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尚庆华

作品数:36 被引量:364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16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三叠
  • 11篇二叠纪
  • 9篇三叠世
  • 7篇中三叠世
  • 6篇动物群
  • 5篇英文
  • 4篇地层
  • 4篇三叠纪
  • 3篇新属
  • 3篇新属种
  • 3篇生物地层
  • 3篇属种
  • 3篇爬行动物
  • 3篇海生爬行动物
  • 3篇二叠世
  • 3篇放射虫
  • 2篇生物地理
  • 2篇区系
  • 2篇晚二叠世
  • 2篇晚三叠世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南...
  • 1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加拿大自然博...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麻省理工学院

作者

  • 26篇尚庆华
  • 6篇曹长群
  • 5篇李淳
  • 4篇金玉玕
  • 3篇王向东
  • 3篇王伟
  • 2篇李录
  • 2篇王玉净
  • 2篇刘俊
  • 1篇尹磊明
  • 1篇吴肖春
  • 1篇廖卫华
  • 1篇张一勇
  • 1篇陈旭
  • 1篇袁训来
  • 1篇李双建
  • 1篇王清晨
  • 1篇陈丕基
  • 1篇曹瑞骥
  • 1篇沈树忠

传媒

  • 6篇古脊椎动物学...
  • 3篇古生物学报
  • 3篇微体古生物学...
  • 2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古脊椎动物学...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5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晚三叠世鱼龙Shastasaurus tangae头骨新观察及其演化趋势被引量:1
2012年
鱼龙类是中生代统治海洋时间最久的海生爬行动物类群之一.依据产自贵州关岭地区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大型鱼龙骨骼化石新材料,从侧视、顶视和后视三个观察方向补充介绍了Shastasaurus tangae(邓氏萨斯特鱼龙)头部骨骼形态和骨骼间接触关系,并重点描述了鱼龙的枕部骨骼结构.S.tangae发达的前颌骨鼻上支向后伸至外鼻孔背缘中后部,鼻骨参与构成外鼻孔的背后侧缘,上颌骨的鼻后支分隔了泪骨和外鼻孔.外鼻孔周缘骨骼在不同时代的特征变化指示了鱼龙类外鼻孔具有位置逐渐向后、与眼眶距离逐渐缩短的演化趋势.鼻骨后缘和额骨锯齿状缝合,后外侧支和后额骨相交,分隔额骨和前额骨.上颞孔前平台发育中等,长度随个体变大而变短,显示与个体发育的相关性.顶脊前端自顶孔后部分叉,在额骨背面形成显著的V形脊状结构,顶脊侧支后平台略发育.由轭骨、眶后骨、方轭骨和方骨围成颊部腹缘,鳞骨既不参与构成颊部深湾也不参与构成上颞孔边缘.顶骨后缘内凹,基枕骨两侧具较大的翼状突起,上枕骨工字形、稍高,枕大孔较大,后耳骨呈大而宽的板状,镫骨小而窄.枕部骨骼的研究和对比表明,鱼龙类从三叠纪到白垩纪的进化历程中,颅骨呈现出基枕骨外枕髁区域逐渐缩小,枕髁相对增大,后耳骨逐渐变小,镫骨逐渐变大的演化趋势.产于北美洲晚三叠世的Shonisaurus枕髁外翼状突起大小与本种相当,但后耳骨小于Shastasaurus tangae,推测它应该比S.tangae进步.
尚庆华赵梧迪李淳
关键词:晚三叠世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年龄及大绝灭事件的时限
王伟曹长群尚庆华
关键词:年龄
生物分类单元延限的可信范围分析
曹长群尚庆华
广西南部晚长兴期小型有孔虫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讨论(英文)被引量:6
2003年
广西南部板董和柳桥地区晚长兴期台地及台地坳陷区沉积地层中发育两个不同的小型有孔虫动物群 ,它们与放射虫相伴生 ,呈实体化石形式保存 ,展示出该时期有孔虫外部和部分内部构造特征。晚古生代以实体状态保存的有孔虫比较少见 ,长兴期有孔虫的研究更是主要基于薄片鉴定。本文系统描述了两个实体有孔虫动物群 ,它们主要由 Nodosarioidea和 Cornuspiroidea组成 ,多数是长兴期的常见分子 ,但同时也出现了中生代较繁盛的类型。与伴生的放射虫研究成果一致 ,这些中生代型有孔虫的发现指示了在古生代末一些分子穿过了二叠系
尚庆华D.瓦夏德M.卡里杜瓦
关键词:二叠纪长兴期有孔虫
甘肃玉门大山口动物群层位及北祁连区二叠和三叠纪地层被引量:3
2012年
重新研究了甘肃玉门含大山口动物群的地层,讨论了北祁连区二叠和三叠系划分,指出西大沟组存在误用,建议将上三叠统的西大沟组更名,将中二叠统产大山口动物群的西大沟组更名为青头山组,并将青头山剖面指定为青头山组命名剖面。
刘俊尚庆华孙克勤李录
氧气对生物早期降解影响的实验模拟——以小型鱼类肠道微生物降解为例被引量:1
2011年
一般研究中,通常将类似澄江动物群或关岭动物群为代表的生物软体印痕化石保存归因为与缺氧环境等有关的特异条件。本文关注到通常与化石降解和埋藏有关的缺氧环境推测并没有表达机理和成立条件;生物体内自身携带大量的微生物可能对生物的降解作用需要得到重视。为证实水体中氧气含量与生物非矿化组织印痕保存间的关系,本文通过设计条件控制(太湖银鱼,30℃,无菌纯净水、无外界微生物)进行有氧和缺氧环境的对比实验。该条件下的模拟对比实验研究证实:1)总体来说生物降解过程在有氧和缺氧环境下具有相似的降解速度;2)两者的降解实验在前期有短暂的差异,而144小时(6天)后有氧和无氧环境具有基本一致的降解速度和程度,其中较多样本6天后在缺氧环境的降解速度略高于有氧环境,短时间(6天)的降解差异是否会造成矿化差异有待研究;3)生物体本身携带的以肠道微生物为主的好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足以使生物以蛋白质为代表的器官结构产生相似的破坏性降解,在本研究中是主要的降解因素;4)实验中所检出的生物体肠道内普遍存在的兼性厌氧微生物,可能是导致有氧和缺氧环境具有相似降解过程的主要原因;5)生物降解过程早期由于蛋白质的降解,微环境趋向于弱碱性而非一般推测的酸性;6)在实验设定条件下的有氧环境和缺氧环境对化石的形成和保存的早期过程相似,其他理化条件下的降解过程和结论需要进一步实验证实。
王伟叶法丞尚庆华刘静盖永华刘欣春曹长群陈孝政
关键词:生物降解缺氧环境澄江动物群
记贵州关岭生物群中的大型鱼龙Shastasaurus(英文)被引量:6
2009年
贵州关岭三叠纪法郎组瓦窑段除产出大量保存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外,还产出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迄今为止,关岭生物群已报道的中-大型鱼龙类有6属6种,包括邓氏贵州鱼龙(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蔡胡氏典型鱼龙(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梁氏关岭鱼龙(Guanlingsaurus liangae)、亚洲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 asiaticus)、美丽盘江龙(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和卧龙岗卡洛维龙(Callawayia wolonggangense)。一些种属的存在长期以来争议较大,目前多数观点倾向将Cymbospondylus asiaticus和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归并于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将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归并于Guanlingsaurus liangae。Guanlingsaurus以具有较短的吻部和较多的荐前椎数目而与Guizhouichthyosaurus有明显的不同(Maisch et al.,2006)。虽然Maisch et al.(2006)对G.tangae进行了重新研究,但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头部骨骼,有限的头后骨骼信息来自一具未经充分修理的骨架(GNP-d41),一些特征未能清晰揭示。头后骨骼材料的缺乏限制了对该种分类位置的判断(Maisch et al., 2006)。在中、晚三叠世大型鱼龙中,肩带和腰带骨骼的形态、前肢和后肢骨骼的特征常具有非常重要的系统分类学意义。本文通过对关岭生物群的一具保存完整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详细研究,对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的归属进行了重新修订。研究标本(IVPP V 11853)产于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法郎组瓦窑段。修理后的骨架全长5.2 m,以腹面向上保存,尾部后部以右侧面向上保存。除前、后肢部分残缺外,其他部位均保存完整,肩带骨骼和腰带骨骼均原位保存。头骨背腹向压扁,仅右侧角的上颞骨有部分破损。新材料的头后骨骼特征表明该种应该属于萨斯特鱼龙科(Shastasauridae)的萨斯特鱼龙属(Shastasaurus)。Shastasaurus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晚三叠世大型鱼龙化石属,最初建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Shasta�
尚庆华李淳
关键词:晚三叠世
贵州中三叠世早期幻龙属(Nothosaurus)一新种(英文)被引量:11
2006年
作为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重要分子,幻龙属化石主要发现于欧洲、中东和中国西南地区的中三叠世海相地层,且主要集中分布于安尼期晚期和拉丁期晚期(Edinger,1921;Haas,1980;Rieppel,2000)。我国目前已报道的幻龙属化石有两种:杨氏幻龙(Li and Rieppel,2004)和幻龙属未定种(Rieppel,1998),它们均产于贵州省兴义地区的法郎组竹杆坡段,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最近在贵州省盘县地区关岭组Ⅱ段地层中也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幻龙骨骼化石,证明中三叠世早期东特提斯区同样生存着幻龙类。鉴于标本的骨骼特征与已知的幻龙属种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建立一新种Nothosaurus rostellatus sp.nov.(小吻幻龙)。新种的个体在幻龙属种中为中等(头骨中线长210~320mm);吻部短而小,具4个前颌骨獠齿,紧随其后是第5个明显较小的前颌齿;一对上颌骨犬齿之前有6~9个小型上颌齿;眼窝较大,卵圆形,位置相对靠前;内鼻孔的后缘由腭骨构成,具内鼻槽;外翼骨形成腹向凸缘;下颌具冠状突;背椎神经棘较低,背肋肩部明显加厚。N.rostellatus与其他已知种的主要区别特征是吻部形态和比例。新种的吻部较小,长略大于宽,前端钝圆,基部明显收缩,其吻部长度(从吻端至外鼻孔前端的距离)仅占其头骨中线长度的1/6~1/7,而其他种一般占1/4~1/5,具有细长吻部的N.haasi甚至接近1/3。此外,新种吻端-上颞孔前缘距离与吻端-外鼻孔前缘距离的比值也明显高于其他种。N.rostellatus区别于其他幻龙种的另一主要特征是上颌骨牙齿的数目和排列。在已知的幻龙属种中,很少有一对上颌犬齿前的上颌齿数超过5个者。新种正型标本ⅣPPⅤ14294在一对上颌犬齿前具有6个小型锥状上颌齿,它们大小相等,指向腹方。副型标本ⅣPPⅤ14301在一对上颌犬齿前具有9个小型锥状上颌齿。在已知的Nothosaurus中,新种
尚庆华
关键词:中三叠世
龙门山飞来峰前缘角砾灰岩的形成时代及构造启示被引量:2
2016年
四川盆地北西缘的龙门山地区发育了一系列NE-SW走向的逆冲推覆构造,是中国研究薄皮构造最好的天然实验室之一,具体表现为沿着山前发育的一系列推覆体和飞来峰.飞来峰的就位时间至今仍然存在很大争议,主要表现为中生代推覆就位和在新生代逆冲推覆、滑覆作用或冰川作用下就位.主体上,这些飞来峰的下伏地层时代为晚三叠世.但位于龙门山中段的塘坝子飞来峰,其南东缘呈一狭长拖尾状,不整合盖在侏罗纪及协调变形的白垩纪-新生代地层之上,这成为龙门山飞来峰新生代就位最直接、最有力也是最重要的地层学证据.通过野外构造观察和室内岩相学分析发现,塘坝子、白鹿顶飞来峰的前缘是一套角砾状灰岩,为重力作用下崩塌堆积重新胶结的产物,不具备完整地层的特点.从角砾状灰岩胶结物中提取出中亚地区晚始新世以来特有的蒿属花粉,表明这套飞来峰前缘的角砾状灰岩形成时代为晚始新世之后,重新确定其时代为新生代,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早二叠世.目前的野外研究表明,具有完整地层学含义而未破碎的飞来峰主体,所覆盖的最年轻的地层时代仍然是晚三叠世.因此角砾状灰岩与下伏侏罗纪地层的叠置关系,不能作为判定飞来峰就位于新生代的地层学证据,根据目前的地层叠置关系,仅能判定飞来峰就位于晚三叠世之后.角砾岩岩相学特征表明其为崩塌成因,时间为晚始新世之后,表明龙门山在这一时间发生了快速隆升.
薛振华尚庆华姜文英王清晨李双建
关键词:飞来峰蒿属薄皮构造
中国生物地层学
张文堂陈丕基A.R.Palmer戎嘉余陈旭金玉干殷鸿福王乃文曹瑞骥尹磊明王向东廖卫华张一勇周志毅袁训来兰秀杨恒仁徐钦琦尚庆华阮亦萍李建国
该项目总结和提高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地层研究成果,用英文编写一本从前震旦纪到第四纪十三个断代的“中国生物地层”系统专著,特别是把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介绍给全世界,促进对亚洲地质和全球地质发展史与规律的认识,为矿产...
关键词:
关键词:生物地层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