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实

作品数:48 被引量:245H指数:10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领域

  • 25篇理学
  • 12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4篇化学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9篇配合物
  • 6篇铜配合物
  • 6篇化感
  • 6篇活性
  • 6篇教学
  • 5篇壳聚糖
  • 5篇混配配合物
  • 5篇氨基
  • 4篇仪器分析
  • 4篇色谱
  • 4篇气相色谱
  • 4篇相色谱
  • 4篇课程
  • 4篇化感作用
  • 3篇仪器分析课
  • 3篇仪器分析课程
  • 3篇幼苗
  • 3篇玉米
  • 3篇入侵
  • 3篇三元混配

机构

  • 45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湖南大学
  • 2篇揭阳职业技术...
  • 1篇广东省林业科...
  • 1篇福州大学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中山市农产品...

作者

  • 46篇陈实
  • 20篇乐学义
  • 10篇周晓华
  • 6篇刘迎湖
  • 5篇刘英菊
  • 5篇曾任森
  • 5篇付银莲
  • 5篇熊亚红
  • 3篇李春远
  • 3篇骆世明
  • 3篇乐美旺
  • 3篇朱丽
  • 3篇谢利
  • 3篇黄鹤
  • 2篇刘应亮
  • 2篇宋智君
  • 2篇江贵波
  • 2篇董汉武
  • 2篇张浩然
  • 2篇陈佳阳

传媒

  • 5篇合成化学
  • 4篇广东化工
  • 3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无机化学学报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化学研究与应...
  • 2篇生态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应用化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化学通报(中...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食品科技
  • 1篇化学世界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高等农业教育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荧光碳量子点复合发光材料及其制备与在LED上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复合功能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荧光碳量子点复合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在LED上的应用。本发明的荧光碳量子点复合发光材料主要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1)将有机硅烷化合物预热搅拌,再加入有机酸,反应,冷却,得硅烷功能化...
雷炳富陈实李唯张浩然庄健乐刘应亮董汉武
文献传递
农科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被引量:3
2002年
以绿色化学理论为指导 ,结合农科有机化学教学的特点 ,探讨了实现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农科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方法 。
张淑婷陈实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绿色化学教育素质教育教学内容教材建设
新型2,4-二氨基-6-(2'-吡嗪)-均三嗪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热稳定性
2014年
以2,4-二氨基-6-(2'-吡嗪)-均三嗪(PZTA)为配体,与CuCl2[n(PZTA)∶n(CuCl2)=1∶1]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铜配合物{[Cu(PZTA)2Cl]Cl(1)},其结构经IR,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11.600(2),b=12.700(3),c=14.600(3),β=102.80(3)°,V=2 097.423,Z=4,Dc=1.624 g·cm-3,μ=1.331 mm-1,F(000)=1 036.0,S=1.106,Rint=0.036,R1=0.034 2,wR2=0.088 6。1由一个Cu(Ⅱ),两个PZTA,一个配位Cl和一个游离Cl-构成。1通过弱相互作用和氢键作用堆积成二维层状结构和三维堆积结构。1的初始分解温度为300℃。
缪润莉骆行岚乐学义周晓华陈实
关键词:铜配合物晶体结构热稳定性
水稻和稻瘟病菌互作中的信号传导及防御反应基因诱导表达的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水稻和稻瘟病菌互作是研究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模式体系。本文利用3个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品系(CO39、C101LAC和C101A51)和2个特异性菌株(M209和M210)构成不同亲和程度的互作关系,研究了稻瘟病菌对3个水稻信号传导途径关键酶合成基因、5个防御反应病程相关蛋白基因和1个防御反应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诱导表达的作用。结果表明:稻瘟病菌诱导了各种互作关系中水稻OsLOX、OsAOS和OsPAL酶合成基因的表达,水稻启动了茉莉酸和水杨酸防御反应信号传导途径。在不亲和的互作反应中,稻瘟病菌能不同程度地诱导水稻OsPR1a、OsPR2、OsPR3-1、OsPR3-2和OsPR4基因的表达,从而有效激活了防御反应系统,使水稻植株表现为抗病;而在亲和的互作反应中,多数OsPR基因的表达水平低、时间短或没有表达,水稻植株表现为感病。OsMyb基因在各种互作关系中有不同的诱导表达。说明这些防御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可能与水稻抗稻瘟病性相关。
乐美旺陈实潘庆华曾任森刘迎湖骆世明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菌信号途径
从松节油中高效分离α-蒎烯被引量:9
2003年
设计出一种从松节油中高效分离α-蒎烯的蒸馏-分馏工艺,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产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红外光谱结构表征,确证为α-蒎烯,纯度为98.76%,收率达到72.92%。
罗志刚余林梁周强陈敏陈实陈玉芬王平
关键词:松节油Α-蒎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青蒿化感物质的分离与结构鉴定被引量:13
2008年
对青蒿Artemisia annua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系统分离和活性测定.按照溶剂极性不同,将乙醇提取物分成3个部分,并分别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石油醚(A)、石油醚-乙酸乙酯混合液[V石油醚∶V乙酸乙酯=1∶1,(B)]和乙酸乙酯(C)提取部分对萝卜、菜心、白菜和水稻的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抑制活性顺序为C>B>A.在活性追踪下,从C部分分离出6个化合物,并确定了其中5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青蒿酸、青蒿素B、香豆素、棕榈酸、豆甾醇.
邓思娟李春远陈实何雪香谷文祥高志梅
关键词:青蒿化感作用化感物质
多吡啶-铜(Ⅱ)-L-苯丙氨酸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被引量:4
2001年
合成了 2个新的多吡啶 -铜 ( ) -L-苯丙氨酸配合物 :[Cu( L -Phe) ( TATP) ( H2 O) ]Cl O4· 0 .5 H2 O和 [Cu( L-Phe) ( Dppz) ( H2 O) ]Cl O4。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UV以及电子自旋共振光谱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推测
乐学义陈实
关键词:L-苯丙氨酸配合物酶模型
地奥司明-铜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公开了一种地奥司明‑铜(Ⅱ)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地奥司明‑铜(Ⅱ)配合物化学式为[Cu(DM)<Sub>2</Sub>(H<Sub>2</Sub>O)<Sub>2</Sub>]·1.5H<Su...
乐学义马玲龙朱丽付银莲熊亚红陈实
文献传递
入侵物种三裂叶蟛蜞菊挥发物质的鉴定及其抗菌活性被引量:22
2008年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入侵杂草三裂叶蟛蜞菊地上部的挥发油,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挥发油对水稻稻瘟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玉米纹枯病菌生长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挥发油的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三裂叶蟛蜞菊挥发油对3种植物病原菌有显著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分别为54.8%、32.9%和56.3%。从挥发油中检测出34种成分,用质谱图检索鉴定出其中29个化合物。已鉴定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90.88%,主要化合物为2,6,6-三甲基-二环[3.1.1]-2-庚烯(25.16%)、2,7,7-三甲基-二环[2.2.1]-2-庚烯(22.90%)和γ-松油烯(8.98%)。本研究表明: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挥发物具有较强抑菌作用,可防止本地病菌入侵,这可能是该外来入侵植物大面积扩散的一个重要原因。
江贵波陈实曾任森
关键词:三裂叶蟛蜞菊气相色谱-质谱法抗菌作用外来入侵植物入侵机制
溶剂极性对配合物Cu(L-trp)(Aa)稳定性的影响
2004年
应用pH电位滴定法研究了三元配合物Cu(L-trp)(Aa)[L-trp(色氨酸根),Aa-=L-leu(亮氨酸根),L-phe(苯丙氨 酸根),L-tyr(酪氨酸根)]在水和i=0.20、0.40及0.60二氧六环-水 混合溶剂中的稳定性[t=25℃,I=0.1mol/L NaClO4]。三元配 合物相对稳定性用 表示。结果表明:与L-丙氨酸(L-ala)配合物Cu(L-trp)(L-ala)相比,所有这些配合物均具有相对较高的δK值,表明配合物分子内 存在着额外的稳定化作用。这种稳定性化作用可能主要归因于三元配合物分子内氨基酸侧链之间的疏水作用,并且随着氨基 酸侧链结构及溶剂极性变化而变化。
乐学义林庆斌陈实宋智君古琴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