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琰明

作品数:32 被引量:248H指数:11
供职机构:韩山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4篇气候环境
  • 4篇气候环境变化
  • 4篇网纹红土
  • 4篇季风
  • 3篇泥炭
  • 3篇晚更新世
  • 3篇晚更新世晚期
  • 3篇污染
  • 3篇粒度特征
  • 3篇降水
  • 3篇更新世
  • 3篇古气候
  • 3篇海岸
  • 3篇冰期
  • 2篇东江流域
  • 2篇东亚季风
  • 2篇气候与环境变...
  • 2篇全球海平面

机构

  • 26篇华南师范大学
  • 7篇上海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韩山师范学院
  • 2篇中山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惠州学院
  • 1篇香港大学

作者

  • 28篇郑琰明
  • 13篇钟巍
  • 12篇薛积彬
  • 10篇马巧红
  • 10篇蔡颖
  • 8篇康建成
  • 7篇甄治国
  • 7篇刘伟
  • 6篇吴涛
  • 5篇李保生
  • 5篇温小浩
  • 5篇王芳
  • 4篇周尚哲
  • 4篇牛东风
  • 4篇彭晓莹
  • 3篇欧阳军
  • 3篇杜恕环
  • 2篇李后信
  • 2篇范小平
  • 2篇叶建萍

传媒

  • 3篇热带地理
  • 2篇中国沙漠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2007年全...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化学
  • 1篇自然杂志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南方农村
  • 1篇烟台师范学院...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生态环境
  • 1篇嘉应学院学报
  • 1篇第四届环境模...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8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网纹红土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6年
综述了近年来网纹红土研究的事实成果,结果表明:网纹红土的强酸、富铝化特征明显;其形成是百万年以来的事,发育盛期在中更新世;其形成过程是先红土化,再网纹化,成因有风成和水成的说法;关于对网纹化机制、红土化是否仍在进行、网纹红土对古气候事件的指示意义等问题仍存在争议。
王芳周尚哲康建成郑琰明周凌云
关键词:网纹红土环境变化风成堆积季风
东海及其邻近海域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年循环过程
东海南起台湾海峡北端,北至韩国济州岛,东达冲绳海槽以西的琉球群岛,东海陆架是世界上最宽广的陆架之一.作为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之一,对东海营养盐的研究很重要,因为氮、磷元素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源元素,和海洋初级生产力密...
王芳康建成周尚哲郑琰明吴涛
关键词:硝酸盐磷酸盐
文献传递
南极冰雪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冰盖与全球气候环境记录被引量:9
2005年
南极冰雪圈作为地球系统的最大冷源主导着全球水汽环流的变化。处于大气环流沉降区的南极大陆,以其巨厚的冰盖,保存着详细的过去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记录。通过对南极冰盖冰雪气候环境记录代用指标、南极冰盖气候环境区域分异与冰盖地球化学分带和冰芯的综合研究,目前已揭示了过去80万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记录。这些成果将为未来气候环境变化的预测提供依据。本文介绍了南极冰盖在全球气候环境记录研究中的前沿领域和主要成果。
康建成王芳郑琰明吴涛
关键词:冰冻圈冰芯
雷州半岛北部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环境变化的泥炭沉积记录
雷州半岛北部湛江市屋山和遂溪县下录两个泥炭剖面在同时间段中,沉积地层和多种气候指标呈现大致相同的变化特征。表明区域气候是影响此地区泥炭发育的重要因素。此地区在 50~30cal kaB.P 期间,气候表现出显著的相对温暖...
钟巍薛积彬甄治国刘伟郑琰明马巧红蔡颖
关键词:雷州半岛泥炭记录晚更新世晚期气候变化
文献传递
岭南东江流域末次间冰期强网纹红土主元素特征被引量:9
2008年
岭南东江流域临江剖面下部含一套总厚约4.35m的弱网纹红土和强网纹红土,其顶部热释光(TL)年龄为(71.4±6.6)kaB.P.;与邻区地层对比推测,该强网纹红土形成时代为末次间冰期。该强网纹红土主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其以湿润型元素SiO2、Al2O3和TFe为主,分布范围依次60.32%~67.81%、17.52%~21.32%和4.17%~5.96%;干旱型元素Na2O、CaO和MgO含量均小于0.50%,表现为强烈淋溶。该强网纹红土主元素分布特征、风化特征值、CIA(化学蚀变指数)值都表明其属中等富铝化红土,其风化强度稍低于广西百色网纹红土而接近于江西修水网纹红土。
温小浩李保生郑琰明叶建萍李后信范小平吕映霞杜恕环牛东风
关键词:末次间冰期主元素东江流域
广东云浮市降水的离子组成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2005年4~9月在广东省云浮市采集到28场降水样品进行降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SO4^2-和Ca^2+是物质的量浓度最高的阴、阳离子,平均量浓度分别为291.71μeq/L和284.65μeq/L,占离子物质量浓度总量的75%;SO4^2-/NO3^-的量浓度比平均为8.64,降水污染主要为硫酸型;降水中碱性离子对酸性离子的中和作用显著.离子浓度高值出现在5月和8月的汛期过渡期,低值则发生在6~7月的主汛期;除NH4^+离子外,其他离子的月平均浓度的变化趋势比较类似,说明这些离子有相近的来源以及类似的传输途径.
郑琰明钟巍彭晓莹薛积彬马巧红蔡颖
关键词:降水化学离子组成
岭南东江流域一级阶地网纹红土的时代及其粒度特征被引量:13
2009年
岭南东江流域临江剖面含一套总厚约4.35 m的弱网纹红土和强网纹红土,其顶部年龄为71.40±6.60 TLkaB.P.,近底部50 cm年龄为99.10±5.90 OSL kaB.P.。粒度结果显示,弱网纹红土和强网纹红土都为粉砂质粘土,但前者颗粒比后者要粗,前者含较多的砂(>50μm),在粒度频率分布上呈显著双峰态;后者含较多粉砂和粘土,呈近似单峰态。以粘土或胶体粘土含量反映的强、弱网纹红土的风化程度与深海Specmap和Sulu sea氧同位素曲线指示的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早期的全球冰量和西太平洋海面温度变化的趋势均颇为相似。这些证据表明,临江剖面网纹红土的形成时代应属晚更新世,即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期早期。
温小浩李保生郑琰明杜恕环牛东风李后信叶建萍
关键词:东江流域网纹红土粒度特征
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主元素记录的末次间冰阶气候波动被引量:7
2009年
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萨拉乌苏河米浪沟湾剖面是重建毛乌素沙地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的理想地点。其末次间冰阶(MIS3)层序含4种沉积相,划分为19个沉积单元,构成9.5个风成的砂丘砂与河流相、湖相和古土壤交替的沉积旋回。主元素分析结果显示,该剖面MIS3层序中河流相、湖相和古土壤的Al2O3、TOFE、CaO、MgO、K2O、Na2O、TiO2含量明显高于古风成砂,而SiO2则相反,构成与沉积旋回相应的9.5个元素波动旋回。这些元素旋回指示了该地末次间冰阶至少经历了10次温湿(w事件)和9次冷干(C事件)气候波动,且可划分为MIS3e(58.90-49.50kaBP)、MIS3d(49.50-40.70kaBP)、MIS3c(40.70-36.90kaBP)、MIS3b(36.90-27.00kaBP)和MIS3a(27.00-22.30kaBP)等5个亚段。其中,19次冷/暖波动可与格陵兰GRIP冰芯δ^18O冰段/间冰段大致对应,5个亚段与我国古里雅冰芯和V23-81冷性浮游有孔虫数代表的北大西洋地区气候也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温小浩李保生David Dian Zhang郑琰明牛东风杜恕环
关键词: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主元素
南方网纹红土及其形成环境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4
2005年
运用已有文献中关于中国南方网纹红土的若干沉积地层剖面以及相关的粒度组成、化学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网纹形态特征等资料,在前人的研究以及作者等最近实地考察基础上,从此类网纹红土剖面中沉积物颜色变化、粒度组成、化学成分等分析,网纹红土并不是在持续的湿热的背景下形成的,其间可能经历了相对冷湿或凉干的气候波动.
郑琰明周尚哲康建成王芳周凌云
关键词:网纹红土形成环境
中国不同区域MIS-3时期气候特征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08年
在对比分析前人对MIS-3阶段气候环境特征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冰芯、石笋氧同位素与磁化率等各种代用指标,对中国不同区域在MIS-3时期的气候环境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区域MIS-3阶段的气候环境特征在大背景较为一致的条件下也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青藏高原在MIS-3阶段的早期(MIS-3c)和晚期(MIS-3a)较其它区域来说可能温度要高,降水量更为充沛,中期(MIS-3b)气候曾经一度变冷变干,存在着千年尺度的气候转换;东亚季风区主要以暖湿气候为主,西南季风区则以凉湿为主,而温湿的气候环境可能是MIS-3时期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特征.区域对比研究还发现,Heinrich事件与D-O循环在中国不同地区同样着存在不少记录.
甄治国钟巍薛积彬郑琰明刘伟
关键词:气候变化HEINRICH事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