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彤哲
- 作品数:20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兔心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7
- 2007年
- 目的了解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情况,探讨乌司他丁心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建立心肺复苏家兔模型,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S组)、常规复苏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10只,S组只行手术操作,不致颤;C组造成心搏骤停并行常规复苏;U组在心搏骤停并复苏成功后静脉注射乌司他丁(Ulilastatin,UTI)2.5万U/kg。动态观察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血清心肌酶(CK、CK-MB)的变化,取左心室肌行光、电镜检查。结果与S组比较,C组和U组复苏成功后LVEDP和CK、CK-MB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dp/dt不同程度下降(P<0.01),光、电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U组与同时相C组比较,LVEDP和CK、CK-MB升高幅度减小(P<0.05,P<0.01),±dp/dt下降程度减轻(P<0.05),光、电镜下心肌损害减轻。结论乌司他丁可以改善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减轻心肌损伤,对复苏后心脏有保护作用。
- 王小东李培杰杨兰张彤哲田学林陈红纲
- 关键词:心肺复苏乌司他丁
- 氨基胍减轻家兔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 2015年
- 目的研究氨基胍(AG)对家兔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CPR)中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4月—2015年7月取40只家兔用胸外膜电击法建立心肺复苏模型,平分为对照组、肾上腺素组、AG、AG加肾上腺素组。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右房压、左室最大变化速率(Dp/dt),计算冠脉灌注压(CPP)。结果胸外按压3 min,肾上腺组、氨基胍及氨基胍联合肾上腺素组提高MAP、Dp/dt、CPP,明显强于空白对照组(P<0.01)。胸外按压5 min时,AG组及AG联合肾上腺素组提高MAP、Dp/dt、CPP,强于肾上腺组(P<0.05)。自主循环恢复后至复苏后240 min,AG组及AG联合肾上腺素组亦强于肾上腺素组(P<0.01),肾上腺素组与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基胍能减轻家兔心肺复苏后早期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 田学林杨兰李培杰张彤哲
- 关键词:氨基胍心肺复苏冠脉灌注压
- 氨基胍联合肾上腺素对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及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 研究选择性诱导型一氧化氮(NO)合酶抑制剂氨基胍(AG)联合肾上腺素(EPI)对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ROSC)、心肺复苏(CPR)期间心功能及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将45只家兔建立心脏骤停模型,行胸外按压、机械通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n=15):EPI(0.02 mg/kg)组、AG(20 mg/kg)+ EPI(0.02 mg/kg)组及对照(生理盐水2 mL)组.持续按压5min后行电除颤.动态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冠状动脉灌注压(CPP)、左室压最大上升及下降速率(±dP/dtmax)及血NO变化.结果 AG+ EPI组和EPI组ROSC率分别为13/15、10/15,高于对照组6/15(P =0.028);AG+ EPI组4h复苏成功率12/15,高于EPI组(4/15,P=0.003)和对照组(3/15,P=0.001).胸外按压期间AG+ EPI组CPP第2~5 min及MAP第4~5 min均高于EPI组(P =0.001~0.000);第4~5min+ dP/dtmax及第3~5 min-dP/dtmax均高于EPI组(P=0.001~0.000).ROSC后AG+ EPI组第15~240 min MAP显著高于EPI组(P =0.001~0.000);左室+ dP/dtmax第15~240 min及-dP/dtmax第15、30、120、240 min也显著高于EPI组(P=0.001 ~0.000).结论 AG联合EPI能增加CPR期间CPP,改善心脏舒缩功能,提高自主循环恢复;防止EPI复苏后早期心功能障碍的发生,提高CPR成功率.
- 张彤哲陈红纲杨蓉佳潘政张蓓付晓燕李培杰马莉李培武
- 关键词:心脏骤停
- 髓源性抑制细胞在脓毒症免疫抑制中的研究进展
- 2022年
- 脓毒症是指由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引起的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常继发于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致病菌数量多、病菌毒性强以及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均可导致脓毒症发生。现阶段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主要由早期复苏、抗微生物治疗、感染源控制以及其他辅助治疗部分组成。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与脓毒症早期因感染所导致的机体炎症功能亢进、细胞炎症因子风暴暴发等损伤机制不同,在脓毒症后期会因多种机制的作用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处于低下、抑制甚至失能的状态。这种免疫功能的抑制状态将导致机体发生二次感染等预后不良事件,因此,对脓毒症幸存患者的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逐渐浮上水面。
- 焦超泽张彤哲李虹瑶林钰洁李培武
- 关键词:免疫抑制化脓性感染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免疫功能
- 集束化治疗对心肺脑复苏的实验研究
- 李培杰杨小华曹雯张立平秦静昝香怡张正义李帅李艳玲张彤哲
- 已通过实验证实PCAS早期联用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α-MNE、κ-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及辣椒素受体激动剂二氢辣椒素(DHC)药物诱导治疗性低温疗法的集束化治疗方案治疗能有效减轻心脏骤停后心脑功能损伤,...
- 关键词:
- 关键词:低温疗法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血流动力学
- 红景天仿生纳米药物对急性胰腺炎大鼠的胰腺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 2025年
- 目的探究红景天(Rho)的仿生纳米药物在急性胰腺炎大鼠中的胰腺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红细胞膜囊泡(EMV)作为仿生纳米药物包裹材料,构建红景天仿生纳米药物,同时构建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并分为急性胰腺炎模型(AP)组、Rho组、EMV组、Rho的EMV仿生纳米药物(R-EMV)组。对R-EMV组大鼠进一步使用NLRP3激活剂BMS-986299(R-EMV+BMS-986299组)和抑制剂MCC950(R-EMV+MCC950组)干预。观察大鼠腹水量变化,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β、内皮素(ET)、二胺氧化酶(DA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分析胰腺组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表达水平。结果制备的R-EMVs呈近圆形,平均粒径为(244.61±1.08)nm,Zeta电位为-(11.13±1.25)mV;同时,EMV可以负载(58.67±0.79)μg的Rho。与Sham组比较,AP组大鼠腹水量较高(t=33.79,P<0.01),外周血免疫指标IL-1β、IL-6、ET、DAO水平升高(t=38.25、42.54、29.20、34.92,均P<0.01),AP组可见明显组织充血水肿、小叶间隙增宽,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胰腺病理评分升高(t=30.06,P<0.01)。与AP组比较,Rho组腹水量、胰腺干湿重比、病理评分、淀粉酶、脂肪酶水平均下降(F=1523.7、543.3、839.9、446.1、172.2,P<0.05);与其他组相比,AP组血清IL-1β、IL-6、ET、DAO水平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与AP组相比,R-EMV组中NF-κB p65、NLRP3蛋白水平降低,NF-κB、NLRP3免疫组化染色评分降低(t=24.54、26.91,均P<0.001)。同时,R-EMV+MCC950组中的血清IL-1β、IL-6、ET、DAO、MDA、SOD、GSH水平较AP组、R-EMV组、R-EMV+BMS-986299组呈现明显低表达状态。结论R-EMV在急性胰腺炎中具有较好的胰腺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NF-κB/NLRP3通路活性并下调IL-6等炎症因子和MDA等氧化应激�
- 张彤哲赵喜容李培武
- 关键词:红景天急性胰腺炎胰腺损伤
- 国产伊布利特治疗心房颤动和扑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
- 马莉秦静张彤哲
- 一氧化氮与心肺复苏
- 导致医院外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是心室颤动,当室颤持续数分钟后,心肌供血、供氧急剧减少,ATP大量消耗,此时首选除颤反而不利于复苏。对于延迟性室颤,戍首先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 改善心肌血液灌注,才有助于除颤后恢复自主循环。心...
- 张彤哲杨兰
-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
- 文献传递
-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在脓毒症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2年
- 在脓毒症中,入侵的病原体可以引起机体免疫失调,从而形成一种以持续过度炎症和免疫抑制为特征的病理综合征[1]。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减少和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增多[2]。在过去40年里,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大幅增加[3]。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2017年全球脓毒症发病率估计为4870万例,与脓毒症相关的死亡人数为1.1亿人,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9.7%[4],降低脓毒症发病率及病死率并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是急危重症医学面临的一大挑战[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NETs在脓毒症及其相关的功能障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ETs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具有杀菌活性,局限感染灶,当机体被细菌、真菌等侵入时,这些胞外结构能够诱捕致病微生物,防止其扩散,并保证高浓度的局部抗菌药物降解毒力因子,使捕获及杀灭病原微生物变得容易[6]。
- 马向丽张彤哲李虹瑶林钰洁李培武
- 关键词:淋巴细胞减少感染灶严重脓毒症危重症医学免疫抑制致病微生物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C反应蛋白及梗死面积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C反应蛋白及梗死面积影响。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后第1、3、7天P-选择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治疗前,治疗后第10天MRI梗死面积及NIHSS评分的变化;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阿司匹林及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均可降低低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p<0.05),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及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均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MRI梗死面积及NIHSS评分,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CRP水平并降低脑梗死面积和NIHSS评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
- 郭敏张彤哲王雪萍李世平安江东
- 关键词:可溶性P-选择素C反应蛋白急性脑梗死氯吡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