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玲
- 作品数:53 被引量:249H指数:9
-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青年科技基金湖北省卫生厅青年科技人才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生物学更多>>
- 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1例并文献复习
- 2010年
-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经临床表现、血清酶学、肌电图、基因分析、肌肉活检、肌肉核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1例DMD患者采用自体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的方案进行治疗。术后第3、6、9、12个月定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疗效指标的变化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随访12个月,该患者肌力提高,动作灵活。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较前明显下降,活动能力评分和徒手肌力较前增加,肌电图运动单位电位波幅减低及时限缩短较前改善,肌肉MRI复查显示肌肉病变程度较前减轻、肌肉轮廓较前清晰。结论自体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是一种治疗DMD的有效治疗方法。
- 杨华强张荣环李东升杜玲袁亚红
- 关键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骨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 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变化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的变化以及FMD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清蛋白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住院的T2DM患者100例(T2DM组),根据患病时间的长短,分为3个亚组,病程小于1年的37例(T2DM1组),病程1-5年的33例(T2DM2组);病程5-10年的30例(T2DM3组);另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40例(NC组)。所有对象均接受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管FMD,同时检测所有受试对象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清蛋白(glycated albumin,GA)、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及其他代谢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指标。结果与NC组相比,T2DM三组患者FMD显著下降(P<0.01),而GA、FPG、HOMA-IR、TG、TC、LDL-C水平显著增高(P<0.05)。T2DM2、T2DM3组GA、FPG、HOMA-IR、TG、TC、LDL-C较T2DM1组明显升高(P<0.05),而T2DM2组与T2DM3组之间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病程长短,其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均已经明显下降,且随着2型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血管内皮功能逐渐降低,表明其更易发生糖尿病血管病变。
- 杜艳杜玲王永丰李贞艳徐黎鸣文莉韩瑛
- 关键词:2型糖尿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病程
-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5年
- 目的研究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2DM患者200例,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合并脑梗死组102例和无脑梗死组98例。所有患者均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化学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FMD、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其他代谢指标。结果合并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合并脑梗死组治疗后较治疗前FPG[(6.0±1.2)mmol/L比(11.4±3.2)mmol/L]、Hb A1c[(6.0±1.0)%比(10.9±1.3)%]、HOMA-IR[(2.0±1.1)比(4.0±1.4)]、TC[(3.4±0.7)mmol/L比(6.0±0.9)mmol/L]、TG[(1.4±0.6)mmol/L比(2.9±0.5)mmol/L]均显著降低,FMD则较治疗前[(2.4±1.6)比(6.3±0.9)]显著升高,无脑梗死组治疗后较治疗前FPG[(5.0±2.1)mmol/L比(10.7±4.2)mmol/L]、Hb A1c[(5.4±0.3)%比(9.1±1.5)%]、HOMA-IR[(2.0±0.4)比(3.0±1.0)]、TC[(3.3±1.0)mmol/L比(5.8±0.9)mmol/L]、TG[(1.3±0.5)mmol/L比(2.7±0.7)mmol/L]显著降低,FMD[(10.2±1.3)比(5.2±2.2)]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 T2DM患者无论是否合并脑梗死,其FMD都已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合并脑梗死患者下降更为显著。
- 李永霞韩瑛杜玲李贞艳
- 关键词:胰岛素泵2型糖尿病脑梗死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 914例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医院感染调查及护理对策被引量:1
- 1999年
- 杜玲张琴
- 关键词:医院内感染神经内科护理
-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影响因素的探讨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分析142例颈动脉狭窄(≥70%)侧支分级及临床资料,利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其病程、脂代谢紊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和卒中家族史、有无椎动脉狭窄和颅内狭窄及狭窄程度对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狭窄程度、是否合并椎动脉狭窄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均影响侧支循环的形成(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狭窄程度、合并椎动脉狭窄、高血压病程与侧支循环形成独立相关,其中狭窄程度的影响最大(OR=1.257,95%CI=1.135~1.393)。结论颈动脉狭窄后侧支循环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常见的卒中危险因素并不能预测侧支的形成。
- 罗国君杜玲王云甫何国厚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护理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桡动脉插管行肝动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效果和护理。方法对1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桡动脉插管行肝动脉移植治疗,遵循肝硬化专科护理常规,结合干细胞移植术和桡动脉穿刺肝内治疗的特点进行护理。结果14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1例在术后3周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合并肝性昏迷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死亡,该方法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新方法,恰当的心理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加强专科护理、正确的出院指导、坚持定期随访观察,可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治疗达到满意的效果。
- 杜玲李贞艳韩瑛李永霞
- 关键词:护理失代偿期肝硬化
-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6
- 2010年
- 目的:探讨人脐血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UCBSC)外周静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2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用人UCBSC外周静脉移植治疗,治疗后定期观察患者血清转氨酶(ALT、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UCBSC移植治疗后2周,各项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4周,除ALT和AST有所改善外(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善;治疗后8周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有改善(P<0.05),12周有显著性改善(P<0.01)。治疗后4周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腹水减少和双下肢浮肿减轻15例(75.0%)、乏力好转16例(80%)、食欲改善13例(65%)。UCBSC移植后12周患者总体生存率为90%,其中2例患者分别在UCBSC静脉移植后4周和8周因为肝性昏迷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而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与细胞移植相关的副作用。结论:UCBSC外周静脉移植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内可以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 杨华强王云甫杜玲李东升袁雅红姜铧
- 关键词:肝硬化脐血干细胞
-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被引量:5
- 2001年
- 杜玲江荣翠
- 关键词:脑脊液置换术手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
- 11例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病人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
- 2012年
- 总结11例脑动脉狭窄病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后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经验,分析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与危险因素。认为早期发现并干预迷走神经反射的危险因素,严密观察病人术后生命体征与不适症状,及时识别并处理迷走神经反射,能够有效提高PTAS手术的安全性。
- 李贞艳杜玲徐黎鸣李传萍
- 关键词:脑动脉狭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迷走神经反射护理
- 神经内科高危患者发生压疮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高危压疮患者发生的原因。方法对入住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376例诺顿评分≤14分的患者进行观察。结果 376例高危压疮患者发生压疮35例共55处。结论压疮是内外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护理技术革新及新型卫生材料使用的负面效应是压疮形成值得关注的新因素,瘫痪、大小便失禁、高血糖、肥胖、低蛋白血症等是压疮形成的主要内因。
- 黎华何凤荣杜玲
- 关键词:压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