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凯 作品数:16 被引量:70 H指数:6 供职机构: 湖北省肿瘤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治疗37例胃癌患者临床作用分析 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索运用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选取37例于某院进行诊治胃癌患者,全部予以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进行消化道的治疗和重建,并于手术后1年内进行术后并发症、营养状况及复查结果等方面的持续随访。结果全部患者术后生存期均超过1年以上,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进食后伴有轻度胸骨后疼痛感,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烧灼感及食物反流等表现;全部患者术后体重均较前增加,胃镜检查显示均未出现吻合口炎症或胆汁反流征,血生化检查中的血红蛋白、白蛋白及总蛋白量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结论在全胃切除后实施连续空肠间置术对消化道进行重建,可在最大限度清除癌变病灶的同时,尽可能的保留胃肠道的生理功能,从而尽量减少术后食管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术后营养状况。而且该手术方法污染较少,肠管自愈能力较强,吻合口瘘发生率较低。另外,该手术操作吻合口较少,加之吻合器的临床应用,使得吻合操作的步骤较为简便可靠,手术时间也大大减少,十分适宜临床的广泛应用及普及。 阮戈 谈凯关键词:胃癌 全胃切除术 空肠间置 血清胃癌相关抗原MG7-Ag联合PG的检测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了解血清胃癌相关抗原MG7-Ag联合PG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探讨血清胃癌相关抗原MG7-Ag联合PG检测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寻血清胃癌相关抗原MG7-Ag联合PG的检测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将60例存在胃黏膜病变的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组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其MG7,A,C的含量进行检测,然后对3个指标对早期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及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病变患者的sMG7-Ag的含量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呈递增趋势,相互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PGA含量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则呈递减趋势,sPGC含量则呈升高趋势,但相互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相互间的sPGA/sPG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病变组的MG7-Ag,PGA,PGC,MG7-Ag+PGA,MG7-Ag+PGC,PGA+PGC,MG7-Ag+PGA+PGC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7-Ag,PGA,PGC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效果明显,因此可以作为早期诊断主要指标。 谈凯 谢敏关键词:胃癌 MG7-AG PGA PGC 手术治疗肾癌的进展 2011年 肾癌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是多见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近几年,对于该病的治疗多依赖于手术处理,且发挥出了较为理想的疗效。主要对手术治疗肾癌的进展作一综述。 谈凯 谢敏 阮戈关键词:手术治疗 肾癌 不同时间应用抗菌药物在结直肠癌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分析不同时间应用抗菌药物在结直肠癌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中的效果。方法所有患者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均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按使用抗菌药物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A组:术前1~2d开始使用;B组:在麻醉诱导期即仅在手术开始前30min~1h使用;C组:在手术结束后送回病房时30min~1h内使用;一般情况下均应用头孢三代抗菌药物,3组患者均用100ml生理盐水稀释后快速静脉滴注,1~2次/d,连用3d。结果共563例患者,总的切口感染率为2.66%,其中A组切口感染率为3.19%,B组切口感染率为1.06%,C组切口感染率为3.74%,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的最佳时间是手术开始前30min~1h,临床医师应严格控制用药时间,真正做到合理地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谈凯 谢敏 阮戈 张克亮关键词:手术 抗菌药物 切口感染 合理用药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及其预防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分析直肠癌患者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0年1月湖北省肿瘤医院行直肠癌前切除术的98例患者,统计术后局部复发比例,分析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98例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1.2%(11/98),其发生与性别、年龄、肿瘤距肛缘距离、全系膜切除、辅助化疗、病理分型恶性程度及Duck’s分期相关(P<0.05)。结论临床工作者应了解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注意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谈凯 张克亮关键词:直肠癌 前切除术 局部复发 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Ⅲ期结直肠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Ⅲ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214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初治组102例(首次接受化疗)和复治组112例(既往接受化疗但未接受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化疗)。采用卡培他滨1500mg·m-2口服,联合奥沙利铂100mg·m-2静脉滴注的方案进行化疗,所有患者在化疗期间每周进行1次血常规检查,在每个疗程前后进行心电图、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检查。化疗2个疗程后,在第42天进行CT扫描评价化疗疗效。同时,记录患者的各种不良反应。结果:初治组(46.08%)与复治组(24.11%)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的化疗方案的近期总有效率达34.58%。治疗中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脱发、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感觉神经病变、肝功能损害等,所有病例未出现Ⅳ级毒性反应。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Ⅲ期结直肠癌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但初治组比复治组效果更好。 黄东海 谈凯关键词:卡培他滨 奥沙利铂 疗效 安全性 线粒体细胞色素B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4年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有转移和无转移的患者胃癌标本差异蛋白表达.方法 收集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的手术患者12例,其中淋巴结转移标本6例,无淋巴结转移标本6例.应用双向凝胶电泳、胶图分析、质谱分析及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筛查并鉴定差异蛋白,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证实.结果 通过双向凝胶电泳、质谱分析及数据库查询,发现转移组与无转移组共存在10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种差异蛋白为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其在转移组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FQ-PCR检测证实CytB转移组明显降低(P<0.05);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凋亡检测发现,有淋巴转移的胃癌组织细胞凋亡率为(14.42±3.62)%,明显少于无淋巴转移组[(22.32±0.02)%,P<0.05].结论 CytB的异常表达可能是促进胃细胞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破坏呼吸链,引起继发性氧自由基(ROS)产生增加,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 鲁力 谢敏 谈凯 魏少忠 王彦峰 叶啟发关键词:胃癌 线粒体细胞色素B 蛋白质组学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胃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治疗38例(腹腔镜组),传统开腹手术治疗41例(开腹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4、7 d C反应蛋白(CRP)、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水平。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两组患者术后CRP较术前均有升高,且开腹组较腹腔镜组升高程度更大(P<0.01);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水平术后1 d均较术前下降,开腹组下降程度高于腹腔镜组(P<0.01),且开腹组在术后4、7 d仍处于较低状态。结论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更小。 鲁力 谢敏 谈凯 叶盛威 魏少忠 熊治国关键词:开腹手术 腹腔镜 胃癌根治术 免疫功能 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3月—2010年12月接受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采用直肠癌根治切除术及直肠系膜全切除术,手术远近端切缘距离肿瘤病灶分别在2.5 cm及10 cm以上,术中应用双吻合器技术行断端吻合,观察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结果 200例患者均行一期手术。无死亡,术后12例伤口感染,143例出现肛门刺激症状,8例术后排尿障碍,12例吻合口瘘,6例性功能障碍,2例吻合口狭窄,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治愈或缓解。术后均给予患者FOLFOX4化疗方案辅助化疗6周期。术后5年内随访168例,吻合口复发5例,盆腔复发转移8例,肺转移2例,复发转移率为8.9%;死亡64例(38.1%)。3年生存率为82.5%,5年生存率为65.0%。结论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应用双吻合器法具有安全有效、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谈凯 谢敏 阮戈 张克亮关键词:双吻合器法 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构建一种转移率高、操作简便、结果可靠的结肠癌肝转移模型,用于结肠癌转移防治的实验研究。方法 15只Balb/c裸鼠平均分为3组(A组、B组、C组),5只Balb/c小鼠单独为D组,以细胞浓度2.5×10~7/mL的HCT116、CT26细胞悬液0.2 mL分别行脾种植保脾法及切脾法构建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对比四组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率及肝转移灶大小、数目及腹腔内转移情况。结果 A组裸鼠造模成功率100%(5/5),肝及脾均成瘤,肝转移瘤数目较少,较分散,多分布于肝右叶,生存时间平均为(26.6±3.4) d;B组裸鼠造模成功率40%(2/5),转移瘤分散于肝表面,体积较A组大,生存时间平均为(36.8±4.2) d;C组裸鼠造模成功率100%(5/5),肝及脾均成瘤,肝转移瘤数目较多,多个转移瘤融合成团,占据整个肝右叶,生存时间平均为(20.2±2.6) d;D组肝未发现转移灶。三组裸鼠部分出现腹腔转移(A组2只,C组3只),均未出现心、肺、脑、肾转移灶。3组裸鼠肝转移瘤组织细胞学形态符合腺癌的特征。结论保脾法能获得较高的造模成功率,能有效模拟人类结肠癌细胞经血行转移至肝的途径和过程。 李华驰 熊治国 谢敏 谈凯 殷涛 冯茂辉关键词:结肠癌 肝转移 裸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