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作品数:12 被引量:66 H指数:5 供职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成熟DC固有胆碱能系统nAChRα7、ChAT和AChE及其调节的研究 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否存在非神经元性胆碱能系统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分离正常小鼠骨髓细胞,体外用细胞因子(IL-4,GM-CSF)诱导、分化为DC,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其成熟。光镜和流式细胞术进行DC鉴定。免疫荧光抗体方法、流式细胞术和RT-PCR方法进行DC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亚单位α7(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ubunitα7,nAChRα7)、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节阻断剂美加明(mecamylamine,MEC)作用于成熟DC12小时nAChRα7的变化。结果成熟状态DC表达nAChRα7、ChAT、AChE蛋白和mRNA。nAChRα7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膜,ChAT和AChE分布于细胞浆。AChE表达最强,与ChAT比较(P<0.05),nAChRα7表达量次之;MEC作用后nAChRα7蛋白明显下调(P<0.05)。结论成熟状态DC存在固有胆碱能系统通路物质,外源性因素(美加明等)可调节该通路。DC可能在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免疫调节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杨杨 王宏伟 胡秀芬 王金荣 施虹 王丹丹 康闽 李秀云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美加明 莱菔子油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5 2014年 莱菔子是祖国传统药食同源物品,含油率高达45%,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占到主要脂肪酸的90%,亚麻酸含量普遍高于其他油用作物,莱菔素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该文对莱菔子油的成分研究、莱菔素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探讨了莱菔子油在药用、食用保健及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价值,为莱菔子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王丹丹 方建国关键词:脂肪酸 脂肪酸诱导的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被引量:25 2007年 目的:观察不同种类、不同浓度脂肪酸对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的影响,探讨高脂负荷在胰岛素抵抗形成中的意义,并建立最佳的脂肪酸诱导胰岛素抵抗产生的细胞模型。方法:以3T3-L1前脂肪细胞和诱导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2-脱氧-[3H]-D-葡萄糖掺入法,观察最大葡萄糖摄取率时最佳胰岛素作用浓度和时间;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浓度油酸(C18:1)、棕榈酸(C16:0)对前脂肪细胞和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的影响。结果:胰岛素刺激15min(P<0.05)-1h(P<0.01),葡萄糖转运呈升高的趋势,至6h(P>0.05)逐渐下调;胰岛素浓度升高至50nmol/L时,葡萄糖转运增加336%(P<0.01),100nmol/L时达最高峰,是基础状态的492%(P<0.01)。0.125mmol/L油酸或棕榈酸均可明显抑制胰岛素刺激状态下的3T3-L1前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抑制;油酸及棕榈酸浓度分别达0.5mmol/L和1.0mmol/L时,分化成熟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显著受抑(P<0.05)。结论:胰岛素刺激下的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有一定的时序性和浓度依赖性,100nmol/L胰岛素刺激1h,葡萄糖转运率最高。1mmol/L油酸或棕榈酸作用16-18h可显著诱导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温宇 王宏伟 卢慧玲 胡秀芬 施虹 杨杨 康闽 王丹丹关键词:脂细胞 胰岛素 脂肪酸类 葡萄糖转运 胰岛素抗药性 树突状细胞固有胆碱能系统的研究 2005年 杨杨 王宏伟 胡秀芬 王金荣 王丹丹 李秀云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胆碱能系统 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胆碱乙酰转移酶 烟碱样胆碱能通路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的作用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烟碱样胆碱能通路对胶原性关节炎(CIA)的作用,为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寻找新的治疗途径。方法建立大鼠CIA模型,将模型大鼠分为迷走神经刺激(VNS)组和假手术组,VNS组在完全清醒状态下给予持续迷走神经刺激(5v,2ms,1HZ),每天30min,共4周。观察2组大鼠的病理和关节炎指数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技术检测大鼠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α7亚单位(nAChRα7)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在关节滑膜的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治疗4周后,VNS组大鼠关节炎指数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VNS组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改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nAChRα7、ChAT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各组大鼠AChE蛋白和基因水平表达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电刺激迷走神经可以上调nAChRα7、ChAT基因在免疫组织的表达,减轻胶原性关节炎大鼠的炎症,提示烟碱样胆碱能通路在治疗胶原性关节炎中有重要作用。 李秀云 方红 王宏伟 王金荣 康闽 温宇 王丹丹关键词:迷走神经 电刺激 胶原性关节炎 条件免疫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及胆碱乙酰转移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建立条件免疫反应(CIR)模型,研究CIR状态下胶原性关节炎(CIA)大鼠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α7亚单位(nAChRα7)、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蛋白和mRNA表达,探讨CIR可能的胆碱能通路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和CIA模型组,模型组大鼠分为5组:CIR组;甲氨蝶呤(MTX)+泼尼松(Pred)治疗组;MTX+Pred治疗减量组;单纯闻樟脑气味组;空白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关节滑膜nAChRα7、ChAT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均显示CIR组关节滑膜nAChRα7、ChAT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均<0.01);空白对照组大鼠表达nAChRα7、ChA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CIR(P均<0.01),而MTX+Pred组、MTX+Pred减量组、单纯闻樟脑气味组均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CIR状态下nAChRα7、ChAT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增高,表明胆碱能抗炎通路在CIR治疗胶原性关节炎大鼠的作用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李秀云 方红 王宏伟 王金荣 王丹丹 施虹关键词:条件免疫反应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血清对树突状细胞细胞周期、凋亡及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幼年类风湿关节炎(JRA)活动期血清对树突状细胞(DC)细胞周期、凋亡及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便进一步探讨DC在J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来源于正常小鼠的骨髓细胞,体外用细胞因子(IL-4,GM-CSF)诱导、分化为DC,脂多糖(LPS)刺激获取成熟DC;常规法获取同种异体脾淋巴细胞。光镜观察DC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鉴定。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JRA活动期血清辅助DC成熟过程对DC细胞周期、凋亡产生的影响MTT法检测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JRA血清组与正常血清组比较,DC G1期细胞数减少、S+G2/M期细胞数显著增多(P<0.05)。DC凋亡细胞数有下降趋势。JRA血清能明显促进淋巴细胞增殖(P<0.05),成熟DC培养液与JRA血清共同作用时上述增殖作用更显著(P<0.01)。结论JRA活动期血清能促进DC和淋巴细胞增殖,同时可能抑制DC凋亡。JRA的发生可能与DC细胞周期、凋亡的调节以及DC介导的免疫放大机制有关。 杨杨 王丹丹 王宏伟 胡先明 程佩萱关键词:树突细胞 细胞周期 增殖 白三烯B4-白三烯B4受体2通路在川崎病血管损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急性期血清和丙种球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白三烯B4(LTB4)的影响,以及不同刺激后的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对单核巨噬细胞表达LTB4受体2(BLIT2)的影响,以了解LTB4-BLT2通路在KD血管损伤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丙种球蛋白治疗KD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KD急性期血清和KD急性期血清加丙种球蛋白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中LTB4浓度的改变;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后,巨噬细胞表达BLT2的情况。结果KD血清能够诱导内皮细胞产生LTB4,KD血清刺激后的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能够使巨噬细胞BLT2表达上调;而加入丙种球蛋白后可显著抑制上述LTB4和BLT2的改变。结论LTB4-BLIT2通路参与KD血管炎性损伤过程,丙种球蛋白阻断LTB4-BLT2通路可能是其抗KD冠状动脉损伤的机制之一。 王丹丹 胡秀芬 王宏伟 杨杨 康闽 温宇 李秀云关键词:白三烯B4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丙种球蛋白 藤茶中二氢杨梅素含量变异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15年 藤茶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之一,湖南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方中药材标准均有收载。藤茶的主要功效成分为二氢杨梅素,其含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该文对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从产地、栽培、采收期、采收部位、加工、提取方法等方面阐述多种因素与二氢杨梅素含量变异的关系,以期为二氢杨梅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王丹丹 王文清 施春阳 熊微 侯小龙 方建国关键词:藤茶 二氢杨梅素 采收 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成分诱导小鼠冠状动脉炎的超抗原机制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成分(lactobacillus casei cell wall extract,LCWE)诱导小鼠产生冠状动脉炎的超抗原机制。方法4周龄Balb/c小鼠12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63只)和对照组(63只),分别于腹腔注射0.5mlLC-WE或等体积PBS溶液(对照组),注射前及注射后3h、6h、12h、1d、3d、5d、10d、28d分批处死,制备脾单个核细胞悬液,并留取心脏病理标本。检测各组注射前及注射后不同时间小鼠脾单个核细胞TCRVβ2、4、6mAb的表达,以及脾单个核细胞悬液CD4+T细胞CD69的阳性率。结果①病理学检查显示,实验组小鼠冠状动脉炎损害发生率为92.10%,对照组为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②实验组小鼠在注射LCWE后3h,脾单个核细胞表达TCRVβ2、4、6的CD4+T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增加,3d达高峰,其后逐渐消退,注射LCWE后3h、6h、12h、1d、3d、5d、10d与注射前比较及与PBS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③实验组小鼠脾单个核细胞CD4+T细胞CD69的阳性率,在LCWE注射后3h开始升高(19.32%),12h达高峰(38.80%),以后明显下降,1d为9.8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国产LCWE具有超抗原活性特征,可刺激表达TCRVβT细胞的增殖和引起淋巴细胞早期活化。LCWE单次腹腔注射诱导Balb/c小鼠产生的冠状动脉炎病理损害是通过超抗原机制实现的。 覃丽君 范毅敏 牛美真 王宏伟 胡秀芬 康闽 杨杨 王丹丹 隗远祥 李秀云关键词:TCRVΒ CD69 冠状动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