,为肿瘤病人个体化用药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马玉彦李殿俊刘巍刘理严秋哲曲宏岩徐世东
关键词:肿瘤药敏试验淋巴细胞MTT法
吗特灵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1994年
吗特灵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所马玉彦,孙喜文,陈琼,谭玉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三院李越,王杰梅,隋文慧吗特灵注射液是由天然纯中药精制而成,是哈制药三厂独家生产的国家级抗肿瘤新药。为开展临床血药浓度监测,我们在建立了该药的荧光分光光...
马玉彦孙喜文陈琼谭玉英李越王杰梅隋文慧
关键词:吗特灵药代动力学
IL-24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作用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寻求增强CI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的有效方法.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提取出单个核细胞,第1天加入IFN-γ,第2天加入IL-1,CD3 mAb,IL-2诱导CIK细胞,另一组与IL-1.CD3 mAb,IL-2同时加入IL-24.杀伤分为4组:未加IL-24培养组、单独IL-24杀伤组、加IL-24培养组、未加IL-24的CIK细胞培养组在杀伤时加入IL-24.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的增殖、MTT法测定细胞杀伤活性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和肿瘤细胞的改变.结果:未加IL-24培养组CIK细胞增殖高于加IL-24培养组,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126.34±2.14 vs 108.87±1.29,P<0.05).加IL-24培养组细胞各个效靶比杀伤活性均达到9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效靶比为10:1时95.58%±2.21% vs 27.31%±2.69%,8.74%±2.41%,38.65%±21.30%,P<0.05;效靶比为20:1时91.97%±4.21% vs 34.27%±0.85%,11.54%±2.78%,48.32%±11.72%,P<0.05;效靶比为40:1时91.84%±9.28% vs 50.67%±1.30%,23.73%±11.07%,52.89%±12.26%,P<0.05).不同时间加IL-24培养组各个细胞表型与未加IL-24培养组相比没有差别.透射电镜下观察加IL-24培养组凋亡和坏死肿瘤细胞比未加IL-24培养组明显增多.结论:CIK细胞诱导过程中加入IL-24能明显增强其杀伤活性.
袁玉涛王志华秦莉张春艳马玉彦孙喜文
关键词:IL-24细胞毒活性增殖活性
对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基因治疗的两点研究被引量:1
1996年
1990年,美国Rosenberg首次将Neo基因转染TIL细胞,成功地治疗5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以来,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们的关注,并发现应用逆转录病毒为载体进行基因治疗有其优越性。其一,已知所应用的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全部核苷酸序列,并易同外源性目的基因重组;其二,借助病毒的独特生活方式,寄生于细胞内生存繁殖,并能分泌至细胞外,易将外源性基因导入宿主的靶细胞中,插入细胞核的染色体上,依宿主细胞的生存、繁衍而将外源基因进行传代和表达;其三,这些逆转录病毒的一些致病结构编码,如gag,pol,env全部切除,包装细胞只能产生不含病毒RNA的空心颗粒。
解丽华徐明旭孙迷离李殿俊马玉彦李平
关键词:逆转录病毒基因治疗黑色素瘤
转基因人腺癌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自Rosenberg等把NeoR、TNF。基因导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对晚期黑色素素瘤患者进行治疗以来,肿瘤基因治疗开始问世并多集中于对细胞因子基因(IL-2,TNF,IFN-α,GM-CSF等)转导后抗肿瘤的研究...
解丽华李殿俊马玉彦刘旭杨衍明鄢德友
关键词:肿瘤细胞TIL生物学特性
文献传递
苹果提取物抑制大肠癌生长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赵鹏刘明董新舒马玉彦陶冀宋冰冰
关键词:苹果提取物大肠癌发病率
Toremifene诱导MCF-7/ADR细胞凋亡的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研究Toremifene体外诱导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ADR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p53和Caspase-3表达的关系。方法 以不同浓度Toremifene(0.24μg/ml、2.4μg/ml、24μg/ml)诱导MCF-7/ADR细胞凋亡;以MTT法观察不同处理浓度的Toremifene对MCF-7/ADR细胞DNA合成活性的影响;以免疫组化检测Fas、FasL、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Toremifene处理的MCF-7/ADR细胞出现DNA合成活性下降,抑制强度与浓度有关(P<0.05);Fas、FasL、p53和Caspase-3蛋白呈上调表达。结论 Toremifene能诱导细胞凋亡;增加Fas、FasL、p53和Caspase-3基因表达;并且与启动Caspase-3凋亡信号和p53直接介导的凋亡有关。
董晓群隋广杰马玉彦冯占军郭子恒
关键词:TOREMIFENE体外诱导MCF-7/ADR细胞凋亡FASL托瑞米芬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