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华
- 作品数:31 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英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克莱默-宾《诗经》英译本译法论纲被引量:1
- 2019年
- 20世纪初,克莱默-宾(L.A.Cranmer-Byng)《诗经》英译节译本出版。本文通过定量统计与梳理分析,判断该译本的翻译倾向为“变译”类型,并将此现象定性为汪榕培教授“非‘常译’”论的译者行为。克莱默-宾的“变译”作法不仅呈现了《诗经》经典由外国译者“领出去”的译介功能,也演绎着本土翻译话语对外国译介行为的阐释效力。
- 蔡华
- 关键词:变译
- 此时无声胜有声——超越诗歌翻译损失的“留白”性翻译被引量:5
- 2009年
- 由于中国古诗素有"诗无达诂"之誉,由于诗歌译界通晓"诗就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之论,汪榕培翻译中古诗歌的翻译实践经常以"留白"性提示与提升的翻译面貌示人,体现着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艺术性翻译特征。古诗译者,如汪榕培,苦心造诣地通过"留白"翻译艺术手法营造起翻译对象的传神性意境。
- 蔡华
- 传神达意——读汪榕培英译陶渊明《形影神》被引量:12
- 2009年
- 神与意作为中国传统诗学的主体诗性要素,被翻译家汪榕培运用于其翻译实践,成为汪榕培英译汉语典籍诗歌的翻译追求和翻译表现。汪榕培所译陶渊明组诗《形影神》神韵和意境清晰可辨,反映出汪榕培传神达意翻译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蔡华
- 关键词:传神达意
- 从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看中国文学翻译重述现象被引量:2
- 2015年
-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从此中国文学真正跻身于世界文坛,而英译者葛浩文教授"让中国文学披上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的"翻译重述"策略对此助益颇多。本文运用语言学习策略"重述"法来审视葛教授莫言作品英译本,研究其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变译现象。
- 蔡华卞钰涵
- 关键词:莫言小说
- 陶渊明诗歌外国英译者的译者作为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陶渊明诗歌英译复译频繁发生的半个世纪间(1952-2000),中外陶渊明诗歌英译者的阅读接受与翻译反应不断。复译现象中,外国译者的译介副文本呈现着他们各自不同的译介期待与体验,形成了陶渊明诗歌英译多方译介的多元话语与行为样态,体现了陶渊明诗歌英译“经典化”的过程中“译者作为”的现象。
- 蔡华
- 中国古典诗歌国外英译:从探“显”到索“隐”之辩被引量:5
- 2016年
-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历史久远,国外译者的译作不乏经典。本文聚焦国外译解副文本内容,辨析"厚翻译"直抒胸臆与"互文性"曲径通幽的释译功能,厘定存"隐"彰"显"的翻译交际脉络,强调译文正文及其翻译副文本之间的鉴读是协调西方读者最大化融会贯通的通衢。
- 蔡华
-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互文性副文本
- 翻译不能承受“复译之轻”被引量:2
- 2010年
- 翻译复译行为承担着创新诗歌译文的翻译使命。某种意义上讲,前译虽然可以是创造性翻译,但即使经典化了的翻译也难免超越不了时空荏苒,必然经历着从时下过渡为历史的转变,成为复译的借鉴性底本。于是,前译因复译的缘故而遭遇翻译价值由重而轻的宿命,而复译的创新翻译表现使后译居上,因此获得当下性翻译价值。
- 蔡华
- 陶渊明饮酒诗英译比读被引量:2
- 2008年
- 陶诗中,诗人和诗中主人公之间的对话,主人公自我一体双声对话使陶诗形象更加扑朔迷离。酒与陶渊明诗歌境界的复杂性息息相关,朱光潜说陶渊明的为人和诗都“是一个大交响曲而不是一管一弦的清妙的声响”。译者要想把握好陶诗诗意,必须首先解析酒在陶诗中的作用,不同译者在这方面的努力构成陶渊明饮酒诗的复调现实,从而使英语读者从各个向度充分领略着典籍陶诗的诗酒情怀。
- 蔡华
- 关键词:对话性
- 理雅各《诗经》译介副文本的变化探究被引量:6
- 2019年
- 《诗经》作为中国典籍五经之一,不仅是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中国经典》系列译作之一,而且是他先后两次重新译编的复译对象。三个版本的《诗经》英译本中,译介副文本的变化代表着译者为读者设置了不同的阅读视阈,也蕴含着译者对《诗经》译介不同的定位与阐释的循环,此即理雅各《诗经》英译经典化的成因与特质。
- 蔡华
- 理雅各英译《中国经典》再版“他序”论略被引量:5
- 2019年
- 理雅各《中国经典》英译系列不断再版,原版译介副文本组成有所调变。1960港大版与2011华师大版中出现了“他序”,体现的是译介领域专业读者的接受实况,新增译介副文本与原版译者“自序”形成主客观连续统一体关系,彰显并推动着理雅各中国典籍英译系列经典的跨时空接受与传播。
- 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