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灿
- 作品数:38 被引量:319H指数:14
-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中国食用菌栽培学》
- 杨新美林芳灿周普国
- 中国食用菌栽培学是中国现代菌蕈学科中具有权威性的一部应用真菌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人民关于食用菌蕈的认识、应用及人工栽培的极为丰富的历史经验;同时,充分吸收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有关真菌学的先进理论、基础知识和先进技术。因此...
- 关键词:
- 关键词:真菌人工栽培
- 略论与食用菌种间融合子鉴定有关的几个问题——与杨国良等先生商榷被引量:2
- 1991年
- 近来,我们先后在《食用菌》、《中国食用菌》上拜读了杨国良等先生有关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与黑木耳(A. quricula)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科研论文。据悉,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有关木耳属种间育种取得成功的首次报道,值得庆贺。但是,该文闸述的某些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似欠妥当,同时,作为一项鉴定已逾一年的科研成果,在正式发表时仍对融合子的鉴定只字未提,这就大大削弱了文章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下面,仅就有关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杨国良先生及广大读者指正。一、“酵母膏缺陷型”不宣作为准确的遗传标记。营养缺陷型是在氨基酸。维生素、碱基一类营养物质的合成上发生缺陷,只有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相应营养物之后才能正常生长的一种生化突变型,是原生质体融合中常用的一种遗传标记。为了准确检出融合子并对融合子进行遗传分析。
- 林芳灿
- 关键词:食用菌育种
- B交配型因子对香菇双核体核型分离比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5年
- 通过探明A或B交配型因子对双核体回收核型的影响,探讨了香菇双核体经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后两个成员核偏分离现象的遗传基础。结果表明,B因子或某些假定的与B因子连锁的基因明显影响去双核化后核的存活力,而A因子对此无明显影响。B因子的特异性与分离自两类异核体(A≠B≠和A=B≠)回收的成员核的存活比例密切相关。可以根据这种功能将B因子排成一个分级的序列。两个参试菌株中的4个B因子的特异性顺序为B1>B3>B4>B2。
- 程水明林芳灿
- 关键词:香菇原生质体偏分离
- 中国香菇自然种质的rDNA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7
- 2005年
- 测定了全国范围内的59个野生香菇菌株rDNA的ITS区域的序列。所得序列的总长度在723-727个碱基之间,G+C含量也基本稳定在57.5%左右。用Phylip3.6软件包对59个ITS序列进行DNA数据分析。结果表明59个菌株被划分到3个不同的谱系中,其中谱系Ⅰ包括11个菌株,分布较为均衡,涉及东北、西北、西南和东部沿海等地区的8个省份;谱系Ⅱ包括14菌株,以西北、西南的4个省份为主;谱系Ⅲ包括34个菌株,覆盖范围最广,除东北和西北高原地区外,其它均有涉及。地缘关系分析表明以陕、甘为主的西北高原地区的菌株涉及Ⅰ、Ⅱ两个谱系;以闽、浙、赣和台湾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的菌株涉及Ⅰ、Ⅲ两个谱系;而以云、贵、川为主的西南地区的菌株则覆盖到了所有的3个谱系。这三个地区的香菇遗传多样性最丰富,西南地区尤为突出,是香菇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点区域。
- 徐学锋林范学程水明李安政林芳灿
- 关键词:香菇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资源保护省份谱系
- 培养基转换法下香菇交配型的准确鉴定
- 2014年
- 在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对5个供试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株进行常规交配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培养基转换法对各菌株孢子单核体的交配型组合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应用培养基转换法可以观察到3种形态明显不同的菌落,即由A≠B≠配对形成的具锁状联合的绒毛状菌落、由A≠B=配对形成的无锁状联合的栅栏型菌落及由A=B≠配对形成的无锁状联合的绒毛状菌落。由于该方法可清楚区分通常无明确形态差异的A=B≠和A≠B=反应,因此,用于香菇孢子单核体交配型因子的准确鉴定是行之有效的。
- 李安政林芳灿
- 中国香菇自然群体的交配型因子分析被引量:45
- 2003年
- 以自收集于中国14个省、区的53个野生香菇菌株分离得到的94个单核体为材料,进行了交配型因子分析。从该样本中鉴定出66个不同的A因子和72个不同的B因子,而且A、B不亲和性因子系列中的特异性因子均呈等概率分布。据此估算在中国香菇自然群体中存在121个特异的A因子和151个特异的B因子,表明中国香菇自然种质中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林芳灿汪中文孙勇蔡亚君
- 湖北省香菇自然种群交配型因子分析被引量:18
- 1996年
- 以在湖北省无栽培菌株抱子传播的香菇(Lentinula edodes)自然发生地随机采集的32个野生香菇菌株为材料,用原生质体单核体和孢子单核体配对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鉴定样本中的交配型因子,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菌丝原生质体单核体、孢子单核体的交配型比例及样本中特异交配型因子的分布频率。在大部分菌株中,菌丝原生质体单核体的两种交配型呈预期的1:1之比,孢子单核体的四种交配型亦呈预期的1:1:1:1之比.从样本中鉴定出52个特异的A因子及55个特异的B因子,而且这一系列特异性的A因子和B因子都呈随机分布。与栽培菌株相比,野生菌株的交配型因子重复频率要低得多,表明香菇自然种群经过长期遗传变异积累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在今后的香菇菌株遗传改良工作中.更多地引人野生种质资源以丰富育种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 汪中文林芳灿
- 关键词:香菇交配型因子种群种质资源
- 亚洲香菇Lentinula edodes系统发育学地位的重新评估与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1
- 2005年
- 测定了60个中国野生香菇菌株的rDNA的内转录间区(ITS)序列,结合GenBank已有的48个其他地区不同种的菌株的序列数据,构建Lentinula属内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将该属分成了两大支共7个谱系,西半球一支2个谱系,东半球一支5个谱系,聚类结果与形态种的划分明显相关。亚洲菌株在东半球的5个谱系中占两席,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这两大谱系所代表的种质资源的地位特殊,不可缺少。谱系Ⅴ的菌株数量明显扩大,覆盖范围的地理空白也得以填补,成为了亚洲香菇的主流谱系之一;谱系Ⅰ的菌株数量庞大,覆盖了绝大部分被研究区域,有进一步分化成两类的趋势。这表明中国(亚洲)是重要的香菇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中心。将谱系Ⅰ分成Ⅰa和Ⅰb 两个亚类,与谱系Ⅴ一起进行亚洲范围内香菇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中国东部沿海、西北高原和中国西南及喜马拉雅地区的多样性最为丰富,是亚洲香菇的3个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
- 徐学锋李安政程水明林范学林芳灿
- 关键词:香菇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分析香菇菌株系统发育学GENBANK群体遗传多样性
- 香菇自然群体中个体间的空间分布及其遗传联系被引量:24
- 2001年
- 应用体细胞不亲和性反应、交配型因子分析和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研究了一个分布于方圆约1km的6根倒木上的18个香菇野生菌株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该群体大多数菌株间配对(80.4%)体细胞不亲和,而同一倒木菌株间配对的体细胞亲和率达 62.5%。不同倒木菌株间未发现体细胞亲和的配对。该群体存在 11个特异的A因子和7个特异的B因子。同一倒木的菌株有的交配型因子相同,有的则不同。不同倒木的菌株大多数交配型因子不同,未发现交配型因子完全相同的菌株。RAPD分析显示,体细胞亲和的菌株,交配型因子完全相同的菌株,在基于DNA相似系数的遗传相关聚类中,首先聚为小类。总起来看,在自然群体中,香菇个体间的遗传差异与其空间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菌株间的异质性相应增高。
- 代江红林芳灿
- 关键词:香菇RAPD分析
- 用简并PCR对香菇B交配型因子部分DNA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 香菇Lentinula edodes是一种异宗结合的食用蕈菌,具有由两个不连锁的交配型因子(A和B)控制的四极性交配系统。尽管这种观点已经得到公认,但由于交配型因子仍未被克隆测序,故对其分子基础仍缺乏了解。本研究利用简并...
- 李安政林芳灿
- 关键词:香菇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