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天保

作品数:35 被引量:724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2篇气候
  • 9篇气候变化
  • 9篇干旱
  • 7篇干旱半干旱
  • 7篇半干旱
  • 6篇多模式
  • 6篇降水
  • 6篇干旱半干旱区
  • 6篇干旱区
  • 6篇半干旱区
  • 4篇再分析资料
  • 4篇植被
  • 3篇植被覆盖
  • 3篇植被覆盖变化
  • 3篇水汽
  • 3篇水汽变化
  • 3篇气温
  • 2篇地表
  • 2篇遥感
  • 2篇归因

机构

  • 29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兰州大学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天津市气象台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聊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30篇赵天保
  • 5篇马柱国
  • 3篇冯锦明
  • 2篇徐忠峰
  • 2篇符淙斌
  • 2篇马玉霞
  • 2篇王中良
  • 2篇严中伟
  • 2篇李春香
  • 2篇陈亮
  • 2篇刘斌
  • 1篇姚利
  • 1篇左志燕
  • 1篇延晓冬
  • 1篇赵廷宁
  • 1篇柯宗建
  • 1篇李建华
  • 1篇涂锴
  • 1篇夏江江
  • 1篇陶丽

传媒

  • 7篇气候与环境研...
  • 4篇大气科学
  • 2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科技纵览
  • 1篇第29届中国...
  • 1篇第35届中国...
  • 1篇第34届中国...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4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被引量:128
2010年
在过去十多年,利用资料同化技术再分析过去的气象观测资料,重建高时空分辨率的格点历史气候数据集取得了长足发展。再分析资料的问世为人们深入了解大气运动的方式、认识不同时空尺度内气候变化和变率提供了强有力的、甚至不可替代的研究工具。就当前国际上一些主要的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计划及其产品的概况、再分析资料在大气科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再分析资料的评估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质量问题做了回顾与介绍,并就未来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计划的一些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赵天保符淙斌柯宗建郭维栋
关键词:再分析资料气候变化
21世纪初中国北方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利用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作为植被活动的指标,用MODIS-EVI时间序列数据定量分析了2000~2009年间中国北方地区EVI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1世纪初中国北方地区植被覆盖总体改善,局部退化,10年来区域年平均EVI增加5.97%;2)逐季节平均EVI均呈现上升趋势,春季、秋季上升幅度小,夏季、冬季上升幅度大;3)中国北方地区植被稀少的区域呈减少趋势,同时单位面积EVI增加,植被生长更加茂盛;4)中国北方地区EVI变化空间异质性大。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新疆农业区显著增加,东北和西部部分地区植被退化。
王筝赵天保侯美亭延晓冬
关键词:植被覆盖变化遥感数据
我国西北地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其未来预估被引量:3
2024年
基于降水量、土壤湿度、径流量和干旱指数等多种气象要素,系统分析研究了近60年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湿特征演变规律,并利用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模式模拟结果对该区域未来干湿变化特征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近60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的降水量、土壤湿度和径流量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冷季的降水量和径流量明显低于暖季,但土壤湿度和干旱指数在冷暖季节差异不显著。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土壤湿度和干旱指数均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增幅分别为5.07 mm/10 a、3.89 mm/10 a和0.26/10 a,特别是2000年后增加的趋势更显著,且变湿幅度最大主要出现在西北西部;而径流量在2000年之前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而2000年后显著增加。在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21世纪中期(2031~2060年)和后期(2071~2100年)西北地区呈现出湿润化的趋势,并且21世纪后期的湿润化程度更显著,高等排放情景(SSP5-8.5)比中等排放情景(SSP2-4.5)下湿润化更明显。本研究可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李学武张京朋赵天保赵天保赵廷宁
人类活动对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年代尺度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项目拟运用数值模拟手段并结合对多源数据的诊断分析,研究在温室气体增暖效应影响下大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区年代尺度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机理,区分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海温变化)对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区年代尺...
赵天保徐忠峰韩瑛陈亮杨宗良
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半干旱区
文献传递
我国北方地区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被引量:18
2010年
本研究通过集成TerraMODIS卫星影像数据与地面通量台站的观测数据,改进了基于遥感的VPM光能利用率模型,模拟了我国北方地区2008年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研究表明:(1)我国北方地区植被GPP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特征,年均值为518.36g/m2(C重量,下同)。(2)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的GPP有较强的季节动态,大体上都表现出单峰变化趋势。GPP值按照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夏绿阔叶林(DBF)>针阔混交林(MF)>农田(Crop)>落叶针叶林(DNF)>常绿针叶林(ENF)>草地(Grass)>稀疏灌丛(Oshrub)>裸地或稀疏植被(BSV)。(3)整个区域的GPP季相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达到32.80g.m-2.(8d)-1,为全年最大值;春季GPP为5.67g.m-2.(8d)-1,与秋季的5.08g.m-2.(8d)-1较为接近,冬季GPP最弱,仅为0.07g.m-2.(8d)-1。与通量台站实测值及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所模拟的GPP与观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多小于15%,表明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这说明通过集成遥感观测数据与台站观测数据的方法来模拟GPP,可以较准确地模拟区域尺度的GPP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这为深入研究陆气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
王鹤松贾根锁冯锦明赵天保马柱国
关键词:遥感
应用探空观测资料评估几类再分析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被引量:58
2009年
通过与中国8个不同区域温度场和高度场的探空观测资料相比较发现,ERA-40、NCEP/NCAR和NCEP/DOE等再分析资料所描述的温度场和高度场产品的平均值以及年际变化特征等与观测结果的差异均在夏季比较明显,尤其1970年代以前在中国的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的差别较为显著。其中,温度场的差别主要存在于对流层上层;高度场的绝对偏差也主要出现在对流层上层,而它们在年际变化特征及其长期变化趋势上的差别则反映在对流层中、下层,特别是NCEP/NCAR对流层中、下层的夏季高度场在1970年代以前存在着过于明显的"低压"现象,从而夸大了很多地区的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就大多数地区而言,ERA-40在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相对较好的适用性,特别是在年代际气候变化研究中要明显好于NCEP/NCAR。研究还表明,NCEP/DOE与NCEP/NCAR在大多数地区除了在均值上有所不同外,它们的年际变化特征则并无显著差别。
赵天保符淙斌
关键词:再分析资料
基于CMIP5多模式评估人为和自然因素外强迫在中国区域气候变化中的相对贡献被引量:9
2016年
基于观测资料和CMIP5多模式的历史试验(考虑所有驱动因子)以及单因子强迫气候归因试验结果,估算了温室气体、气溶胶、土地利用及自然因素等外强迫在中国区域气候变化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人为和自然外强迫的共同作用可解释近30年观测气温变化的95%~99%,其中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度变化是观测增温的2~3倍,而气溶胶起到了显著的冷却降温作用;人为和自然因素外强迫对近几十年观测降水的变化的可能贡献约为65%~78%,其中,气溶胶和温室气体是中国区域降水的主要外强迫因子,尤其气溶胶主导着中国东部降水变化的分布型,而自然因素外强迫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干旱半干旱区.人类活动主导了近60年来中国区域气温的长期非线性趋势,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温室气体的影响强度逐渐增大,是中国区域气候变暖最主要的贡献者;不同外强迫因子对中国区域降水长期非线性趋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温室气体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逐渐增加的主要贡献者,而气溶胶的主要影响使湿润半湿润区降水有较为明显下降趋势,土地利用和自然因素外强迫也会造成降水呈减少的趋势.通过最优指纹法(Optimal Fingerprinting)的检测可知,人类活动能够很好地解释近60年来中国区域特别是湿润半湿润区观测气温的变化,其中温室气体的单独作用能够清晰地从观测结果中检测出来;由于多模式结果的不确定性,观测降水变化的归因目前还无法通过残余一致性检测.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本文的研究结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仍可为中国区域气候变化成因研究及其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赵天保李春香左志燕
关键词:自然变化外强迫
NCEP与ERA-40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分析与研究
在过去十多年,利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NWP)所广泛使用的资料同化系统来再分析过去的气象观测资料,重建长期而连续的格点再分析资料己成为大气科学各类研究的主要支柱。再分析资料的问世为我们认识大气运动的行为方式、理解全球和区域...
赵天保
CMIP6模式模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强迫对全球地表气温多尺度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量化人类活动在气候变化中的定量贡献是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也是提高气候变化预测和预估水平的重要科学基础.本文基于最新的第6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模式历史归因模拟试验(DAMIP),检测了人为因素(ANT)和自然因素(NAT)对近百年(1915—2014年)全球地表气温多尺度变化的影响,归因了温室气体(GHG)、气溶胶(AA)、土地利用(LU)等不同人为因素对全球地表气温长期变化的相对贡献及南北半球差异.结果显示,近百年来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陆地实际增温约为1.1℃(0.8℃~1.3℃),对南北半球的贡献则分别约为0.7℃和1.2℃;全球大多数区域人为排放GHG和AA的显著作用在1960—1980年期间就能够被检测到,其中北半球AA的冷却作用要超前于GHG的增温效应;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率是调制大多数区域气温年代际(10~30年)及多年代际变率(30~60年)的主导因子,而人为和自然外强迫在全球地表气温年代际变率中的方差贡献约为5%~20%,但二者在北半球尤其在东亚和欧洲中高纬度地区地表气温多年代际变率中的方差贡献可达50%.人为因素强迫可使近50年(1965—2014)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风险概率增加3倍,其中北半球发生风险要高于南半球.
徐川赵天保张京朋陶丽
几种再分析地表气压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评估被引量:20
2009年
应用台站观测资料对ERA-40,NCEP/NCAR以及NCEP/DOE再分析地表气压产品在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年代和不同季节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分析发现,几种再分析产品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观测资料所具有的时空分布特征,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却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即冬季小而夏季大、东部地区小而西部地区大;同时还发现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产品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均与观测资料有相对较大的差别,特别是NCEP/NCAR在70年代以前的夏季气压值过于偏低,从而夸大了很多地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相比而言,ERA-40地表气压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时空演变规律在中国大多数地区要优于NCEP/NCAR再分析产品,特别是在中国西部地区。分析还表明,NCEP/DOE虽与观测资料存在一定的系统性偏差,却与另外两种再分析产品有着较为相似的年际变化特征及趋势。
赵天保华丽娟
关键词:再分析资料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