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 作品数:3 被引量:26H指数: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形态结构研究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在未出现视网膜病变阶段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形态结构。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单眼高度近视患者36例。高度近视侧眼设为病例眼组,对侧非高度近视眼设为对照眼组。采用增强深度成像模式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黄斑区域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并将通过黄斑中心凹的B扫描图像二极化处理,测量脉络膜总面积、脉络膜血管区和基质区面积,并计算脉络膜血管指数。对比两侧受检眼视网膜厚度和容积,以及和脉络膜参数的差异。结果病例眼组较对照眼组视网膜厚度和容积并未出现明显降低,仅在颞侧部分区域出现厚度和容积降低(P <0. 05)。病例眼组较对照眼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出现明显下降(P <0. 01),病例眼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121. 58±74. 13)μm,对照眼组为(243. 75±32. 54)μm。与对照眼组相比,病例眼组测量区域的脉络膜总面积、基质区和血管区面积均明显下降,脉络膜血管指数值也明显降低(P <0. 01)。病例眼组CVI值(78. 08±9. 16)%明显高于对照眼组(67. 17±12. 46)%,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厚度早于视网膜厚度出现下降,且脉络膜形态和结构发生明显异常。
- 尤冉郭笑霄陈曦张帆孙姣李珊珊赵露杨秀芬王艳玲
- 关键词:高度近视视网膜脉络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不同程度近视眼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学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近视眼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学的变化。方法收集170例(320只眼)近视眼患者,按近视等效球镜分为三组:低度组86只眼,-1.5D^-3.00D,平均-(2.38±0.53)D;中度组100只眼,-3.38D^-6.00D,平均-(4.77±0.80)D;高度组134只眼,-6.25D^-14.38D,平均-(7.95±1.64)D。使用Pentacam(德国,0CULUS公司)检测,获取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A超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和眼轴长度。所得数据应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度、中度和高度组角膜前表面屈光度分别为(43.33±1.25)D,(43.90±1.58)D,(44.23±1.43)D;三组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分别为-(6.32±0.21)D,-(6.37±0.23)D,-(6.37±0.23)D。三组之间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度差异无显著性,角膜前表面屈光度与等效球镜有较弱负相关性,而角膜后表面屈光度没有相关性。三组平均角膜厚度分别为(551.6±23.3)μm,(537.0±34.5)μm,(541.2±28.4)μm,差异无显著性。角膜前表面屈光度与眼轴长度有较弱的负相关性,角膜后表面屈光度与眼轴长度有较弱正相关性。结论近视程度对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没有明显的影响,说明角膜屈光力的改变不是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因素。角膜厚度对角膜前、后表面形态没有影响。随着眼轴的增长角膜前表面相对变平,后表面有前凸趋势。
- 熊世红王薇张帆陆平苏红英
- 关键词:近视眼屈光度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角膜厚度
-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51(102眼)例近视眼患者施行LASIK手术,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进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在角膜中央4mm区域将角膜分为4个象限(颞上、颞下、鼻上和鼻下),每个象限取7个点,分别分析4个象限和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角膜中央4mm区域,术后1个月角膜顶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平均为(-0.12±1.50)μm、(0.18±1.70)μm、(-0.16±1.50)μm、(0.15±1.62)μm、(0.01±1.45)μm;3个月时分别为(0.58±1.49)μm、(0.42±1.85)μm、(-0.50±1.99)μm、(0.59±1.67)μm、(-0.36±1.70)μm;术后1个月和3个月比较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其余各象限变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术后1个月各部位与平均角膜中央厚度(CCT)、平均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RBT)、平均手术切削深度(AD)、等效球镜(SE)均没有相关性;3个月时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变化与SE成正相关(r=0.26,P〈0.01),其余各象限与CCT、RBT、AD、SE均没有相关性。结论角膜中央直径4mm范围内,LASIK术后各部位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前凸和后移)均微小。同时随着预矫屈光度的增加角膜顶点后表面前移量逐渐增加。
- 熊世红王薇陆平张帆苏红英刘萍王艳玲
- 关键词: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角膜切削术角膜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