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飞
- 作品数:86 被引量:314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消肿治疗改善象皮肿及皮肤质地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消肿治疗(CDT)象皮肿的效果,重点关注皮肤质地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就诊的下肢象皮肿患者临床资料。对不同病因的象皮肿患者,进行1个疗程(4周)的CDT,测量治疗前后皮肤质地(皮肤水分含量、经皮水分蒸发速率、皮肤纤维化程度)、肢体周径、节段水分,均以患肢与健肢的差值代表患肢各检测指标的水平,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治疗前后节段水分与皮肤质地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治疗期间记录患者主观感觉,采用自制微信问卷随访患者肢体周径自我控制情况,患者生活质量(生活、工作、社交、情绪)改变,绷带及弹力袜的适应性,进行优、良、中、差分级评价。结果共纳入20例患者,女16例,男4例;年龄9~70岁,平均50.45岁;5例为原发性,15例为继发性淋巴水肿;病程最长为27年,最短2年,平均8.4年。经1个疗程治疗后,皮肤质地明显改善:皮肤水分含量从治疗前55.6%±7.4%下降至治疗后4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皮水分蒸发速率从治疗前(14.981±5.699)g·m^(-2)·h^(-1)下降至治疗后(9.312±2.590)g·m^(-2)·h^(-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肤纤维化程度从治疗前(0.087±0.042)N下降至治疗后(0.065±0.033)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肢体周径从治疗前的(11.09±3.14)cm下降到治疗后的(4.82±2.8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节段水分从治疗前(4.00±2.14)L下降到治疗后的(1.21±0.78)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节段水分与皮肤水分含量、经皮水分蒸发速率、皮肤纤维化程度均有正相关性(r=0.447、0.429、0.751,均P<0.01)。治疗后随访6个月,患者主观感觉良好;患者肢体周径自我控制优13例,良5例,中2例;患者生活质量改变优16例,良3例,中1例;绷带及弹力袜的适应性优9例,良8例,中2例,差1�
- 陈佳佳吴顺军汪立韩凌华刘宁飞于子优盛玲玲
- 关键词:象皮肿淋巴水肿
- 手法淋巴引流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被引量:56
- 2015年
- 目的:探讨运用手法淋巴引流(Manual Lymph Drainage,MLD)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2008年至2012年,101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按治疗前患肢与健肢的周径(d)差值分3组:A组(d〈1~2 cm)、B组(5 cm≥d≥2 cm)、C组(d〉5 cm)。3组患者均进行1个疗程(15 d)的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Complex Deconges-tive Therapy,CDT):手法淋巴引流+低弹性绷带包扎。通过检测引流前后健患侧的组织水分和肢体周径,计算水分比率与周径比率,同时调查患者对手法引流及绷带使用情况的主观感受,以观察并评价患者对治疗的适应性和接受度。组织水分采用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101例患者经CDT治疗后,患肢组织水分和肢体周径均呈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水分比率与周径比率治疗后下降量C组〉B组〉A组(P〈0.01),即治疗效果与水肿严重程度成正比。几乎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法及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CDT能有效促进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淋巴回流,减轻患肢水肿,改善患肢外形,帮助功能恢复,并且该治疗对水肿程度较重的患者疗效尤其显著。
- 陈佳佳汪立于子优韩凌华罗毅刘宁飞
- 关键词:淋巴水肿乳腺癌
- 人胚胎无瘢痕愈合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学初步观察被引量:3
- 2003年
- 宋慧锋林子豪柴家科刘宁飞陈敏亮赵耀忠朱晓海
- 关键词:组织学创面愈合瘢痕形成整形外科
- 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治疗肢体慢性淋巴水肿被引量:38
- 2010年
- 目的探讨采用手法淋巴引流治疗慢性淋巴水肿的新方法。方法50例慢性肢体淋巴水肿患者接受了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消肿治疗,对体表(包括躯干和肢体)淋巴系统沿淋巴回流方向和途径做轻柔的按压和按摩。50例中原发性淋巴水肿29例,继发性21例;下肢患病42例,上肢患病8例。采用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组织水肿和测量肢体周径检验治疗效果。结果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50例患病肢体的水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表现为患肢组织水肿程度显著减轻(P〈0.05)和患肢周径的显著缩小(P〈0.05)。肢体周径与组织水肿变化的相关性检验表明两者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rs=0.774,P〈0.01)。结论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治疗的有效地促进滞留组织淋巴水肿的回流,减轻肢体的肿胀,改善患肢的外形,是治疗慢性淋巴水肿有效的治疗手段。
- 刘宁飞汪立陈佳佳周剑国吴秀凤严志新蒋朝华
- 关键词:淋巴水肿消肿
- 炎性淋巴管生长的研究进展
- 2011年
- 淋巴管再生常见于炎性反应、创伤修复、组织器官移植、肿瘤转移和慢性淋巴水肿等病变及病理过程。淋巴管的生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具体调控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有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调控炎性淋巴管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对炎性淋巴管生长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严志新刘宁飞
- 关键词:炎性反应组织器官移植创伤修复病理过程淋巴水肿
- 淋巴管再生——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研究被引量:6
- 1996年
- 为了探讨淋巴管再生的机理,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观察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TGFα)、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重组人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α)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IL-1α)对新生小牛淋巴管内皮细胞(NBLEC)再生功能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bFGF、TGFα和EGF呈剂量依赖方式刺激NBLEC的增殖和DNA合成。但是两种生长因子联合使用对DNA合成的促进作用并不比单独使用时强。bFGF还显示出很强的增加细胞迁移性和提高细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的作用。TNFα和IL-1α对NBLEC增殖和DNA合成呈明显的抑制作用。TNFα对细胞的t-PA活性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生长因子和炎性因子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以及t-PA活性等再生功能显示不同的调节作用;bFGF是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再生功能的主要因子。
- 刘宁飞何清濂
- 关键词:细胞因子
- 远红外线治疗慢性肢体淋巴水肿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观察远红外线治疗慢性肢体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2例慢性肢体淋巴水肿患者(Ⅱ~Ⅲ期),采用远红外线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与肢体肿胀相关的临床疗效评估,包括水分检测、肢体周径测量、真皮及皮下组织厚度测量、生活质量评估及不良反应记录;选取其中11例(34%)进行实验室指标检测,包括血清以及患肢组织液内的肿胀相关细胞因子和大分子物质(IL-6、瘦素、透明质酸和总蛋白)的浓度。结果32例患者接受远红外线治疗后,体内细胞外液减少(0.763±0.259)Kg(P<0.001),患肢水分减少(1.204±0.737)Kg(P<0.001),患肢周径减小(2.0±1.3)cm(P<0.001),患肢真皮厚度降低(0.07±0.10)cm(P<0.001),皮下组织厚度下降(0.32±0.35)cm(P<0.001),生活质量评分提高(1.375±0.942)(P<0.001);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血清中的IL-6浓度升高(13.947±4.436)pg/mL(P<0.05),组织液中的瘦素浓度降低(11456.210±12656.400)pg/mL(P<0.01),患肢与健肢相比组织液中的额外透明质酸和额外总蛋白分别减少(0.267±0.171)g和(0.137±0.083)Kg(P<0.01)。结论远红外线可以通过提高体内IL-6浓度,降低肢体内瘦素浓度等途径,减少肿胀组织内沉积的水分、脂质、蛋白质以及透明质酸,从而有效改善慢性肢体淋巴水肿患者的肢体肿胀症状。
- 肖文天李科张铮喜雯婧刘宁飞章一新
- 关键词:淋巴水肿远红外线治疗疗效
- 皮肤纤维化测量仪对淋巴水肿疾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索皮肤纤维化测量仪(Skin Fibro Meter,SFM)对淋巴水肿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6例淋巴水肿患者和20例健康成人,分别设为淋巴水肿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SFM对淋巴水肿组患者分别进行健、患肢测试,另外还对淋巴水肿组患者进行健、患肢分段组织水肿(水分)测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淋巴水肿组患者健侧纤维化平均值为(0.07±0.01),患侧纤维化平均值为(0.13±0.05),两者差异显著(P<0.000 1);淋巴水肿组患者患肢水分平均值为(6.4±3.76),健侧平均值为(4.47±2.09),健、患侧水分平均值差异显著(P=0.002),水分比率值为43.2%,水分比率和纤维化差值呈现正相关趋势。正常对照组纤维化平均值为(0.06±0.02),与淋巴水肿组患肢比较,差异显著(P<0.000 1);结论 SFM为淋巴水肿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 韩凌华刘宁飞于子优汪立陈佳佳
- 关键词:淋巴水肿组织纤维化
- 肢体慢性淋巴水肿的淋巴闪烁造影表现被引量:2
- 1998年
- 淋巴水肿是淋巴管受损或畸形而导致的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和代谢产物在组织中堆积并逐渐加重的病理过程。淋巴回流受阻可以发生在各级淋巴管:起始淋巴管、真皮淋巴管、集合淋巴管、淋巴结、乳糜池和胸导管。淋巴系统的检查方法较少,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淋巴闪烁造影。淋巴闪烁造影(Lymphsienti- raphy)又称放射性核素淋巴造影(Radionuclide Lym- hography),利用放射性核素检测淋巴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对组织无损伤,可重复检查等优点。
- 刘宁飞
- 关键词:淋巴水肿肢体
- 肢体淋巴水肿MR间质淋巴成像技术初探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评价MR间质淋巴成像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对原发性淋巴水肿的31例患者40条下肢进行MR淋巴成像。在双足趾间皮内注入钆贝葡胺与利多卡因的混合液1ml,采用三维容积内插扰相梯度回波序列成像,并行MIP重组显示强化淋巴管,分别测量计算显影淋巴管与增强静脉的信噪比与对比噪声比,其差异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结果40条下肢中有36个小腿段、17个大腿段见扩张淋巴管显像;其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分别为257±130、207±113,而静脉强化后分别为218±129、152±113,两者强化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噪声比t=-2.649,对比信噪比t=-3.404,P值均〈0.01)。有30个肢体腹股沟区可见淋巴结强化,26个肢体存在侧副管和淋巴反流。结论MR淋巴成像无创、安全易行,能够清晰展示淋巴水肿患者淋巴管的形态改变。
- 路青刘宁飞许建荣
- 关键词:淋巴水肿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