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0.3M的甘氨酸缓冲液(含0.1M的MgCl2,pH7.4)对泡桐丛枝病病树的新鲜或冰冻组织进行抽提,用蜗牛酶处理,并差速离心,获得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然后用蛋白酶E处理,苯酚和氯仿抽提,酒精沉淀,可有效地制备得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总核酸。所得总核酸在0.6%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呈现出大分子和小分子两种电泳带。DNase I RNase A及专一性降解单链核酸的S.酶等分析结果表明,大分子带为DNA,小分子带为RNA,且DNA具有双链性质,RNA具有单链性质。将上述总核酸用RNase A消化,苯酚和氯仿抽提,乙醇沉淀,可获得单一的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DNA。电泳测得其DNA分子量约为1.5×107道尔顿。目前国内外均未见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核酸报导。
泡桐是我国的速生优良用材树种之一,也是净化空气的绿化树种。随着泡桐种植业的迅速发展,泡桐丛枝病也随之扩散蔓延,严重威胁泡桐的正常生长。1967年日本人土居养二等研究表明,泡桐丛枝病病原系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新病原——类菌原体(Mycoplasma like organism,简称MLO)。1985年洪瑞芬等人用合成培养基进行泡桐丛枝病MLO的分离培养,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培养的MLO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