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李梅
- 作品数:31 被引量:60H指数:4
-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绞股兰皂甙对光损伤Balb/C小鼠皮肤核转录因子kappa-B的IκB和IKK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研究绞股蓝皂甙(GP)抗小鼠皮肤光损伤作用,探讨其抗损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7次隔日UVB照射Balb/C小鼠建立皮肤光损伤的动物模型,应用Brad-Ford进行蛋白浓度的测定后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皮肤中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IκB蛋白(kappaB抑制蛋白)及IKK蛋白(κB抑制蛋白激酶)的表达.结果(1)UVB照射组的小鼠表皮中IκB蛋白水平与其它组相比明显减低,而IKK蛋白与其它组相比表达较高;(2)应用1.5%绞股蓝皂甙霜组及6%绞股蓝皂甙霜组IκB蛋白表达明显高于UVB照射组;IKK蛋白表达明显低于UVB照射组,与阳性对照VitE组小鼠皮肤中IκB蛋白、IKK蛋白的表达结果相似;(3)预先使用VitE霜组,1.5%绞股蓝皂甙霜组Balb/C小鼠皮肤组织中IκB蛋白表达高于先照紫外线UVB后用VitE霜组及1.5%绞股蓝皂甙霜组;(4)预先使用VitE霜组,1.5%绞股蓝皂甙霜组其IKK蛋白表达低于先照紫外线UVB后用VitE霜组及1.5%绞股蓝皂甙霜组.结论UVB辐射可以显著抑制Balb/C光损伤小鼠皮肤组织中抑制蛋白IκB蛋白的表达,促使IKK蛋白高表达,促使NF-κB(核转录因子-kappaB)活化;1.5%绞股蓝皂甙霜及6%绞股蓝皂甙霜可使UVB照射后光损伤Balb/C小鼠皮肤组织中IkB蛋白表达升高,恢复IκB抑制蛋白的活性;IKK蛋白表达活性受到抑制,进而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
- 邓丹琪王医林袁李梅胡蓉刘流
- 关键词:绞股蓝皂甙IΚB激酶
- 抗Scl-70抗体与系统性硬化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抗Scl-70抗体与系统性硬化病(SSc)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18年2月该院142例SSc住院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对抗Scl-70抗体阳性和抗Scl-70抗体阴性SSc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抗Scl-70抗体阳性SSc患者72例(50.7%),抗Scl-70抗体阴性者70例(49.3%)。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中弥漫型SSc患者更多(70.8%vs.44.3%),SSc分类评分更高[(14.63±2.27)分vs.(11.40±2.72)分],起病至确诊间隔时间更短[12.0(18.0)个月vs.12.0(28.0)个月],更容易并发间质性肺病(ILD)(48.6%vs.20.0%),平均住院天数更短[(12.51±7.45)d vs.(17.71±17.8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Scl-70抗体滴度越高,患者SSc分类为弥漫型SSc的可能性越大(P<0.05),并发ILD的概率也越大(P<0.05)。抗Scl-70抗体滴度与SSc分类评分、抗核抗体(ANA)阳性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补体C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小板(PLT)值均呈正相关(P<0.05)。抗Scl-70抗体滴度与住院天数、抗核糖核蛋白(RNP)/Sm抗体、抗Ro52抗体、抗多发性肌炎硬皮病抗体(PM-Scl)、抗着丝点蛋白B(ACA)抗体、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核小体、组蛋白、线粒体M2阳性率,白蛋白(ALB)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值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抗Scl-70抗体与弥漫型SSc和ILD密切相关。抗Scl-70抗体阳性患者SSc分类评分更高,起病至确诊间隔时间更短及平均住院天数更短。
- 刘合会袁李梅杨滨宾曹文婷郭芸张佩莲邓丹琪
- 关键词:系统性硬化病自身抗体
- 雌激素受体α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9年
-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全身多种组织器官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LE致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涉及遗传、免疫、性激素、环境、感染、药物等多个环节。SLE具显著的性别趋向性,女性多见,育龄期的妇女受累明显,男女发病率之比大约为1∶9。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α、β与SLE发病及病情活动度相关,本文对近年来雌激素受体α参与SLE发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黄敏袁李梅李博周晓鸿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雌激素受体Α
- 肝细胞癌患者免疫治疗相关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并文献复习
- 2024年
- 1 病历摘要患者,男,47岁。于2022年7月被诊断为肝细胞癌,于2022年7月20日行肝叶部分切除术+胆囊切除术+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术后病理结果诊断:肝细胞癌、粗梁型、组织学分级Ⅲ级、伴有MVI评级M1、肿瘤属于微卫星稳定性(MSS)、门静脉癌栓为肝细胞癌成分。免疫组化:Her-2(-)、MLH1(+)、MSH2(+)、PMS-2(+)、MSH6(+)、Ki-67(80%)、Glypican-3(+)、CD34(毛细血管化)、CEA(-)、CD10(部分+)。本案CNLC分期(2022版):Ⅲa期;TNM分期(AJCC第8版):p T4N0M0ⅢB期。术后恢复良好。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治疗手段,其不仅通过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通路,而且利用被激活的免疫系统精准高效地抗击癌细胞,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目前免疫药物在治疗肝细胞癌患者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例如,2020年3月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被正式获批可用于接受过索拉菲尼和(或)含奥沙利铂系统化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这是肝细胞癌免疫治疗领域向前跨出的一大步。继卡瑞利珠单抗之后,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于2021年也被获批可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1种全身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
- 张萌雷学芬袁李梅陈纤陈海霞陈怡璇
- 关键词:大疱性类天疱疮肝细胞癌免疫治疗
- 妊娠与荨麻疹
- 2016年
- 妊娠是女性特有的生理时期,荨麻疹是常见的妊娠期皮肤病。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与妊娠期机体激素水平变化相关,但仍无相关系统研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不难诊断荨麻疹,但由于妊娠的特殊性,在药物治疗方面尤为谨慎。文中就妊娠期荨麻疹的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理、治疗等研究进行了概述。
- 袁李梅邓丹琪
- 关键词:妊娠荨麻疹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SSB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抗SSB抗体阳性和SSB抗体阴性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及疗效的影响,为更深入研究疾病的发展提供线索。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不同性别、年龄[育龄期(15~49)岁,育龄期后≥50岁]分析l00名抗SSB抗体阳性及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疗效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中以育龄期女性为多,平均年龄28.6岁。汉族占88%。抗SSB抗体阳性的SLE患者蝶形红斑、抗ds-DNA抗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比率明显高于抗SSB抗体阴性的SLE患者。结论抗SSB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发生面部蝶形红斑、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及抗ds-DNA抗体阳性的机率高于抗SSB抗体阴性的的患者。
- 袁李梅邓丹琪刘婧何伟张佩莲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 UVB治疗慢性光线性皮炎的疗效及机理
- 目的测定云南地区慢性光化性皮炎(chronic actinic dermatitis,CAD)患者和正常人的最小红斑量和光斑贴试验,探讨IL-6、IL-8、IL-10、IL-12、IFN-γ与CAD发病的关系,观察UVB...
- 邓丹琪赵静袁李梅张佩莲周晓鸿
- 关键词:最小红斑量MEDUVAUVB
- 文献传递
- 红皮病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21年
- 1病例资料1.1患者资料女,80岁,无业。因"全身红斑伴瘙痒1个月"于2020年9月15日入院。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颈部,躯干出现红斑,伴瘙痒,自行搔抓后出现部分结痂,皮肤干燥,无水疱、大疱、溃疡,未予诊治,皮肤红斑进行性加重累及全身,于我院就诊,拟"红皮病"收入院,患者起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可,体重无减轻,大小便外观正常。
- 胡龄予姜福琼黄锐婷周娅丽邓丹琪李晓岚袁李梅
- 关键词:进行性加重全身红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大疱皮肤红斑
- 丛状血管母细胞瘤一例(Tufted angioblastoma)
- 报告1例丛状血管母细胞瘤。患儿女,1.5岁,因左后颈部3个环状红斑一年余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学检查示棘层轻度肥厚,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和皮下组织浅层散在由紧密排列的毛细血管组成的小叶,呈圆形、卵圆形或细长形"炮弹样"分布...
- 邓丹琪胡大雁袁李梅樊应俊
- 关键词:母细胞瘤
- 文献传递
- 绞股蓝皂甙对光损伤小鼠皮肤PC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通过观察绞股蓝皂甙对光损伤小鼠皮肤中PCNA表达的影响,探讨绞股蓝皂甙抗光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中波紫外线(UVB)照射Balb/C小鼠建立光损伤模型,同时分别在照光前、后外擦1.5%绞股蓝皂甙霜对光损伤小鼠皮肤进行干预.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表皮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 nuclearantigen,PCNA)的表达.具体分组:空白组、UVB模型组、GP组Ⅰ(后照光)、GP组Ⅱ(先照光)、VitE组Ⅰ(后照光)、VitE组Ⅱ(先照光)、基质组Ⅰ(后照光)、基质组Ⅱ(先照光).结果 (1)空白对照组Balb/C小鼠表皮中PCNA的表达低于UVB模型组(P>0.05);(2)GP组Ⅰ小鼠表皮中PCNA的表达低于UVB组(P<0.05);(3)GP组Ⅱ小鼠表皮中PCNA的表达低于UVB组;(4)VitE组Balb/C小鼠表皮PCNA的表达均与GP组表达相似.结论 1.5%GP抗光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通过下调小鼠表皮中PCNA表达量有关.
- 袁李梅李杨刘流邓丹琪
- 关键词:绞股蓝皂甙光损伤增殖细胞核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