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启龙
- 作品数:17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RI与CT在临床检查中诊断原发性脑淋巴瘤的特点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MRI与CT影像特征在原发性脑淋巴瘤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例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MRI与CT影像学资料。结果19例患者中,17例单发病灶,2例多发;25个病灶,包括幕上24个与幕下1个,病理类型均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螺旋CT诊断的深度病灶阳性率为91.07%,表层病灶阳性率为48.21%,MRI诊断的深度病灶阳性率为83.93%,表层病灶阳性率为37.50%,螺旋CT诊断阳性率高于M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临床检查诊断分析,MR或CT均对原发性脑淋巴瘤的诊断起到较好的提示作用,准确率高。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的MRI与CT表现各具特点,能对本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 施健曾启龙费强
- 关键词:原发性脑淋巴瘤MRICT
-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在中晚期妊娠前置胎盘引产中的应用
- 目的 评价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在中晚期妊娠前置胎盘引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例中晚期妊娠经B超检查确诊为中央性前置胎盘患者,年龄20~33岁,平均27岁.孕周为18-29周,初产妇2例,经产妇4例,均有流产史.5例因反复...
- 张雪斌舒欣程乐袁丽华孔伟东邵敏曾启龙李黎明殷光珠
- 关键词:妊娠前置胎盘子宫动脉栓塞术
- 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在耳鼻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在耳鼻喉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4例患有耳鼻喉疾病的患者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结果:15例各种原因所致严重鼻出血患者经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后,出血均获得有效的控制,9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均获成功,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野清晰,肿瘤更易于辩认、切除。所有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是诊断和治疗严重耳鼻喉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行选择性动脉栓塞术,能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 张雪斌舒欣程乐袁丽华姚宜红殷光珠曾启龙
- 关键词:动脉栓塞术超选择性耳鼻喉疾病
- 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术在耳鼻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目的:评价超选择血管栓塞术在耳鼻喉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2000年11月至2005年1月间,14例患有耳鼻喉疾病的患者应用超选择血管栓塞术诊治,男13例,女1例。年龄13-79岁,单纯严重鼻出血4例,鼻咽...
- 张雪斌陈康舒欣程乐戴菁殷光珠曾启龙
- 关键词:耳鼻喉疾病出血控制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
- 血管跟踪摄影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 2005年
- 下肢动脉病变的术前诊断常需进行下肢动脉血管的DSA成像,影像诊断上也必须有完整的下肢动脉图像。由于照射野及影像增强器尺寸的限制,通常造影时只能对下肢进行分段逐次造影,造影图象质量虽然很好,但是病人接受的X线剂量和使用造影剂量明显增大,同时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延长了造影时间。自我院PHILIPS V-5000数字减影机于1999年投入使用以来,我们应用其几种血管跟踪(Bolus Chase)模式进行6l例下肢动脉造影,效果非常好,下面就对此功能的实际应用进行探讨。
- 曾启龙
- 关键词:下肢动脉造影X线检查造影剂
- 旋转DSA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 2001年
- 曾启龙
- 关键词:旋转DSA血管造影
- 医学影像中心动态网站的自建及实用价值
- 2010年
- 随着Internet的发展,用户不再只满足于通过浏览器看到静态页面,而是希望能根据自身要求更加灵活、生动的动态页面。越来越多的单位甚至个人建立起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可以发布医务信息,与同事进行网上实时交流和沟通。作者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对医务信息发布及管理的准确和便捷需求,加快信息内容的实时更新频率,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与质量,减轻人工维护的成本及工作量,为影像中心进行了动态网站的创建,以提供日常工作中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 曾启龙施健陆芳菲
- 关键词:医学影像中心网站INTERNET信息发布浏览器
- 旋转DSA对主动脉夹层的判定被引量:1
- 2002年
- 曾启龙
- 关键词:旋转DSA主动脉夹层微创
- 胆道系统的数字减影成像
- 2001年
- 曾启龙
- 关键词:胆道系统造影技术
- 仰卧支点加压侧屈位片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脊柱柔韧性的价值
- 2010年
- 目的 探讨仰卧支点加压侧屈位片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柔韧性的价值.方法 (1)实验研究:在同侧2个支点A-B与对侧1个支点C之间放置塑杆作压力测试,支点C位于支点A-B的中点时对塑杆加压,测量支点C加压后塑杆A侧端投影的移位数;A-C距离加倍时重复前一次的加压试验.分析加长力距对降低压力强度产生的影响.(2)临床研究:45例(男16例,女29例)AIS患儿术前检查包括全脊柱站立位正位X线平片、支点侧屈位和卧位侧屈位片,测量脊柱侧凸Cobb角,并计算带结构性弯曲的主弯柔韧性.结果 (1)支点A-C距离为25 cm,在支点C加压,压力定量刻度数分别在测量尺的1和2格时,塑杆投影移位分别为5 cm和10 cm;支点A-C距离为50 cm,在支点C加压,压力定量刻度数分别在测量尺的1和2格时,塑杆投影移位分别为8 cm和15 cm;加压支点间距越长,使塑杆投影移位的力越小.(2)45例患儿的卧位侧屈位与支点加压侧屈位片比较:男性组Cobb角分别为28.6°±4.4°、16.70°±4.6°,柔韧性分别为47.6%±8.1%、69.4%±8.5%;女性组Cobb角分别为24.5°±2.7°、12.6°±2.4°,柔韧性分别为53.4%±5.2%、76.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且AIS患儿的脊柱主弯的柔韧性女性高于男性.结论 仰卧位支点加压技术可弥补仰卧侧屈位片主动矫形力的不足,是一种简便、安全、能准确地评价侧凸脊柱柔韧性的方法.
- 秦民益朱斌胡安宁束昊王钟辛小燕曾启龙田传帅
- 关键词:脊柱侧凸柔韧性放射摄影术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