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林

作品数:18 被引量:86H指数:6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术后
  • 6篇镇痛
  • 6篇布托
  • 6篇布托啡诺
  • 5篇给药
  • 5篇高龄
  • 5篇高龄患者
  • 4篇悬雍垂
  • 4篇悬雍垂腭咽
  • 4篇悬雍垂腭咽成...
  • 4篇悬雍垂腭咽成...
  • 4篇咽成形术
  • 4篇认知功能障碍
  • 4篇术后认知
  • 4篇术后认知功能
  • 4篇术后镇痛
  • 4篇腭咽
  • 4篇腭咽成形
  • 4篇腭咽成形术
  • 4篇麻醉

机构

  • 15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杨林
  • 14篇孙德峰
  • 10篇王丽杰
  • 10篇刘若传
  • 6篇韩俊
  • 5篇魏燚
  • 5篇吴越
  • 4篇于湛
  • 2篇阎妮
  • 2篇张丽荣
  • 2篇蔡晓
  • 2篇张宇
  • 1篇林怡
  • 1篇闫妮
  • 1篇董春波
  • 1篇邱焱
  • 1篇吴涛

传媒

  • 6篇中国现代医学...
  • 3篇中国医药指南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尼卡地平复合艾司洛尔对H-UPPP患者围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评价尼卡地平复合艾司洛尔持续静脉泵注对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患者围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H-UPPP的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39):尼卡地平复合艾司洛尔持续静脉泵注组(A组)及对照组(B组)。观察并记录麻醉诱导前5 min(T1)、停止输注麻醉药时(T2)、拔管时(T3)、拔管后5 min(T4)患者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2)的变化。计算HR与SBP的乘积(RPP)、麻醉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中芬太尼、丙泊酚和顺式阿曲库铵的用量。并于各时点采集非输液侧前臂静脉血样3 m L,检测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浓度。结果 A组于T2~T4时MAP及RPP值均低于T1时及B组(P〈0.05);而B组于T3、T4时MAP值高于T1时,T2~T4时HR及RPP值高于T1时及A组(P〈0.05);T2~T4时血糖及皮质醇值A、B两组均高于T1时(P〈0.05),且A组显著低于B组(P〈0.05);麻醉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A组均明显短于B组(P〈0.05);芬太尼用量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尼卡地平复合艾司洛尔持续静脉泵注可有效减轻改良雍垂腭咽成形术的患者围拔管期应激反应。
孙德峰杨林吴越于湛刘若传王丽杰
关键词:尼卡地平艾司洛尔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应激反应
静脉输注多巴胺对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指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发生于大手术或急诊手术后的老年患者,常表现为术后数天至数周出现记忆力、注意力、语言理解能力减退,严重者会出现社会行为能力下降。内源性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可改善大脑皮层局部血流,在认知功能中起关键作用,认知功能障碍与其失调有关。外源性给予多巴胺是否可减少POCD的发生有待探讨。本研究拟评价静脉输注多巴胺对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POCD发生的影响。
孙德峰杨林魏燚刘若传王丽杰邱焱
关键词:静脉多巴胺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认知功能障碍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气管导管行表面麻醉对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患者拔管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气管导管行表面麻醉对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患者拔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气管插管全麻下行H—UPPP患者84例,年龄28~48岁,体重91~108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42):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L组)和对照组(C组)。L组于麻醉诱导前气管导管套囊及前段均匀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2~3g,C组涂抹石蜡油。于麻醉诱导前5min、停止输注麻醉药、拔除气管导管、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T1-4)时记录MAP、HR和SpO2,并于各时点采集非输液侧前臂静脉血样3ml,检测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记录围拔管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L组T3,4时MAP及HR降低,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降低,T2~4时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降低(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气管导管表面麻醉可有效减轻H-UPPP患者拔管反应。
孙德峰杨林吴越于湛魏燚王丽杰
关键词:插管法气管内
布托啡诺经鼻给药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H-UPPP术后镇痛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评价布托啡诺经鼻给药超前镇痛对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的老年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H-UPPP术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老年男性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四组(n=35):布托啡诺经鼻给药超前镇痛组(A组)、布托啡诺经静脉给药超前镇痛组(B组)、芬太尼经鼻给药超前镇痛组(C组)及对照组(D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A组和B组分别经鼻和经静脉给予布托啡诺2 mg;C组经鼻给予芬太尼0.1 mg;D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术毕立即接镇痛泵行PCIA。记录术中舒芬太尼和丙泊酚及术后芬太尼的用量。于术后1、6、12、18、24、36及48 h(T1-7)时行VAS评分和BCS评分,统计术后镇痛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D组比较,A组、B组及C组的舒芬太尼用量减少,A组和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A组T2-7时、B组T2-5时及C组T2-3时VAS评分降低,BCS评分升高;与C组比较,A组和B组恶心、呕吐降低,A组T4-7时、B组T4-5时VAS评分降低,BCS评分升高;与B组比较,A组T6-7时VAS评分降低,BCS评分升高(P<0.05)。术后芬太尼用量A组低于B组、C组及D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经鼻给药超前镇痛可有效地抑制OSAHS老年患者H-UPPP术后疼痛,且可减少术后镇痛药用量,其临床效果优于静脉给药和芬太尼经鼻给药途径。
杨林孙德峰吴越韩俊刘若传王丽杰
关键词:布托啡诺超前镇痛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术后镇痛
布托啡诺硬膜外隙不同给药方式对高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不同时机硬膜外隙使用布托啡诺对高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且麻醉效果确切的的高龄患者86例,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在麻醉平面出现后,1%罗哌卡因5-7 mL注入硬膜外隙前,布托啡诺1 mg注入硬膜外隙。B组在术毕将布托啡诺1 mg注入硬膜外隙。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后镇痛中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头晕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分别于术后4、8、12、20、24、30、36和48 h进行镇痛及舒适度评分。结果 A组术后综合镇痛质量明显优于B组,镇痛时间长于B组,头晕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小剂量布托啡诺对高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硬膜外隙预注方式优于术毕硬膜外给药,且副作用少。
孙德峰杨林魏燚刘若传王丽杰韩俊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布托啡诺术后镇痛高龄患者
硬膜外隙预注小剂量吗啡超前镇痛对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术前硬膜外隙预注小剂量吗啡超前镇痛对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且麻醉效果确切的的高龄患者84例,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在麻醉平面出现后,0.75%布比卡因5~10mL注入硬膜外隙前,吗啡1.5mg注入硬膜外隙。B组在术毕将吗啡1.5mg注入硬膜外隙。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后镇痛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分别于术后4、8、12、20、24、30、36和48h进行镇痛及舒适度评分。并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术后3d和术后7d由本院同一心理医师采用神经心理学测试技术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结果 A组综合镇痛质量明显优于B组,镇痛时间长于B组(P<0.05);与术前1d比较,B组于术后1d及术后3d时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于术后1d及3d时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5),A、B两组POCD的发生率分别为6.1%和14.2%,A组明显低于B组(P<0.05)
孙德峰杨林于湛魏燚刘若传王丽杰
关键词:吗啡超前镇痛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
尼卡地平复合艾司洛尔维持术中循环功能稳定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尼卡地平复合艾司洛尔维持术中循环功能稳定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5岁以上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患者76例。予以丙泊酚-芬太尼静脉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随机均分为两组:尼卡地平复合艾司洛尔持续静脉泵注组(A组)及对照组(B组)。观察并记录各时间点之MAP、HR、SpO2及BIS值的变化。计算HR与SBP的乘积(RPP)、手术时间、术毕麻醉苏醒时间和术中芬太尼和丙泊酚的用药量。并在术前一天及术后第一天由本院同一心理医师采用神经心理学测试技术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结果术毕苏醒时间A组短于B组(P<0.05),芬太尼用药量A组低于B组(P<0.05);MMSE评分B组术后值明显低于术前,且术后值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术后1d有14例发生POCD,发病率36.8%,而A组术后1d有5例发生POCD,发病率13.2%,B组明显高于A组(P<0.05)。各时间点BIS值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尼卡地平复合艾司洛尔持续静脉泵注维持术中循环功能相对稳定,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孙德峰杨林吴涛阎妮蔡晓
关键词:尼卡地平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在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通过观察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应用于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中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探寻一种比较适用于该种术式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行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的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全凭静脉全麻组(A组)、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B组)及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C组)。B、C两组分别先以0.25%罗哌卡因及0.25%罗哌卡因与吗啡4mg混合液25mL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A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照,15min后行全麻,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中芬太尼等的用药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中知晓发生率及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并进行术后镇痛VAS评分。结果芬太尼用药量B、C两组明显少于A组(P<0.05);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B、C两组明显短于A组(P<0.05);术后6~24 h内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1或0.05),而术后14~48 h内VAS评分C组显著低于A、B两组(P<0.01或0.05);术后镇痛持续时间C组明显长于A、B两组(P<0.01或0.05)。三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是一种更适合应用于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副作用较少且可产生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的麻醉方法。
孙德峰杨林闫妮张丽荣蔡晓
关键词:颈丛神经阻滞静脉复合麻醉术后镇痛
布托啡诺经鼻给药复合静脉输注丙泊酚在老年患者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评价布托啡诺经鼻给药复合静脉输注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经ERCP行胆总管取石术老年患者128例,年龄65-75岁,体重48-82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32):布托啡诺经鼻给药组(A组)、布托啡诺经静脉给药组(B组)、芬太尼经鼻给药组(C组)和对照组(D组)。A组和B组分别经鼻和经静脉给予布托啡诺20μg/kg(生理盐水稀释至2 ml);C组经鼻给予芬太尼1μg/kg(生理盐水稀释至2 ml);D组经鼻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10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1.5-2.0 mg/kg,然后以3-7 mg/(kg·h)的速率静脉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手术操作,术毕停止给药。分别于复合用药前5 min(T0)、复合用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30 min(T4)、60 min(T5)及清醒时(T6)观察并记录MAP、HR、Sp O2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于手术开始后15min行Ramsay镇静评分及ERCP操作过程标准评分,记录术中一过性呼吸抑制及肢动反应的发生情况、丙泊酚用量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Ramsay镇静评分:A、B、C 3组100%的患者为6分,镇静评分明显优于D组(P〈0.01或0.05)。ERCP操作过程评分:≤7分者A、B、C 3组多于D组,≥8分者少于D组(P〈0.01)。术中肢动的发生率、丙泊酚用量及T3-5时MAP、HR值A组、B组、C组低于D组;A组、C组及D组T3-5时Sp O2高于B组,术中一过性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低于B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C组高于A、B、D 3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经鼻给药复合静脉输注丙泊酚麻醉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老年患者ERCP术。
杨林孙德峰吴越韩俊刘若传王丽杰
关键词:布托啡诺经鼻给药丙泊酚
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高龄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了解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高龄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下手术的高龄患者200例,根据术后1 w内认知功能判定,将其分为POCD组36例及非POCD组164例。统计两组麻醉前10 min、麻醉后10、30、6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收缩压与HR的乘积(RPP)、中心静脉压(CVP)、脉搏氧饱和度(Sp O2)、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潜在风险因素与POCD相关性进行评估。结果于麻醉后30、60 min及手术结束时,MAP、HR、RPP、CO、SV值POCD组明显高于麻醉前10 min和非POC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MAP、HR、RPP、CO、SV 5个因素是早期POCD的危险因素。结论术中MAP升高、HR增快、RPP增加、CO增加、SV增加这5个因素是早期POCD的危险因素,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可降低早期POCD的发病率。
孙德峰杨林韩俊吴越刘若传王丽杰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