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灵玲
- 作品数:17 被引量:7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丽水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丽水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丽水市中心医院分离的139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特征及同源性分析
- 2016年
- 目的了解丽水市中心医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特征及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了解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丽水市中心医院分离的139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K-B法检测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随机选取3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PFGE及聚类分析。结果 139株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中,>60岁的比例较高,占66.19%;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在痰液标本中最高(90.65%),主要分布于ICU。该菌对多粘菌素B均敏感,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66%以上。聚类分析表明,30株鲍曼不动杆菌共分为4个PFGE群,依次命名为A^D,其中A群为主要流行克隆,共23株,占76.67%。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丽水市中心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在多个科室播散,主要分布于ICU病区。克隆菌株的播散是造成本院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耐药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 刘素霞江丽莉周灵玲应俊
-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分析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例传染性细胞增多症患儿为IM组,3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两组患儿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亚群,作对比分析。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CD8+T细胞和总T细胞明显升高(P<0.01),而CD4+T细胞、B细胞、NK细胞以及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免疫系统表现为CD8+T细胞大量增殖,其它免疫细胞相对减少的免疫紊乱,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周灵玲胡晓蕾刘素霞陈东红
-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术
-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误诊为ITP(附1例报告)被引量:4
- 2007年
- 周灵玲张晓梅
- 关键词:EDTA盐ITP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小板假性减少误诊
-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肺炎支原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2018年
-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l pneumoniac,MP)感染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就诊ITP患儿,分析肺炎支原体、巨细胞病毒、EB病毒的感染情况,并比较分析治疗前MP感染组与非MP感染组ITP患儿血小板计数及治疗后ITP患儿血小板计数上升至正常的平均病程。结果儿童ITP患者肺炎支原体阳性率为32. 4%,MP感染率较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其他病原体感染率高。治疗前MP感染组与非MP感染组ITP患儿血小板计数及治疗后ITP患儿血小板计数上升至正常的平均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儿童ITP的重要诱因之一,早期启动特异性抗支原体治疗迅速清除病原体可以促进血小板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刘素霞周灵玲周美青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肺炎支原体儿童
-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被引量:1
- 2007年
- 张晓梅周灵玲赵志钢孙冶
- 关键词:流式细胞分析仪艾滋病T淋巴细胞亚群
- 尿沉渣分析仪和相差显微镜鉴别血尿来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红细胞形态变化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意义,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方法用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细胞有形成分并测定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强度,同时用离心沉淀法对尿沉渣进行相差显微镜检,将红细胞形态分类。结果162例肾小球肾炎患者UF-100、尿红细胞相差显微镜镜检符合率分别为92.1%和90.1%。结论尿沉渣仪测定尿红细胞前向散射强度与红细胞形态结合可协助诊断肾小球疾病。
- 周灵玲张晓梅黄萃陈奉晖
- 关键词:红细胞血尿肾脏病相差显微镜
- 尿液中相关指标对尿路感染初筛评价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分析尿液亚硝酸盐(NIT)、尿白细胞(LEU)、白细胞(WBC)、菌尿(Bacteriuria)相关指标对尿路感染患者初筛诊断价值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尿常规、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者1 200例,其中男性430例,女性790例、年龄11~76(42.19±11.27)岁;检查方法分别行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尿常规及尿培养检查。结果 1 200例行尿培养和尿常规检查患者中,有479例患者尿培养呈阳性,阳性率为39.92%;尿培养阳性样本中,LEU阳性者占69.10%,NIT阳性者占33.19%;革兰阴性菌中LEU阳性者占81.18%,NIT阳性者占58.30%;革兰阳性菌中LEU阳性占59.47%,NIT阳性者占22.63%;真菌LEU阳性占72.22%,NIT阳性者占16.67%。对于尿路感染的诊断,LEU灵敏度高于NIT、WBC、Bactoriuria,而NIT的诊断特异性高于LEU、WBC、Bactoriuria;尿液有形成分中WBC指标用于诊断感染的特异性为84.76%,Bactoriuria诊断感染的特异性为85.80%。NIT的阳性预测值为80.38%,LEU的阴性预测值为82.67%。结论尿培养检查结果是怀疑污染或呈阴性结果时,尿液有形成分析及尿常规相关指标结果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初筛方法,对尿路感染的排除及降低培养的非必需性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胡兰娟马登扬刘胜勇周灵玲徐丽珍
- 标本部分凝集对凝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评价标本部分凝集对凝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寻求处理部分凝集标本的实用方法。方法对比分析同一患者(累计55例)8 h内部分凝集与正常合格标本PT,FIB,APTT,TT检测结果的差异,将其差异百分比与生物学变异及检测不精密度比较以确定其临床意义。结果部分凝集标本较正常合格标本PT,FIB,APTT,TT明显降低(P<0.01),PT均值接近正常参考范围低限,FIB,APTT均值低于正常参考范围,TT尚正常;部分聚集标本与正常合格标本相比,约75%的患者PT差异百分比<10%;约67%患者FIB差异百分比<15%;约44%患者APTT差异百分比<10%;82%患者TT差异百分比<10%。结论 FIB,APTT同时降低提示标本内可能有小凝块存在,标本部分凝集造成的凝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偏差可能不影响临床决策,在重抽复查困难且结果不超出临床决定水平的患者可不复查。
- 周灵玲胡晓蕾尧银光丁文杰
- 关键词:凝血常规生物学变异
- 血栓弹力图实验与凝血四项对凝血功能检测的价值及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实验(TEG)与凝血四项对凝血功能检测的价值及两者检测的一致性、相关性研究。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均行血栓弹力图、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的患者80例。比较血栓弹力图和凝血四项对凝血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并分析诊断的一致性及相关性。 结果 TEG指标K值、R时间、α-Angle及MA值检测凝血功能的灵敏度分别为33.33%、25.00%、31.25%、29.17%;特异度分别为71.88%、84.38%、75.00%、68.75%;凝血四项指标PT、APTT、Fib及PLT检测凝血功能的灵敏度分别为43.75%、37.50%、35.42%、43.75%;特异度分别为56.25%、71.88%、78.13%、59.37%。TEG指标K值与凝血四项指标Fib、PLT呈负相关;R时间与PT、APTT呈正相关;α-Angle与PT呈负相关,与Fib、PLT呈正相关;MA值与PT、APTT呈负相关,与Fib、PLT呈正相关(P均<0.05)。R时间与PT、APTT的诊断一致性较差,一致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Kappa=0.029,0.034;P=0.062,0.070);K值、α-Angle、MA值与Fib的诊断一致性较好,一致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Kappa=0.431,0.402,0.474;P均<0.001);K值、α-Angle、MA值与PLT的诊断一致性较差,一致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Kappa=0.509,0.492,0.613;P均<0.001)。 结论 血栓弹力图和凝血四项对凝血功能诊断的敏感度均较低,但两者呈显著相关性,诊断一致性较差。
- 胡兰娟周灵玲吴日荷
-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凝血四项凝血功能一致性
- 人巨细胞病毒DNA检测在小儿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20
- 2020年
- 目的探讨小儿血液、尿液及其母亲母乳的人巨细胞病毒DNA检测结果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018年期间在浙江大学丽水医院就诊的疑似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32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血液、尿液和对应母乳标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人巨细胞病毒DNA载量;再将患儿血清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CMV-IgM,比较不同标本不同检测方法的阳性率。针对阳性患儿,对不同临床症状分布构成进行分析。结果 328例患儿检测总阳性率为71.04%,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阳性率分别为71.02%和69.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5,P=0.799)。血液、尿液和乳汁的人巨细胞病毒阳性率分别为49.09%、70.43%和58.23%,尿液阳性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147,P<0.001)。新生儿组的乳汁阳性率最高,为72.41%,28 d到1岁之间和1岁以上患儿尿液阳性率最高,各年龄组之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人巨细胞病毒DNA和血清HCMV-IgM阳性率检出率分别为49.09%(161/328)和16.16%(53/328),2种方法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为49.69%,对比单一血DNA检测方法,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小于1岁患儿主要以黄疸,腹泻为主,大于1岁的患儿主要以肝损害和肺炎为主。结论在小儿血液、尿液及其母亲母乳HCMV-DNA的检测中,尿液HCMV-DNA对诊断患儿人巨细胞病毒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尿标本留取方便、无创,易为家长和小儿接受,所以采用FQ-PCR方法对小儿尿标本进行检测能起到快速、简洁、灵敏的作用,对提高HCMV感染的诊断率有实际的临床意义,对于小月龄患儿临床应推广尿液HCMV-DNA检测。
- 朱艳周灵玲蓝俊伟刘思宇黄建胜赵志钢
- 关键词:人巨细胞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化学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