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学伟
- 作品数:14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滁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滁州市医疗机构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分析
- 2003年
- 目的 了解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方法 采用ME -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生物指示剂经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察灭菌效果。结果 市、县、乡三级医院 2 46台压力蒸汽灭菌器中 ,灭菌效果合格 196份 ,合格率 79.7%;2 3.1%不合格的压力蒸汽灭菌器集中于乡镇卫生院 ;不合格因素是多方面的。结论 加强乡镇卫生院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的监督管理 ,控制院内感染。
- 许学伟
- 关键词: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
- 滁州市2011—2016年鼠密度监测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了解滁州市鼠类密度、种群构成及其季节消长趋势,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6年,选取滁州市居民区、餐饮业和农村3种类型的监测点各1个,采用夹夜法,全年每月监测1次,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1—2016年滁州市共布放有效夹41 383只,捕获鼠类404只,平均鼠密度为0.98%,以2012年鼠密度最高(1.08%),2015年最低(0.86%);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获总数的56.93%;不同生境鼠密度依次为农村自然村(2.58%)>城镇居民区(0.19%)>餐饮业(0.15%);6年的月平均鼠密度最高峰在8月(1.63%),次高峰在3月(1.37%)。结论 2011—2016年滁州市鼠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当前鼠类防治工作的重点仍是农村,不同生境的鼠种构成和季节消长趋势不同,开展灭鼠活动时应要根据监测结果采取不同的灭鼠措施,从而达到控制鼠传疾病的目的。
- 王计争许学伟
- 关键词:鼠类鼠种构成
- 围绝经期医务人员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调查安徽省城市围绝经期医务人员的焦虑状况,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安徽省3个市的市级医院895名围绝经期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围绝经期医务人员焦虑平均得分为(43.40±7.81)分,存在焦虑197名,焦虑发生率为22.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岗位为护士及其他、每周工作时间较长、家庭年收入较低、早晚不锻炼及有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围绝经期医务人员焦虑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安徽省城市围绝经期医务人员焦虑发生率相对较高,影响医务人员焦虑发生的相关因素有工作岗位、每周工作时间、家庭年收入、早晚锻炼情况及有无围绝经期综合征。
- 童志礼计国平许学伟王莉刘俊山
- 关键词:围绝经期医务人员焦虑
- 安徽省农村40~60岁妇女梅毒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为了解安徽省农村40~60岁妇女的身心健康状况,安徽省妇女儿童保健中心联合有关单位于2017年底至2018年初组织开展了现场调查。本文利用其中的梅毒防治知识及其相关的指标进行进一步分析,了解安徽省农村40~60岁妇女梅毒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相关因素,探索这一人群中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宣传教育干预措施。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安徽省池州市、滁州市、宿州市农村40~60岁妇女1780人。
- 刘姝颖计国平许学伟王莉童志礼刘俊山
- 关键词:农村妇女知晓情况
- 安徽省50岁及以上人群丙型肝炎知晓及检测意愿分析
- 2024年
- 目的了解安徽省≥50岁人群的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检测意愿,分析该人群丙肝检测意愿的影响因素,为丙肝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3年1―7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合肥市、滁州市和亳州市≥50岁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丙肝防治知识和丙肝检测意愿等信息。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50岁人群丙肝检测意愿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影响安徽省≥50岁人群丙肝检测意愿的相关因素。结果6857名研究对象中,男性占51.7%,平均年龄为(69.97±9.02)岁。研究对象总体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为21.6%,研究对象自我报告既往丙肝检测率为10.2%,有79.4%的研究对象愿意在未来3个月进行丙肝检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0.811,95%CI:0.709~0.928,P=0.002)、已婚/同居(OR=0.362,95%CI:0.247~0.531,P<0.001)和分居/离异/丧偶(OR=0.614,95%CI:0.416~0.904,P=0.014)、初中(OR=0.671,95%CI:0.570~0.790,P<0.001)、个人月收入为3000~<5000元(OR=0.522,95%CI:0.440~0.618,P<0.001)和≥5000元(OR=0.502,95%CI:0.365~0.690,P<0.001)的研究对象丙肝检测意愿较低;与父母/子女/配偶/性伴同居(OR=4.686,95%CI:3.739~5.874,P<0.001)和居住在养老机构(OR=3.203,95%CI:2.276~4.507,P<0.001)、做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检测(OR=2.872,95%CI:2.434~3.389,P<0.001)、高风险人群(OR=2.220,95%CI:1.930~2.554,P<0.001)的丙肝检测意愿较高。结论安徽省≥50岁人群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总体较低、丙肝检测意愿较高,但既往丙肝检测率低。应针对不同特征≥50岁人群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丙肝相关健康宣传教育,将丙肝检测意愿转化为积极的检测行为。
- 王紫薇李影黄卓君高萌龚丽萍李泽洋许学伟戴色莺范引光
- 关键词:丙型肝炎知晓情况
- 安徽省农村地区40~60岁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40~60岁妇女中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780名农村40~60岁女性,对这些人群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Kupperman评分量表进行更年期综合征的评分、分级和判定。结果共调查1 780名40~60岁农村妇女,平均年龄(50.0±5.6)岁。自我报告具有更年期综合征的有1 004人,发生率56.4%,其中轻度583人(占32.8%)、中度357人(占20.1%)、重度64人(占3.6%)。较为常见的症状依次是关节肌肉痛、烦躁易怒、眩晕、失眠、头痛和乏力(均高于4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更年期综合征(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日常工作、BMI指数、睡眠、牙齿、视力、听力、腿脚、食欲状况、慢性病、焦虑和抑郁是更年期综合征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安徽省农村40~60岁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率较高,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日常工作、BMI指数、睡眠、牙齿、视力、听力、腿脚、食欲状况、慢性病、焦虑和抑郁等。
- 计国平许学伟王莉童志礼刘俊山
- 关键词:农村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 滁州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了解滁州市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状况,为消毒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9-2005年各类医疗机构消毒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样监测合格率市级、县级、乡镇呈逐年上升趋势,村卫生室(含个体诊所)变化不大;市级医院高于县级医院,县级医院高于乡镇级卫生院,乡镇卫生院高于村卫生室。结论加强消毒知识培训、健全消毒规章制度、改善更新消毒设备和方法、加强消毒工作监测管理是预防和减少医源性感染的有效手段。
- 徐玉玲王计争许学伟
- 关键词:消毒质量
- 安徽省农村40~60岁妇女健康教育活动参与情况及效果分析
- 2019年
-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40~60岁妇女参加健康教育活动的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健康教育活动的部分效果,探索农村妇女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农村40~60岁女性人群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利用其中与健康教育有关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在1,780名40~60岁农村妇女中,有568人报告最近1年参加过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活动参与率为31.9%。参与最多的活动主题为养生(204人,35.9%)、慢性病(178人,31.3%)、传染病(130人,22.9%)、其他(56人,3.1%)。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参加健康教育活动与文化程度、业余活动、个人年收入、家庭年收入、BMI、地区等指标相关(P<0.05),与年龄、日常工作、家庭人口数、是否留守、慢性病无相关关系(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健康教育活动参与率仅与文化程度和地区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是否参加健康教育既不是慢性病的相关因素,也不是BMI的相关因素(P>0.10)。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发现参加健康教育活动是艾滋病和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的保护因素(P<0.001)。结论安徽省农村40~60岁妇女参加健康教育活动的比例较低,参加健康教育活动的部分效果体现在艾滋病和梅毒防治知识的提高。
- 计国平刘俊山许学伟王莉童志礼
- 关键词:农村妇女健康教育
- 安徽省农村40~60岁在婚妇女性生活状况调查
- 2021年
-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4060岁在婚妇女的性生活状况和相关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农村4060岁女性人群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对其中的在婚妇女的性生活状况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1 713例农村4060岁在婚妇女中,平均年龄(50.18±5.60)岁,报告性生活有问题的有592例(34.6%),其中轻度353例(20.6%)、中度53例(3.1%)、重度或没有性生活的186例(10.8%)。年龄越大,报告性生活问题的比例越高,严重程度越高(χ^(2)趋势=276.32,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性生活问题与年龄(组)、文化程度、日常工作、业余生活、家庭人口数、个人收入、家庭收入、孕次、产次及BMI等人口学特征指标相关(P<0.05),与慢性病、重要器官切除、睡眠、牙齿、视力、听力、腿脚、食欲、焦虑及抑郁等健康指标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4060岁在婚妇女的性生活问题与年龄、日常工作、慢性病、睡眠、牙齿、视力、焦虑及抑郁等因素有关(P<0.05)。结论安徽省农村40-60岁在婚妇女性生活问题的占比为34.6%,与年龄、日常工作、慢性病、睡眠、牙齿、视力、焦虑及抑郁等指标相关。要开发和推广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变女性全身和/或局部环境,提高性生活兴趣和质量。
- 刘姝颖计国平王莉童志礼刘俊山许学伟
- 关键词:农村妇女
- 2011-2016年滁州市蚊虫种群结构及季节消长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了解和掌握滁州市蚊虫的常见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有效防控蚊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1-2016年滁州市采用人工小时法获得的成蚊密度监测数据,分析不同生境、月份、年度蚊虫密度监测结果。结果2011-2016年共捕获蚊虫8177只,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96.06%,其次是白纹伊蚊(2.87%);捕获蚊虫总密度为9.46只/人工小时,蚊虫年平均密度在2011-2013年间呈下降趋势,但2014年密度开始逐渐回升,2016年蚊虫密度与2011年相比下降了22.34%;不同生境中,蚊虫密度最高的为城郊结合部居民区,其次为城区居民区和牲畜棚,农户最低,密度依次为12.27、10.00、9.46和6.00只/人工小时;各监测点捕获蚊虫总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双峰曲线,最高峰在6月,次高峰在9月。结论2011-2016年滁州市蚊虫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14年后有所回升,应加强蚊虫防治工作。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和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可有效指导城市蚊虫防治工作,应将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和虫媒传染病进行关联分析,为防治蚊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 王计争许学伟
- 关键词:蚊虫种群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