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铎
- 作品数:54 被引量:219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音乐修辞的概念及现象辨析被引量:19
- 2012年
- 本文依据相关音乐与文学文献中关于音乐与修辞方面的论述为基础,根据自己的思考,就音乐修辞的概念及其在音乐作品中(主要是纯器乐作品中)的表现方式进行阐述。其观点为,音乐修辞法不应等同于作曲法,而是对通用作曲法则的一种偏离。或者说,只有当作曲法中的某种原则被赋予了个人化、时代化和地域化的特征,以及被挪用到不同的时空语境中后,才可能转化为一种音乐修辞手段。文中由此提出了一些作品作为例证,对此观点加以论证。
- 陈鸿铎
- 关键词:文学修辞
- 第二版MGG“音乐分析”词条中文翻译被引量:1
- 2012年
- 本刊2012年第1期刊载了作者翻译的第一版MGG"音乐分析"词条,本期连载第二版MGG该词条的中文翻译,内容包括:一、关于音乐分析的概念;二、音乐分析(行为)的原则;三、音乐分析的历史与方法。
- 格罗尔德·w.格鲁伯陈鸿铎
- 关键词:音乐分析
- 试论瓦格纳的“无终旋律”被引量:17
- 2013年
- "无终旋律"([德]unendliche Melodie,[英]endless melody)是瓦格纳乐剧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如何认识它对于深入理解瓦格纳的乐剧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终旋律"看起来与旋律相关,因此,一般会很自然地把它当作一种旋律形态,或仅作为一种旋律写法来看待,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非常狭隘的。文章依据瓦格纳在其《未来的音乐》一文中的阐述,并结合对一些实际作品的分析,试图就"无终旋律"以旋律之名行和声之实从而达到音乐结构延绵发展之目的进行一个厘清,以达到认清"无终旋律"对于瓦格纳乐剧音乐创作所具有的本质意义。
- 陈鸿铎
- 关键词:乐剧
- 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室内乐创作之演变被引量:8
- 2021年
- 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室内乐创作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所取得的成绩尤其令人瞩目。文章将对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近40年中国的室内乐创作展开论述,内容聚焦于室内乐创作的形式路径和写作策略的演变,及背后观念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再思室内乐创作的未来发展。
- 陈鸿铎
- 关键词:写作策略中西融合
- 略论跨学科研究方法在音乐分析中的运用被引量:4
- 2011年
- 音乐分析与跨学科研究方法是两个不同的话题,文章要探讨的问题是,在音乐分析这一研究音乐的学术行为中,有没有涉及到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果涉及到,它是如何涉及的,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在音乐分析中是如何被运用的。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文章试图说明正确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可以在音乐分析中达到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知识互补的效果,并通过综合释义最终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和提升音乐分析的音乐学研究价值。
- 陈鸿铎
- 关键词:跨学科音乐分析知识互补
- 西方音乐分析学科的历史发展与当代走向(上)——兼及对中国音乐分析发展的反思被引量:6
- 2016年
- 音乐分析是音乐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在西方艺术音乐发展的近几百年间(指文艺复兴时期以来),音乐分析一方面伴随着音乐创作和表演逐步成长,另一方面也对推进音乐研究的系统化、理论化、逻辑化发展发挥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将通过梳理目前所掌握的西文文献,对音乐分析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当代学术发展的走向,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重点概括,同时对中国音乐分析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做出反思。文章在结构上除引言与结语外,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980年代之前的主要发展回顾;第二部分:1980年代至今音乐分析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梳理和论析。对于副标题中所涉及的中国音乐分析发展的反思,文中仅在结语中做了概要的论述。
- 陈鸿铎
- 关键词:历史发展
- 论音乐分析中的音乐修辞分析被引量:12
- 2018年
- 文章就音乐分析中的音乐修辞分析进行讨论。通过对修辞的概念及研究对象、音乐修辞的产生及表现特征、如何分析音乐作品中的修辞、音乐修辞对文学创作的反影响等几个问题的讨论,意图说明音乐修辞的基本概念、表现特征、类型划分及分析原理,希望使其能够成为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从而拓宽音乐分析的路径,丰富解读音乐的视角。
- 陈鸿铎
- 关键词:作曲法文学修辞音乐分析
- 从“音乐分析”与“音乐学分析”到“音乐分析学”——“音乐分析学”学科建设刍议被引量:31
- 2007年
- "音乐分析"与"音乐学分析"是当前音乐学界在解读音乐作品时最常用的两个词汇。现在是到了把"音乐分析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提出来的时候,即"一门通过建立系统的音乐分析理论、内容和方法,并在分析实践中把厘清音乐作品的结构脉络、确定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并揭示音乐作品的创造性价值和文化意义作为己任的学科"。
- 陈鸿铎
-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分析音乐学分析音乐分析学学科建设
- 建立“三位一体”的音乐分析课程体系被引量:1
- 2015年
- 文章提出了建设"三位一体"音乐分析教学课程体系的构想,并从目前课程体系建设的紧迫性、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以及教材的构成三方面,对为何要建立这一课程体系进行了论述。
- 陈鸿铎
- 关键词:音乐分析学学科建设课程体系
-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结构问题辨析
- 2024年
- 关于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结构划分,学术界常有分歧。这些分歧既涉及“对赋格段功能的认定”,又涉及“结束部的起点”的位置定位。其实,从整体上看,该曲是一部通过“单章套曲化”而构成的“单章-套曲”,可分为呈现部、展开部、再现部。其中的行板部分具有插部功能,赋格段作为展开部的一部分,类似于谐谑曲乐章,尾声以引子材料作为开头和结尾。就局部而言,其副部以浮士德主题为界分为两部分,插部形成以副题为中心的“三部性”结构,爱情主题标志着结束部的开始。李斯特积极探索“单章套曲化”及其“单章-套曲”结构,引得后世作曲家仿效,对西方音乐结构的创新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黄玥陈鸿铎
- 关键词:《B小调钢琴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