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瑛

作品数:22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病理
  • 7篇临床病理
  • 6篇免疫
  • 5篇肿瘤
  • 5篇组织化学
  • 5篇细胞
  • 5篇免疫组织
  • 5篇免疫组织化学
  • 4篇蛋白
  • 4篇血管
  • 4篇淋巴
  • 3篇蛋白酶
  • 3篇胃癌
  • 3篇临床病理分析
  • 3篇MMP-9
  • 3篇病理分析
  • 2篇血管瘤
  • 2篇诊断和鉴别诊...
  • 2篇肾肿瘤
  • 2篇脾肿瘤

机构

  • 13篇南京医科大学...
  • 7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20篇陈瑛
  • 19篇张丽华
  • 18篇孙荣超
  • 8篇杨树东
  • 6篇吴光斌
  • 3篇梁加贝
  • 2篇范钦和
  • 2篇徐卓群
  • 1篇穆会君
  • 1篇胡强
  • 1篇芮俊

传媒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实用肿瘤学杂...
  • 2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肛肠病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病...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504S、CK34βE12、p63、PSA在前列腺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探讨P504S(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高分子细胞角蛋白(CK34βE12)、p6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前列腺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前列腺腺癌、8例前列腺高级别上皮内瘤(HGPIN)和3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标本进行P504S、CK34βE12、PSA、p63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46例前列腺腺癌标本中,P504S阳性表达42例(91.3%),其中弥漫性胞质阳性(+++)25例(54.3%),HGPIN标本阳性7例(87.5%),1例(2.9%)BPH标本有少量腺体微弱表达;HGPIN标本中CK34βE12及p63连续或断续表达8例(100.0%),BPH标本阳性表达33例(94.3%),46例前列腺腺癌标本均未见表达;前列腺腺癌标本中PSA阳性表达44例(95.7%)。结论P504S诊断前列腺腺癌敏感性高,特异性较好,结合HE切片、CK34βE12、p63和PSA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可提高前列腺腺癌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孙荣超张丽华杨树东陈瑛吴光斌梁加贝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LCA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及免疫组化标记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LCA组织学上由相互吻合的窦样腔隙构成,腔壁见乳头状结构,内衬单层内皮样细胞,高柱状或立方形,无异型,内皮细胞及组织细胞标记均呈阳性表达。结论 LCA是一种罕见的脾血管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LCA与恶性肿瘤相关,应密切随访和严密观察有无继发内脏肿瘤。
张丽华陈瑛
关键词:脾肿瘤血管瘤免疫组织化学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附6例报告)
2009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L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6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点,按WHO(2001)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进行组织学分类。结果:PLT多发于妇女,多为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肿块。最常见为B细胞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LCA、CD20和CD79α阳性,TG及AE1/3阴性。结论:PLT极少见,确诊依赖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该病需要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及小细胞未分化癌等肿瘤鉴别。
张丽华孙荣超陈瑛
关键词:甲状腺淋巴瘤免疫组化
Bartholin腺腺样囊性癌1例被引量:1
2005年
张丽华孙荣超陈瑛
关键词:外阴肿瘤病例报道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内镜和病理诊断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内镜和病理特征,以减少误诊、漏诊,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对1986~2003年该院经病理证实的32例胃MALT淋巴瘤的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平均57.1岁,男女比例1:3,临床症状无特殊性.肿瘤多位于胃体下部和/或胃窦部,占90.6%;侵犯全层者,占44.0%;区域淋巴结转移,占32.0%.病理形态学改变肿瘤组织由中心细胞样细胞组成、淋巴上皮病变及反应性淋巴滤泡.该组病例内镜活检确诊率达15.6%,内镜病理诊断正确率达40.6%,术后病理确诊率达100%.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B细胞淋巴瘤.结论内镜下多块取检、深取检,结合以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胃MALT淋巴瘤.
杨树东孙荣超张丽华陈瑛吴光斌
关键词: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肾透明细胞癌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2,MMP2)在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RC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80例RCCC及30例癌周组织中TGF-β1与MMP2的表达,同时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测定43例RCCC及43例癌周组织中TGF-β1与MMP2基因的表达。结果:RCCC中TGF-β1、MMP2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癌周组织,TGF-β1、MMP2表达与RCC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相关;RCCC中TGF-β1与MMP2表达强度具有相关性;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TGF-β1、MMP2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P均<0.05)。结论:TGF-β1、MMP2基因的表达参与了RCCC的发展,并且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可以作为判断RCCC预后的二个有效的联合分子指标。
杨树东孙荣超穆会君徐卓群范钦和张丽华吴光斌梁加贝陈瑛芮俊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转化生长因子-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
会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例被引量:6
2005年
张丽华孙荣超陈瑛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会厌舌面电子喉镜异物感新生物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55例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提高对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漏诊。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55例HNL的临床资料,应用光镜观察其病理形态改变。结果55例中女性35例,平均27.5岁。47例头颈部淋巴结肿大。形态特征为在活跃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病变的背景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淋巴细胞凋亡及核碎片几乎见于所有病例,伴有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增生,吞噬现象明显,无中性粒白细胞浸润,组织学上可分为3型:增生型,坏死型及黄色瘤样型。结论HNL的临床病理特征复杂,确诊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此病是自限性疾病,预后多良好,但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应注意随访。
孙荣超杨树东张丽华陈瑛吴光斌
关键词: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病理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及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结果2例乳腺IMC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征。光镜下组织学特征为: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微乳头或管泡状细胞簇在纤细的网状或胶原纤维性间质分隔形成的透明间隙中浸润,不伴有促纤维增生。免疫组化示癌细胞簇外周细胞膜和中间腔缘呈特征性线样EMA(+),雌激素受体及CK7(+)。结论IMC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乳腺癌类型,具有高度的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相结合可以正确诊断该病。
张丽华孙荣超陈瑛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胃癌组织中CD44v6和VEGF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CD44v6和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105例胃癌组织中CD44v6及VEGF的表达,分析了CD44v6、VEGF与胃癌组织学分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05例胃癌组织中CD44v6阳性率为71.43%(75/105),VEGF阳性表达率为58.10%(61/105),两者表达情况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的分化等级、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同时进行CD44v6和VEG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于评估胃癌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张丽华孙荣超陈瑛
关键词:胃癌CD44V6VEGF免疫组织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