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承松
- 作品数:45 被引量:65H指数:4
- 供职机构:普洱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三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引量:3
- 2010年
- "三生教育"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过程。高校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社会实践是最有效的载体。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罗承松
- 关键词:社会实践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 民族直过区社区文化与基层党组织建设被引量:1
- 2014年
- 社区文化虽然不能全部都成为正式的规范,但在很多情况下,它甚至要比正式的制度和规范更有力量。社区文化与基层党组织建设构成共生关系,社区文化制约着中国社会转型大趋势中执政党在农村社区治理格局中的能量。党的基层组织在民族直过区农村社区建设中应通过文化建设有效整合农村社区中的各种自治因素和自治资源,搭建党组织社会、整合社会、动员社会,巩固和发展新时期党的领导地位与执政基础,提升党对农村社区发展的掌控能力和执政水平。
- 罗承松
- 关键词:社区文化党组织
- 边疆民族地区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对策研究——以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 2008年
-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行为无论对社会经济还是学校教育管理服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调查表明,大学生消费行为是理智的、现实的、合理的,但同时也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的消费特点。
- 廉丽罗承松
- 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学生
- 城郊失地居民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普洱市东郊梨园为个案
- 2011年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郊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居民"群体激增,其生计模式、生活状况的变化及其市民化进程,受到学界与政府组织的关注。
- 罗承松
- 关键词:市民化社区建设
- 佤族共生观在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的社会价值
- 2018年
- 人类在与生态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对于当地自然环境的认知,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方式去对待、利用和保护这些物种。佤族传统共生观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主义理念,与现代共生理论具有很大的通约性,对佤族传统共生观念进行深入研究,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必要的文化资源借鉴,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 邓瑾罗承松
- 关键词:佤族生态安全屏障
- 拉祜族岁时节日民俗的变迁被引量:4
- 2005年
- 拉祜族岁时节日民俗是拉祜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生产、生活经验而形成并世代相传而保存下来的,为全体社会成员所认可的行为模式。它是拉祜族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不解之缘,与拉祜族的社会生产劳动密切相关,与广大拉祜族群众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并紧紧牵连着社会前进的脚步,应和着时代发展的脉搏,伴随着拉祜族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的改变而变迁。
- 罗承松
- 关键词:拉祜族岁时节日民俗
- 傣族丧葬习俗中的和谐意识——孟连县娜允镇景吭村葬俗个案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景吭村傣族从灵魂不灭的观念出发,认为人死后与活人一样地生活,生前生活在同一个村落,死后也同样生活在同一个墓地。于是,整个丧葬礼仪都围绕着死者的灵魂展开,其和谐意识贯穿于丧葬过程的始终,成为傣族葬仪的主要特点之一。
- 罗承松
- 关键词:民族文化傣族丧葬礼仪丧葬习俗
- 拉祜族家庭民俗及其变迁被引量:2
- 2007年
- 家庭民俗是家庭中世代传承下来的习俗惯制,是社会习俗的发源基地和传承单位,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拉祜族家庭民俗随着社会转型,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化,家产继承方式呈现多样化,在继承传统家庭美德的基础上,又在不断地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 罗承松
- 关键词:拉祜族家庭民俗
- 苦聪人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以云南省镇沅县恩乐镇苦聪山寨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心理研究侧度探寻其文化适应的内在结构,发现搬迁于聚居地苦聪人的情绪困扰,是其传统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转换过程中一种正常的心理反映。转换过程伴随着他们的行为保守性和心理封闭性降低,自我依赖和自我效能感增强,现代人格和社会心理逐步形成。
- 李春忠罗承松
- 关键词:苦聪人文化适应性情绪
- 民族传统节日的嬗变及其适应——苦聪人畲皅节个案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传统节日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文化主题,在早期社会主要表现为对自然时间的顺应以及对神灵的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节日早期对自然时间的性质及神灵的祭献逐渐淡化,节日仪式从以娱神向以娱人为目的聚会庆祝活动转变。节日不断适应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建构新的时间生活体系,成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基础,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
- 罗承松
- 关键词:苦聪人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