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卫剑

作品数:28 被引量:20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地壳
  • 5篇莫霍面
  • 4篇地壳结构
  • 4篇地球物理
  • 3篇地质
  • 3篇剖面
  • 3篇综合地球物理
  • 3篇微重力
  • 3篇稠油
  • 3篇稠油开发
  • 3篇磁异常
  • 2篇地磁
  • 2篇地磁场
  • 2篇地球物理方法
  • 2篇地球物理研究
  • 2篇地震
  • 2篇地震层析
  • 2篇地震层析成像
  • 2篇信息监测
  • 2篇油气

机构

  • 23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遥...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23篇胡卫剑
  • 12篇郝天珧
  • 10篇江为为
  • 9篇黄松
  • 7篇徐亚
  • 4篇姜迪迪
  • 4篇邢健
  • 3篇王真理
  • 2篇吕川川
  • 2篇李志伟
  • 2篇胥颐
  • 2篇张交东
  • 2篇秦静欣
  • 2篇杨辉
  • 2篇文百红
  • 2篇李冰
  • 2篇刘康
  • 1篇毕彩芹
  • 1篇任凤楼
  • 1篇张丽莉

传媒

  • 7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2014年中...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分布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为了对南海海域的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分布有个整体而全面的认识,本文开展了南海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通过岩石物性分析,综合重、磁、震等地球物理方法,利用正演与反演方法,分区计算并求取了南海的重力基底和磁性基底埋深...
胡卫剑江为为郝天珧徐亚赵百民
关键词:前新生代残留盆地磁性基底综合地球物理方法
文献传递
稠油开发中油藏变化4D微重力监测研究
1.引言重力勘探作为地球物理勘探中的一种快速、轻便而有效的方法,已用于圈定油气远景区和含油气盆地。近些年来,随着重力仪器测量精度的提高(微伽级)以及GPS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统等观测手段的完善,相应高精度重力数据处理方法的发...
胡卫剑江为为王真理
关键词:稠油开发高温气体
文献传递
一种重力多界面反演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力多界面反演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观测点的信息、重力观测值、初始模型范围、地下介质信息、待反演层位信息、及模型泛函各部分的正则化权重;对地下介质进行网格剖分;计算初始模型网格剖分后的各柱状体对观...
邢健郝天珧黄松徐亚胡卫剑
文献传递
中国海-西太平洋莫霍面深度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0
2016年
中国海—西太平洋位于欧亚板块、印澳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构造运动剧烈,地质情况复杂,是认识板块运动、洋陆相互作用、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不可多得的窗口,而莫霍面深度对于研究壳幔结构以及深部动力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最新的覆盖全球的重力和地形数据,收集了深地震测深、多道地震测深等剖面183条,数字化得到2982个控制点,使用带控制点的三维界面反演方法来约束反演过程,得到中国海—西太平洋莫霍面深度,由莫霍面形态分析可知大洋板块的俯冲和印澳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对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作用.结合地热、岩石圈厚度、地震活动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得知研究区内各个海域莫霍深度和地壳性质的变化是处于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表现.并在马里亚纳沟弧盆拟合一条重力2.5维剖面,结果表明热物质上涌导致了马里亚纳海槽处地幔密度减小,马里亚纳海槽以及帕里西维拉海盆到西马里亚纳海岭的下地壳高密度异常是由残留的岩浆岩引起的.
胡立天郝天珧邢健胡卫剑SUH Man-CheolKIM Kwang-Hee
关键词:莫霍面深度
一种重力多界面反演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力多界面反演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观测点的信息、重力观测值、初始模型范围、地下介质信息、待反演层位信息、及模型泛函各部分的正则化权重;对地下介质进行网格剖分;计算初始模型网格剖分后的各柱状体对观...
邢健郝天珧黄松徐亚胡卫剑
文献传递
中国海陆莫霍面及深部地壳结构特征——以阿尔泰—巴士海峡剖面为例
中国海陆莫霍面及深部地壳结构特征研究是东亚地区宏观构造格架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以地震测深等数据为约束信息,以重力数据为基础,通过分区计算,反演了中国海陆莫霍面深度.依据地壳性质与莫霍面深度分布特征,划分了莫霍面深度...
胡卫剑郝天珧秦静欣李志伟江为为姜迪迪邢健胡立天徐亚雷受旻
关键词:地壳结构莫霍面
文献传递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与沂沭断裂带衔接关系被引量:2
2016年
以郯庐断裂带渤海段和沂沭断裂带的衔接点潍北凹陷为切入点,依据高精度大地电磁和地震剖面,解析了潍北凹陷的多条断裂,并结合地层发育等特征,研究渤海段中生代断裂活动及其与沂沭断裂带的构造关系。研究认为这些断裂可能属于不同的断裂体系。在潍北凹陷解析出的郯西(Fa)和郯东(Fb)两条断裂为古近纪正断裂系,呈现上陡下缓的勺状形态,消失在中地壳,切割部位较浅,主要控制新生界沉积。新生代正断裂系下部发育有6条显著的中生代断裂(F1—F6),为中生代伸展断裂系,其中东(F6)、西(F1)两条断裂的断裂面整体近直立,切穿深部的下地壳,并向下继续延伸,与中间4条断裂共同控制中生界沉积。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重磁延拓等资料,推断其向南分别与沂沭断裂带西支鄌郚—葛沟断裂和东支昌邑—大店断裂相衔接,向北伸入渤海湾盆地深部,并对浅部古近纪正断裂系的形成演化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
徐盛林张交东周新桂丁伟翠李冰毕彩芹王玉芳任凤楼黄松胡卫剑
关键词:沂沭断裂带中生代
基于离散余弦变换的位场总梯度模在识别火成岩分布中的研究与应用
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中,重磁异常导数换算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重磁异常导数在不同形状地质体上有不同的特征,有助于对异常的划分和解释;能够突出浅而小的地质体异常特征而压制区域性深部地质因素的影响。根据前人研究表明,磁力平面网格异...
胡卫剑江为为
关键词:火成岩离散余弦变换
文献传递
油气田储层变化的探测方法
一种油气田储层变化的探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测量得到不同时期的油气田上方地表多个测点的微重力数据、高程数据、以及地表沉降数据;B、根据不同时期的多个所述测点的微重力数据、高程数据、以及地表沉降数据的变化,反演计算得到...
王真理胡卫剑江为为
文献传递
中国海陆莫霍面及深部地壳结构特征——以阿尔泰—巴士海峡剖面为例被引量:9
2014年
中国海陆莫霍面及深部地壳结构特征研究是东亚地区宏观构造格架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以地震测深等数据为约束信息,以重力数据为基础,通过分区计算,反演了中国海陆莫霍面深度.依据地壳性质与莫霍面深度分布特征,划分了莫霍面深度梯级带与分区,并对各分区的莫霍面分布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选取阿尔泰—巴士海峡典型剖面进行了重、震反演,建立了密度结构.剖面上莫霍面深度和深部结构能够清晰地反映中国大陆“三横、两竖、两三角”构造格架中的两横和两竖,在昆仑—秦岭—大别以北的准噶尔地块和中朝地台莫霍面深度45-50km,而其以南至贺兰山—龙门山之间的祁连、柴达木至松潘—甘孜的莫霍面呈“W”型起伏,莫霍面深度由祁连地块北部的50km,加深至68km,在柴达木盆地抬升至58km,在阿尼玛卿山莫霍面降至68km,向南逐渐抬升至四川盆地的44km,经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这一竖的台阶式抬升至华南褶皱带的35km,在江绍—南岭以南缓慢抬升至南海北部陆架区的20-25km.在巴士海峡处南海沿马尼拉海沟向东俯冲,莫霍面形态较复杂.同时剖面上祁连—柴达木地块的中下地壳存在一个低速、低密度体,推测其可能是由于部分熔融引起的,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内物质流动的通道.
胡卫剑郝天珧秦静欣李志伟江为为姜迪迪邢健胡立天徐亚雷受旻
关键词:地壳结构莫霍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