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鼎
- 作品数:47 被引量:216H指数:10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援助国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基于日本对华与对印ODA政策比较被引量:10
- 2021年
- 在总预算有限的条件下,援助国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援助资源进行分割,以决定援助的对象和多寡。然而,日本对华与对印政府开发援助政策却呈现一种国别性和阶段性"双重标准"。对此,显然不能简单归因于战略考量,而国家利益论、人道关怀论以及社会交换论等对外援助理论解释力不足,相关实证研究则很少从学理层面进行国别比较。究其实质,同一援助国对不同受援国的政策差异及其变迁突显出援助国的角色属性问题。在政府开发援助中,援助国既注重利益权衡与援助实效,也关注国际规范和国内舆论,兼具"经济人"角色和"社会人"角色。这双重角色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实现二者的平衡是政府开发援助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核心考量。对华与对印政府开发援助政策的动态调整,充分体现出日本以"经济人"为基础同时兼具"社会人"的援助国角色属性。援助国角色属性分析,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对于中国对外援助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新兴援助国,中国要坚持正确义利观,既彰显大国担当与国际道义,也兼顾援助的共生性和有效性,平衡好援助国的"经济人"与"社会人"双重角色。
- 陈小鼎王翠梅
- 关键词:对外援助
- 制度认同:扩员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动力被引量:9
- 2022年
- 正在迈向第三个十年的上合组织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如何提升内部认同、强化竞争力至关重要。由于成员国文化异质性和发展阶段差异,上合组织难以构建欧盟模式的集体认同,强化制度认同的“东盟方式”更具借鉴意义。就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认同四个分析维度而言,上合组织在构建制度认同上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形成了以中南亚为地理依托、以“上海精神”为价值规范、以地区问题和区域合作为基本议题,以协商一致为决策机制的“上合模式”,为其他异质性突出的地区组织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但整体来看,上合组织的制度认同构建仍然处于初步阶段,不足以弥合扩员后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应对世界政治极化与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严峻挑战,支撑上合组织的长期良性发展。基于此,上合组织构建制度认同的关键在于,提升现有机制的制度回报率,提供稳定的可预期收益。当前,上合组织应从提升治理效率、利益对接能力与价值规范的吸引力三个方面培育比较优势,提升制度认同水平。
- 陈小鼎李珊
- 关键词:上海合作组织
- 战后欧洲安全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被引量:3
- 2015年
- 霸权国介入某一区域安全公共产品供给后,该区域安全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将取决于区域内的权力结构,即是否存在区域内供给中心是决定霸权国介入区域安全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关键因素。如果不存在域内供给中心,该区域安全公共产品将处于霸权主导供给模式;如果出现潜在域内供给中心,该区域安全公共产品将处于竞争性供给模式;如果确立了稳固的域内供给中心,则该区域安全公共产品将处于互补性供给模式。对欧洲防务共同体的搁浅、1966年北约危机、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召开与发展等主要案例的检验结果证明,尽管美欧存在紧密联盟关系,美国也仅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苏联权力巅峰期时采取合作立场,接受了互补性安全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使欧安会得以召开;而在其他时期,美国则对欧洲安全公共产品自主供给的要求采取了拒绝或阻碍的立场。欧洲最终能否改变区域安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并与美国实现互补性供给,将取决于欧盟能否完成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和独立军事能力建设,形成一个自主且稳固的域内安全公共产品供给中心。
- 陈小鼎王亚琪
- 关键词:公共产品美欧关系
- 世界政治极端化态势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及中国对策
- 2024年
- 在大国战略竞争加剧、地缘政治回归以及全球民粹主义回潮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世界政治呈现极端化态势。这一新态势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多重负面效应,对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议题与结构的影响值得特别关注。区域公共产品缘起于超越国际公共产品被霸权国“私物化”的尝试,着眼于对接一定区域内国家的发展或安全需求,致力于通过消费主体与供给主体高度匹配实现最优供给。在世界政治极端化态势下,区域公共产品供给面临严峻困境:一是再次“私物化”,供给主体因恶性竞争构建排他性“小圈子”;二是逐渐“安全化”,供给议题由低政治领域急剧转向高政治领域;三是最终“不优化”,供给结构重叠错位导致供需不匹配。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可围绕新态势下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公益性、发展性以及精准性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 陈小鼎张涛
- 关键词:区域公共产品
- 探析结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构建
- 政策能否构建出一般性理论与结构现实主义能否增强对国家行为的解释力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国际关系学界,引发了诸多争议.沃尔兹固守国际政治理论和外交政策理论之间的分野,认为结构现实主义无法兼容外交政策理论.其实不然,只要能够在...
- 陈小鼎
- 关键词:结构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
- 角色、立场与动因:共同安全与防务决策中的欧洲议会党团
- 2024年
- 欧盟是一个多层次的治理系统,政党活跃在欧盟的各个政治层级。欧洲议会党团既体现了欧盟成员国的政党政治格局,也反映着欧洲议会内部的政治竞争和冲突。欧洲议会党团通过议会内外的日常活动发挥其政治影响力,是欧洲议会影响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重要行动力量,在促进欧洲议会与欧盟其他机构的共同决策过程中发挥着协调作用。欧洲议会各党团在防务机制建设、军事安全合作以及应对地区安全危机等方面有明确的政策立场,都主张提升欧洲议会作用、将防务政策的相关内容置于本党团的优先事项、强调积极应对乌克兰危机,但是,各党团在防务决策程序和防务计划推进、军事安全合作等议题以及应对乌克兰危机的具体举措方面又存在诸多差异。地区安全环境恶化、欧盟主要机构在防务决策上的权力失衡、政党极化的溢出效应等深刻影响着欧洲议会党团的立场和态度。
- 陈小鼎刘一丹
- 上合组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作用与路径选择被引量:21
- 2015年
-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实现中国周边外交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基于"上海精神"与"丝路精神"的高度契合,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上合组织的良性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作为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国家间最重要的合作平台,上合组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诸如政治安全保障、区域经济合作平台与人文合作机制等重要公共物品。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蕴藏的合作潜力有助于扩员后的上合组织整合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利益需求,提升组织的凝聚力与竞争力。但上合组织现有的区域经济合作水平与配套措施还不足以有效地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持续深入推进。因此,上合组织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组织定位,通过推动成员国之间的战略协调与政策沟通,提升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与塑造组织认同等路径来实现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效对接。
- 陈小鼎马茹
- 关键词:组织认同
- 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安全治理的生成机制与成效评估
- 2024年
- 随着乌克兰危机影响的持续外溢,欧亚地区安全局势日趋复杂,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安全治理面临重大挑战。在新形势下,上海合作组织如何推进区域安全治理至关重要。文章认为,成员国的安全威胁感知和政策取向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安全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体而言,处于高清晰度的约束性环境时,成员国的威胁感知最强,政策取向为必须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安全治理成效显著;处于低清晰度的约束性环境时,成员国的威胁感知较为强烈,政策取向为选择性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安全治理成效较好;处于高清晰度的包容性环境时,成员国的威胁感知弱化,政策取向为非必须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安全治理成效一般;处于低清晰度的包容性环境时,成员国具有较弱的威胁感知,政策取向为选择性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安全治理成效较差。通过对2005年“颜色革命”、2022年乌克兰危机、2001年“九一一”事件、区域内无重大安全冲击事件的案例分析,这一理论假设得到了充分验证。当前,上海合作组织须以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为主要议题,以整合安全治理主体为主要动力,以提升国际话语权为重要保障,进而深入推进区域安全治理。
- 陈小鼎刘淑嵘
- 关键词:上海合作组织
-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内涵、进展与优化路径
- 2025年
- 自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提出以来,中国深刻阐释了这一理念的内涵要义,并推动其在共同价值、共同安全、共同利益和共同情感上取得长足进展。随着世界政治极化加剧,上合组织的外部发展环境趋于复杂,组织内部战略协调与政策沟通难度有所增加,政治、安全、经济、人文合作潜力有待深入挖掘。作为上合组织2024—2025年度轮值主席国,中方应继续弘扬“上海精神”,强化政治互信以夯实合作基础、深化务实合作以拉紧利益纽带、加强文明互鉴以提升合作共识,从而拓展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空间。
- 陈小鼎刘淑嵘
- 中美关系六十年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启示被引量:7
- 2009年
-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经历了对抗僵持、战略合作、调整适应及深化合作四个阶段。中美关系如此复杂的原因,主要是一直受国际政治格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台湾问题等因素的困扰。透析中美六十年的交往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是可以实现求同存异、互利双赢的。六十年的交往史为妥善处理中美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启示。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持续发展,双方都必须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健全协商机制,凝聚共识,妥善解决分歧。其中,中国应当进一步增强战略自主性,关注美国国内因素对中美关系的重要影响。
- 张睿壮陈小鼎
- 关键词:影响因素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