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柑桔
  • 2篇泡桐
  • 2篇泡桐丛枝病
  • 2篇桔树
  • 2篇类菌原体
  • 2篇黄龙病
  • 2篇柑桔黄龙病
  • 2篇柑桔树
  • 2篇病原
  • 2篇丛枝病
  • 1篇电子显微镜
  • 1篇电子显微镜技...
  • 1篇悬浮细胞
  • 1篇纱布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培养
  • 1篇细胞
  • 1篇显微镜
  • 1篇小分子
  • 1篇小分子RNA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赵鸿燕
  • 6篇丁达明
  • 1篇刘瑜
  • 1篇刘瑜
  • 1篇陈雅丽
  • 1篇胡勤学

传媒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病毒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浙江柑橘
  • 1篇病毒学杂志

年份

  • 2篇1990
  • 4篇198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柑桔黄龙病病原类细菌的分离培养被引量:6
1989年
柑桔黄龙病遍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南非等地,在我国更是柑桔的首要病害。1978年我国科研工作者首先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证实柑桔黄龙病的病原是类细菌(Bacterium—like Organism,BLO)。类细菌属难培养菌类,而柑桔黄龙病BLO不仅培养难,而且常规提纯获得完整菌体也难,以致有些研究者不得不从病株筛管里直接抽提,提纯BLO。本文报道柑桔黄龙病病源BLO的分离提纯,以及在培养基上体外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结果。
赵鸿燕周咏芝梁培华丁达明
关键词:柑桔黄龙病体外培养柑桔树电子显微镜技术病树
感染柑桔裂皮病类病毒的悬浮细胞的一些特性
1989年
爪哇三七(Gynura aurantiaca D.C.)是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roid,简称CEV)敏感的指示植物。我们建立了健康和CEV感染的爪哇三七悬浮细胞培养的体外系统。绘制了悬浮细胞培养的生长曲线、pH曲线和温度曲线。CEV可以在悬浮细胞中复制。对继代培养中CEV和寄主核酸的连续测定表明CEV的扩增阻遏了寄主核酸的复制。
刘瑜赵鸿燕周咏芝陈雅丽丁达明
关键词:柑桔悬浮细胞
柑桔黄龙病病原——类细菌(Bacterium—like organism,BLO)的培养与性质被引量:10
1990年
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首次从患柑桔黄龙病的柑桔树叶中分离并培养出柑桔黄龙病的病原——类细菌(BLO),测定了BLO最适培养条件及形状、大小和壁膜厚度.将培养出的BLO回接到指示植物长春花,2个月后长春花表现症状,且能重新培养出该BLO。健康柑桔树叶片及长春花均未培养出BLO。
赵鸿燕周咏芝葛宗民刘瑜丁达明
关键词:柑桔黄龙病病原BLO
柑桔树中的一种小分子RNA
1989年
从柑桔裂皮病疫区采集的柑桔植株叶片中提取核酸,经双方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发现两种小分子环状RNA,采用分子杂交鉴定,此两种小分子RNA均与大多数类病毒中心保守区段有明显的序列同源性,其中一种分子量较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EV)小,与马铃薯纺锤体块茎类病毒(PSTV)大小相近。将含CEV和小分子RNA的柑桔叶汁接种于爪哇三七,经一定时间后,从爪哇三七中提取核酸,通过电泳和分子杂交方法分析,获得与柑桔植株相同的结果。对此种小分子RNA的性质本文进行了初步分析。
马修理赵鸿燕周咏芝熊学德谭惠青丁达明
关键词:柑桔树小分子RNA
泡桐丛枝病病原及其核酸的分离与性质研究
1990年
用0.3M的甘氨酸缓冲液(含0.1M的MgCl2,pH7.4)对泡桐丛枝病病树的新鲜或冰冻组织进行抽提,用蜗牛酶处理,并差速离心,获得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然后用蛋白酶E处理,苯酚和氯仿抽提,酒精沉淀,可有效地制备得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总核酸。所得总核酸在0.6%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呈现出大分子和小分子两种电泳带。DNase I RNase A及专一性降解单链核酸的S.酶等分析结果表明,大分子带为DNA,小分子带为RNA,且DNA具有双链性质,RNA具有单链性质。将上述总核酸用RNase A消化,苯酚和氯仿抽提,乙醇沉淀,可获得单一的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DNA。电泳测得其DNA分子量约为1.5×107道尔顿。目前国内外均未见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核酸报导。
马修理周咏芝赵鸿燕丁达明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核酸
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快速培养技术被引量:2
1989年
泡桐是我国的速生优良用材树种之一,也是净化空气的绿化树种。随着泡桐种植业的迅速发展,泡桐丛枝病也随之扩散蔓延,严重威胁泡桐的正常生长。1967年日本人土居养二等研究表明,泡桐丛枝病病原系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新病原——类菌原体(Mycoplasma like organism,简称MLO)。1985年洪瑞芬等人用合成培养基进行泡桐丛枝病MLO的分离培养,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培养的MLO的存在。
赵鸿燕周咏芝马修理胡勤学丁达明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