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永
- 作品数:20 被引量:333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长江三峡地区汉代以来人类文明的兴衰与生态环境变迁被引量:32
- 2002年
- 巫山张家湾遗址考古发掘结果表明 ,研究区汉代曾有较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活动。陶窑和废铁渣、废陶坯及大量陶片、汉代砖瓦的发现充分表明当时的手工业活动已具相当的规模。铁锸等铁制农具及猪、马等家畜骨头的发现表明农业已相当发达。孢粉分析表明当时植被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 ,木本植物较少 ,地面植被呈退化趋势 ,生态环境恶化。地面植被的减少导致地表侵蚀的增强 ,大量碎屑物质从赵家坡山上冲刷下来 ,破坏了当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人们被迫迁徙。该文研究结果还表明 ,在利用孢粉分析的手段恢复古环境演变时应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须与其它指标相互印证 。
- 朱诚张强张之恒于世永
- 关键词:汉代人类文明孢粉粒度生态环境
- 陕西潼关南寨子遗址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与死亡模式被引量:3
- 2012年
- 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主体,人口因素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编制生命表,对陕西潼关南寨子遗址4个墓葬出土的人骨进行古人口学分析,计算出关中平原东部地区仰韶文化中期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27.8岁,高出我国西北、东北地区和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约8岁,而与山东沿海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王因遗址较为接近。这可能与本区中全新世较大暖期东亚夏季风主导下的较为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农业社会较高的经济状况有关。分析发现南寨子遗址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显著高于女性,符合史前人口的普遍规律。我们的研究表明育龄妇女围产期较低的护理条件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于世永康志海
- 关键词:半坡文化生命表
- 太湖流域全新世气候海面短期振荡事件及其对新石器文化的影响被引量:39
- 2000年
- 太湖流域埋藏古树、泥炭、贝壳堤和新石器文化遗址 ,14 C年代频率变化揭示了全新世气候海面波动与文明兴衰的时间耦合关系。本区降水量的明显增加始于 8kaB .P .,7.5~ 4kaB .P .总的看为高海面和新石器文化发展时期 ,但其间有相对的海面波动 ,即 :7~ 6 .5kaB .P .为高海面期、6 .3~ 5 .6kaB .P .为低海面期、4.5~ 4kaB .P .为低海面期、3.8~ 3.5kaB .P .为高海面期。从文化断层、埋藏古树、泥炭和自然层型剖面对比看 ,本区 7kaB .P .以来还至少出现过 9次特大陆地水灾频发期 ,由此使得本区新石器文化在高海面和洪涝期择高处而居 ,在低海面和非洪涝期逐渐向海岸带推进。
- 于世永朱诚王富葆李弘
- 关键词:太湖流域气候异常全新世古气候
- 南京江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研究被引量:31
- 2001年
- 林峰桥剖面粒度、地球化学等环境替代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大暖期在本区是一个区域性的相对暖湿的气候演变期,其中穿插至少有三次变干、变冷的极端气候突变事件,这些突变事件的发生给长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灾难。这些气候突变事件可能是这些时期北极涡流扩张及经向大气环流加强的直接结果,同时也与大洋表面温度(SST)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一般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人类文明的兴衰是由多次古洪水造成的,但新石器时期以来出现的许多寒冷及干旱气候也曾对该区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即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受单一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
- 张强朱诚姜逢清于世永
- 关键词:晚更新世粒度气候演变大气污染
- 青藏高原东南部18ka以来气候与水文变化被引量:14
- 2000年
- 青藏高原东南部众多封闭小湖的湖相沉积记录着重要的地理信息 ,是恢复当地晚更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变的理想材料。西藏海登湖和仁错高分辨率的花粉组合 ,AMS1 4 C测年及磁化率和有机质含量测定 ,揭示了研究区与印度季风密切相关的古植被 ,古气候和古水文变化历史。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反映 ,在 1 6 ka B.P.以前花粉组合以藜科 (Chenopodiaceae)和蒿属 (Artemisia)为主 ,花粉浓度很低 ,应为荒漠草原植被。当时气候寒冷干燥 ,1月、7月和年均温分别低于现在当地 7- 1 0℃ ,0 .5- 1 .5℃和 4- 6℃。年降水量仅 2 50 mm是现今当地年降水量的 40 % ,湖面较低 ;1 4 - 1 2 .5ka B.P.西南季风较弱 ,为低湖面期 ,气候仍寒冷较干 ,发育草原植被。 1 2 .5ka B.P.气温和降水明显增高 ,以后气温和降水逐渐增加 ,出现木本植物花粉 ,桦属 (Betula)和松属 (Pi-nus)等 ,在 9.2 - 5 ka B.P.发育森林或森林草甸 ;8- 5 ka B.P.是研究区气候最适宜期 ,1月、7月气温均高于现在 2 - 3℃ ,年降水量比现在当地高 1 0 0 mm左右 ;5ka B.P.以后气温和降水呈非线性下降 ,主要发育草原植被 ,直至现在。
- 唐领余沈才明廖淦标J.T.Overpeck于世永
- 关键词:花粉记录古植被古气候古水文青藏高原东南部
- 南沙套二元相结构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7
- 2002年
- 野外调查中 ,作者在湖北宜昌枝城市红花镇南沙套村三峡出口处最高阶地上发现一套二元相结构沉积。按发现地点 ,将其定名为南沙套二元相结构。根据地层层序和接触关系 ,其相对年代可定为Q1 。研究认为 :这套沉积物不仅可用以确定长江三峡切穿和长江贯通的时代 ,而且也可用以研究本区新构造运动的时代及网纹红土的成因与环境。
- 张生朱诚于世永戴东升
- 关键词:网纹红土地层层序新构造运动
- 长江三峡张家湾遗址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变被引量:8
- 2001年
- 长江三峡巫山地区张家湾东周—汉代古遗址文化层中含有丰富的孢粉。孢粉数据分析 ,为研究本区东周—汉代时期人类活动的古地理环境提供了有利的资料。根据孢粉组合的变化 ,可把该区地层由上到下划为三个孢粉组合带 :带 1(生土层 )海金沙 (Lygodium)—卷柏— (Seleginella)—紫萁 (Osmunda)—松 (Pinus)孢粉带 ;带 2 (文化层 )菊科 (Compositae)—毛茛科的唐僧草(Thalictrum)孢粉带 ;带 3(文化层上部 )海金沙—紫萁—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榆 (Ulmus)—小芘 (Berberis)—栗 (Castanea)—慈菇 (Sagittaria)—泽泻 (Alisma) 孢粉带。这种孢粉组合的差异 ,反映各阶段人类活动古地理环境的变化。该区古人类活动初期处于暖湿的气候 ,东周—汉代时期转变为温凉略干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地景观 ,东周—汉代后气候逐渐由干变湿 ,植被由草原向森林转变 ,同时该区经历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洪水泛滥期。
- 张芸朱诚于世永
- 关键词:孢粉古环境
- 南京江北地区全新世沉积与古洪水研究被引量:61
- 1997年
- 根据区域调查和对南京江北剖面沉积物及埋藏古树和炭化木的年代测定,以及对孢粉、粒度、石英砂表面特征鉴定分析,发现本区存在晚北方期至亚北方气候期(8200±126aBP、7822±250aBP~7670±160aBP、7562±90aBP、4085±95aBP~4090±100aBP以及3730±90aBP)具有洪积特征的天然剖面地层,该剖面位于长江北岸二级阶地上,其洪积层系由古洪水期长江摆动时沉积所致。剖面上部厚0.53m的灰黄色土层系在亚北方期大约3000aBP~2850aBP的寒冷期中主要由风尘搬运堆积所致。
- 朱诚于世永史威戴东升赵宁曦
- 关键词:全新世古洪水
- 长江三峡大宁河流域3000年来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被引量:24
- 2001年
- 长江三峡大宁河流域张家湾东周—汉代古遗址的孢粉学和沉积学等分析结果表明 3 0 0 0年来该区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影响。连续的孢粉和粒度记录证实 ,该区古人类活动初期处于暖湿的气候 ,东周—汉代时期转变为温凉略干的温带气候。东周—汉代后 ,该区经历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大宁河洪水泛滥期 ,导致汉代文化层中断。此后不久 ,由于人类活动剧烈 ,自然植被严重破坏 ,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山洪灾害频繁 ,导致汉代之后该区没有连续的文化层堆积 ,而由于短暂洪水暴发引起大面积坡面片流 ,导致坡积物的大量堆积。
- 张芸朱诚于世永
- 关键词:大宁河流域环境演变孢粉学沉积学粒度
- 末次盛冰期以来西藏东南部的气候变化——西藏东南部的花粉记录被引量:50
- 2004年
- 从西藏东南部的海登湖和仁错两个封闭湖泊的钻孔岩心中得到良好的AMSHc测年及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和邻近区域的资料对比揭示了研究区末次冰盛期晚期以来的气候记录:大约20000~14000cal.aBP期间,气候寒冷干燥,植被以耐旱植物为主,1和7月的气温均低于现在,年降水量只有现在的40%,湖面较低;14000~12500cal.aBP期间,气候仍较寒冷干燥,为草原植被,季风萎缩,低湖面;12500~9400cal.aBP期间,气温和降水量都逐步上升,开始出现木本植物,如桦木和松树;9400~2400cal.a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季风的增强导致湖面的上升,植被以针阔混交林为主,有桦、栎、松、云杉和冷杉等.2400cal.aBP之后,气候变冷变干,孢粉谱中落叶树的比例下降,草本植物花粉上升.
- 唐领余沈才明廖淦标于世永李春海
-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西藏东南部气候变化花粉记录印度季风碳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