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正洪

作品数:104 被引量:556H指数:1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9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93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5篇缺血
  • 31篇卒中
  • 25篇血性
  • 23篇血管
  • 19篇脑卒中
  • 13篇动脉
  • 13篇脑血
  • 11篇缺血性脑卒中
  • 9篇亚低温
  • 9篇脑出血
  • 9篇脑血管
  • 9篇急性
  • 9篇出血
  • 8篇动脉狭窄
  • 8篇缺血性卒中
  • 8篇脑缺血
  • 8篇灌注
  • 7篇蛋白
  • 6篇病因
  • 6篇超声

机构

  • 78篇兰州大学第二...
  • 10篇兰州大学
  • 7篇兰州医学院第...
  • 6篇重庆医科大学...
  • 5篇甘肃省中医院
  • 5篇兰州医学院
  • 4篇苏州大学附属...
  • 2篇兰州大学第一...
  • 2篇兰州军区兰州...
  • 1篇浙江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吐哈石油医院

作者

  • 99篇石正洪
  • 13篇张振昶
  • 10篇郭佳
  • 10篇武国德
  • 8篇孟璇
  • 7篇田婷
  • 7篇付娜娜
  • 7篇李鑫
  • 7篇葛朝明
  • 6篇张廷华
  • 6篇曹骅
  • 6篇李晓玲
  • 6篇杨永清
  • 6篇关永林
  • 6篇栗静
  • 5篇鄢琦
  • 5篇李建雄
  • 5篇骆秀萍
  • 5篇冯斌
  • 4篇王俭勤

传媒

  • 8篇中国全科医学
  • 7篇兰州大学学报...
  • 6篇中风与神经疾...
  • 5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中国康复理论...
  • 3篇医学综述
  • 3篇卫生职业教育
  • 3篇兰州大学学报...
  • 3篇中国循证医学...
  • 2篇临床荟萃
  • 2篇山东医药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陕西医学杂志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2014`中...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医院统计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中原医刊
  • 1篇国外医学(神...

年份

  • 7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7篇2016
  • 5篇2015
  • 9篇2014
  • 12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9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1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1
2016年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分布特点,探讨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588例AIS患者及性别、年龄匹配的630例非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颈动脉斑块的分布规律;根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将AIS患者分为无斑块组(247例)、稳定斑块组(93例)、易损斑块组(248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认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AIS组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57.99%、50.95%,其中易损性斑块检出率分别为42.18%、33.81%,AIS组颈动脉斑块和易损性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不同斑块组间年龄、男性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及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3,95%CI 1.027~1.061,P=0.000)、男性(OR=1.973,95%CI 1.377~2.828,P=0.000)、糖尿病(OR=1.454,95%CI1.004~2.106,P=0.047)、收缩压(OR=1.011,95%CI 1.002~1.020,P=0.016)是AIS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破裂、脱落继发栓塞可导致AIS的发生;年龄、性别、糖尿病和收缩压是AIS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栗静田婷石正洪冯斌赵立理
关键词:卒中颈部血管超声
脑卒中数据库研发及应用
石正洪刘倩张振昶罗福明李鑫鄢琦曹骅郭佳孙静洁李晓玲邹华胡建萍
该项目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患者基本信息、住院信息、出院时情况以及定期随访信息等进行连续的登记,认真分析,统一标准,设计字段,建立以患者编号(住院号+患者序号)为关键词的Access数据库。通过该数据库管理系统,对脑卒中患...
关键词:
亚低温对脑出血后凝血酶受体1、凋亡诱导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
2008年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脑出血后凝血酶受体(PAR-1)、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的机制。方法:自体血注入法建立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脑出血组和脑出血+亚低温组。检测血肿周围组织中PAR-1、AIF在出血后24h、72h和7d三个时间点的表达。结果:脑出血后PAR-1、AIF的表达均增加,72h达高峰。在每一时间点亚低温组PAR-1、AIF的表达均低于脑出血组。结论: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出血后PAR-1、AIF的表达来发挥其脑保护作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微血管壁上PAR-1的表达增加,其变化与脑水肿的变化一致,说明PAR-1在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晓玲石正洪张博张振昶
关键词:受体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3年
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 ( FNs)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作用的影响 .以线栓法制成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 ,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再灌注 ( I/ R)组、缺血再灌加电刺激小脑顶核组 ( I/ R+ FNs干预组 ) ,免疫组化法检测诱生型环氧化酶 ( COX-2 )表达 ,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 MDA含量 .I/ R组 COX-2蛋白在半暗带呈强阳性表达 ,MDA含量明显升高 ,经电刺激小脑顶核后 COX-2呈弱表达 ,MDA含量下降 ,有统计学差异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缺血 /再灌注后的氧化损伤具有拮抗作用 .
石正洪杨永清董为伟关永林
关键词:小脑顶核电刺激丙二醛神经保护
缺血性卒中TOAST、ASCO、CISS病因分型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TOAST、ASCO、CISS病因分型的异同。方法连续收集并筛选出2012年7月—2012年11月我院住院缺血性卒中患者249例,按照TOAST、ASCO、CISS分型标准分别进行病因分型,比较其对各病因学亚型诊断的差异性及一致性。结果 ASCO、CISS与TOAST相比较,病因不确定型比例均降低(P<0.0001,P=0.0007),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均升高(P<0.0001);ASCO分型中小血管性相对增加28.1%(P<0.0001),心源性相对增加50.0%(P=0.0047);CISS分型中穿支动脉疾病相对减少21.9%(P<0.0001)。CISS与ASCO比较,穿支动脉疾病(或小血管性)、心源性及病因不确定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其他病因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检验表明:3种病因分型中,多数亚型间的诊断存在较好一致性,少数亚型间的诊断一致性中等或尚可。结论 3种病因分型方法对各亚型的诊断均存在一致性。ASCO、CISS分型诊断标准较TOAST更为科学、合理、准确。ASCO较CISS病因诊断更全面,CISS较ASCO病因机制研究更深入。
付娜娜石正洪
关键词:卒中TOAST分型病因分型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氧化损伤及修复
2006年
目的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DNA氧化损伤及修复情况,与健康者进行比较,以判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NA氧化损伤水平的变化以及DNA氧化损伤水平与病程的关系。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例,于发病3 d内抽取空腹静脉血10 mL进行8-羟基-2’-脱氧鸟嘌呤核苷(8-OhdG)、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及彗尾DNA百分比的检测,于病程18~21 d抽血2 mL再检测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及彗尾DNA百分比。同时选取医院门诊体检人群中与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10 mL空腹静脉血中,5 m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DNA,将DNA酶解,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检测8-OhdG;3 mL双抗体夹心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NSE;2 m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的方法检测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及彗尾DNA百分比,同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8-OhdG和NSE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急性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彗星率为90.13%±2.22%,彗尾DNA百分比为60.71%±4.18%。较恢复期患者的细胞彗星率60.89%±2.98%、彗尾DNA百分比39.20%±3.61%明显增高(P<0.01);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急性期患者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血液中单个核细胞彗星率为6.4%±1.61%,彗尾DNA百分比3.37%±0.63%,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明显减少(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存在DNA氧化损伤。
石正洪孙静洁董为伟刘玉梅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彗星试验DNA损伤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武国德张旭东李珍花滕庆兰张振昶李鑫郑婷葛朝明李建雄张廷华石正洪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Duralvenoussinusthrombosis,DVST)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变,可危及生命。传统治疗以抗凝、溶栓治疗为主,疗效不确定,死亡率、致残率可达50%。该研究以血...
关键词: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脑血管病
Surefil高密度后牙复合树脂充填龋病Ⅰ、Ⅱ类洞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谢富强石正洪晁海英刘国华张晓敏
关键词:龋病牙体组织银汞合金充填
Risk factors for atherosclerosis of the carotid artery
目的:本研究通过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从而使得AICVD的预防更有针对性.方法:对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1294名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一些可能的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
李鸣明石正洪道节草骆秀萍杨永清
低分子肝素对照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系统评价低分子肝素与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年10月~2011年5月)、EMbase(1974年10月~2011年5月)、Cochrane图书馆(至2011年第3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10月~2011年5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年10月~2011年5月)、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年10月~2011年5月)获取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8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1个随机对照试验,总共731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总有率的Meta分析的合并效应量OR合并=4.93,95%CI为2.85~8.55,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5.69,P<0.01)提示低分子肝素组和阿司匹林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化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合并=0.22,95%CI为0.11~0.45,P<0.01)。安全性方面,低分子肝素组报道有27例发生皮肤瘀斑,8例发生牙龈出血,但未影响治疗全过程。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总有效率高于阿司匹林组;在恶化率方面,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恶化率低于阿司匹林组。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的文献质量较低、数量较少,且有些文献病例数较少,因此尚需开展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本研究的结论。
连佛彦石正洪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