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晓琳

作品数:18 被引量:91H指数:5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单胞菌
  • 4篇血清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乙型肝炎病毒
  • 4篇铜绿
  • 4篇铜绿假单胞
  • 4篇铜绿假单胞菌
  • 4篇耐药
  • 4篇基因
  • 4篇假单胞菌
  • 4篇肝炎
  • 4篇肝炎病毒
  • 4篇病毒
  • 3篇耐药性
  • 2篇亚胺培南
  • 2篇实验课
  • 2篇内酰胺酶
  • 2篇耐亚胺培南
  • 2篇耐亚胺培南铜...

机构

  • 15篇蚌埠医学院第...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5篇丁晓琳
  • 14篇张伦军
  • 6篇钟政荣
  • 3篇沈继龙
  • 3篇朱安友
  • 3篇郭普
  • 3篇张强
  • 2篇丁淑琴
  • 2篇陈庆书
  • 2篇张凡
  • 2篇高洁
  • 1篇汪蔷华
  • 1篇徐云侠
  • 1篇程佩萍
  • 1篇孙红
  • 1篇胡建国
  • 1篇刘蕴霞
  • 1篇陈建文
  • 1篇张军

传媒

  • 5篇蚌埠医学院学...
  • 3篇中国卫生检验...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淮海医药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检测与耐药性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调查本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中整合子的分布情况,分析整合子携带与菌株耐药的关系。方法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采用PCR方法检测PA中I、Ⅱ、Ⅲ类整合子基因携带情况。结果 249株PA中,检测出I类整合子阳性94株,占37.7%,未检测出Ⅱ类、Ⅲ类整合子。药敏试验结果显示,PA对氨苄西林(98.8%)、头孢唑啉(98.8%)、头孢曲松(98.8%)和复方新诺明(88.4%)耐药现象比较严重;头孢吡肟、头孢他啶、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I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除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外的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I类整合子阴性菌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本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在耐药基因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院内感染和临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张伦军丁晓琳张强万诚诚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耐药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在梅毒血清学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在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临床标本作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筛查,对筛选出的86例阳性标本进一步采用CMIA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分析比较检测结果,并将CMIA测定值与甲苯胺红不加血清热试验(TRUST)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86例ELISA试验阳性标本中,经TPPA确证试验,阳性84例,阴性2例,ELISA试验符合率为97.67%;而CMIA和TPPA检测符合率为100%。TRUST假阴性率较高,且随着CMIA的检测值增高,TRUST阳性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ELISA法筛查梅毒存在一定的假阳性,CMIA可以作为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筛查阳性标本的确证试验,TRUST可用于疗效观察。
张伦军丁晓琳朱安友
关键词:梅毒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综合实验课在检验医学教学中的研究探索
2023年
探讨综合实验课在培养检验医学生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通过对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学生进行综合实验课教学,采用问卷调查和成绩考核的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建议。结果:综合实验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教学满意度达到93.33%,非常感兴趣占到88.33%,要求用临床案例分析来讲解理论知识占90.00%。结论:综合实验课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为今后的实验教学和培养全面型检验工作者提供很好的参考。
张伦军丁晓琳李江艳
关键词:综合实验课教学效果
不同肝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BCP/PC区变异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肝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BCP/PC区突变情况。方法选择乙型肝炎患者245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98例、慢性重症肝炎(CSHB)68例、肝硬化(LC)34例及肝癌(HCC)45例,荧光定量PCR测定其基因型,巢氏PCR扩增BCP/PC区基因,分析其在各个肝病组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基因型和HBeAg的关系。结果在所检测的245例患者血清中,检测出变异株134例,占54.7%;CSHB组、HCC组和LC组在A1762T/G1764A、G1896A以及联合变异中,其变异频率明显高于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SHB组和L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基因型明显高于B型和B+C型的HBV BCP区变异频率,三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组变异率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 BCP/PC变异中,CSHB组、HCC组和LC组变异频率明显高于CHB组,HBV BCP/PC变异是导致HBeAg阴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丁晓琳张伦军朱安友钟政荣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基因变异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与常用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评估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DNA(HBV-DNA)载量与血清免疫和生化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14例乙肝患者血清,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法、化学发光法和速率法检测血清中的HBV-DNA、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乙肝病毒e抗原(HBe 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分析各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结果:214例中,HBV-DNA阳性率为57.48%;HBe Ag阳性率为28.04%。HBV-DNA载量与HBs Ag和ALT水平均无相关关系(P>0.05),但与HBe Ag水平密切相关(P<0.01),HBV-DNA阳性组的HBe Ag和ALT水平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P<0.01)。结论:HBV-DNA载量与HBe Ag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HBs Ag和ALT水平无相关性,HBs Ag水平作为HBV-DNA的替代方法仍需进一步验证。
钟政荣徐云侠丁淑琴张伦军丁晓琳胡建国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荧光定量PCR
蚌埠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HBV)基因型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患者268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乙肝患者的病毒载量并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分析基因型与患者年龄及HBeAg的关系。结果 268份血清标本中有202株为C基因型,占75.37%(202/268),46株为B基因型,20株为B+C型;C基因型的病毒载量和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B基因型感染者的年龄相对较轻。结论蚌埠地区的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以C型为主,B基因型次之,基因型与乙肝患者HBeAg阳性率、年龄等临床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丁晓琳张伦军丁淑琴朱安友钟政荣沈继龙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乙型肝炎
分娩前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分娩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360例临产妇(分娩组)与8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TT、Fbg及D-D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分娩组PT、APTT、TT、Fbg、D-D分别为(9.44±0.90)s、(29.86±6.20)s、(13.41±1.86)s、(3.28±0.87)g/L、(1.08±2.23)mg/L,对照组PT、APTT、TT、Fbg、D-D分别为(12.24±1.08)s、(30.18±3.19)s、(16.31±1.03)s、(2.55±0.53)g/L、(0.27±0.08)mg/L。与对照组比较分娩组PT和TT均明显缩短(P<0.01),D-D和Fbg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应建立孕妇分娩前凝血各项指标和D-D的正常值参考区间,并常规检测分娩前的凝血功能和D-D,对防止异常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张伦军丁晓琳钟政荣
关键词:分娩D-二聚体凝血功能
新冠疫情下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索疫情期间,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网上教学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情况。方法:选择2018级检验本科4个班级的168名学生试行居家免疫实验课教学,开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胶乳凝集法测类风湿因子实验”线上教学和学生居家自主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后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考核和教学满意度评价。结果:“ELISA法测表面抗原”实验中,166人检测结果与预估一致,符合率占98.81%;在“胶乳凝集法测类风湿因子”实验中,162人检测结果与预估一致,符合率占96.43%;教学方法的满意度问卷调查,160人认为在疫情期间能够居家实验,总体安排和设计比较满意,占95.24%。结论: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即保障了实验教学任务,又完善了在线实验教学模式,可为今后的实验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张伦军丁晓琳高洁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教学模式网上教学
血清脂肪酶、淀粉酶及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意义被引量:18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脂肪酶(LPS)、淀粉酶(AMS)及C反应蛋白(CRP)对急性胰腺炎(AP)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强生干化学分析仪(VITROS 5600)检测70例AP和30例非AP病人的血清LPS、AMS及CRP水平,对2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P组血清LPS、AMS及CRP水平均高于非AP组(P<0.01),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单项检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当AMS、LPS、CRP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时,其诊断的灵敏度达到95.7%,特异度为98.0%,ROC曲线中血清LPS、AMS曲线下面积较高。结论:血清LPS、AMS及CRP三项联合检测可以有效提高AP的诊断效果,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丁晓琳张伦军高洁张强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谱及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基因分布和流行特性。方法:分析20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生素的药敏谱,筛选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采用PCR检测ESBLs基因(TEM、SHV、OXA-10、OXA-2、PER、VEB)。结果:53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耐药率为25.48%(53/208),且对头孢替坦(CTE)、头孢唑林(CZ)、氨苄西林/舒巴坦(AMS)、呋喃妥因(FTN)等耐药率较高;53株亚胺培南耐药菌经PCR检测,产ESBLs菌株23株,其中TEM型16株,OXA-10型4株,PER型3株,未检测出OXA-2和SHV型。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产ESBLs菌株的基因型主要为TEM型,且为多重耐药,临床应结合药敏谱,合理使用抗生素。
张伦军丁晓琳郭普钟政荣沈继龙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耐药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