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春归

作品数:25 被引量:142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骨折
  • 7篇内固定
  • 7篇股骨
  • 4篇疗效
  • 4篇颈骨
  • 4篇颈骨折
  • 4篇股骨颈
  • 4篇股骨颈骨折
  • 4篇固定术
  • 3篇远端
  • 3篇远端骨折
  • 3篇髓内
  • 3篇桡骨远端
  • 3篇桡骨远端骨
  • 3篇桡骨远端骨折
  • 3篇疗效分析
  • 3篇内固定术
  • 3篇近端
  • 3篇交通伤
  • 3篇关节

机构

  • 19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 4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23篇徐春归
  • 18篇荆珏华
  • 17篇许新忠
  • 13篇张积森
  • 11篇赵耀
  • 9篇叶曙明
  • 9篇余水生
  • 4篇徐又佳
  • 4篇姜保国
  • 3篇王天兵
  • 2篇方望
  • 2篇陈博
  • 2篇寇玉辉
  • 2篇邓玖旭
  • 2篇黎庆钿
  • 2篇殷晓峰
  • 2篇张培训
  • 2篇周云
  • 2篇安帅
  • 2篇张殿英

传媒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足踝外科电子...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roximal femur bionic nail,PFB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操作要点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为51~85岁,平均(67.85±9.49)岁。骨折按AO分型,31-A1型4例,31-A2型9例。13例患者均采用PFBN治疗。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失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13例患者随访4~9个月,平均(7.38±1.45)个月。本组患者住院时间7~15 d,平均(11.38±2.10)d;手术时间72~150 min,平均(104.62±24.45)min;术中透视次数17~38次,平均(26.23±6.21)次;术中失血量25~120 mL,平均(71.54±29.61)mL;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85±0.99)个月。采用Fogagnolo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优10例,可3例;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优8例,良4例,可1例。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物脱出、骨折愈合不良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PFB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便,能通过微创切口插入髓内钉主钉、拉力螺钉和横向张力螺钉,固定可靠,近期疗效良好。
李涛吴钟汉王景坤赵耀余水生郑嵋戈徐春归许新忠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
干骺端钢板在AO 12A/B型肱骨中下段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干骺端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2年5月至2016年03月共24例AO 12A/B型肱骨中下段骨折中进行切开复位预弯干骺端钢板内固定。其中,男性17例,女性7例,AO 12A型11例,...
张积森荆珏华周云许新忠叶曙明徐春归
关键词:骨内固定术
股骨颈系统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分析被引量:48
2020年
目的:探讨股骨颈系统(FNS)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10例;年龄为24~69岁,平均47.5岁。骨折按Garden分型:Ⅱ型3例,Ⅲ型7例,Ⅳ型6例。16例患者均采用FNS固定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16例患者术后获5~16个月(平均9.3个月)随访。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Garden指数评定:16例患者骨折复位均满意。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5~115 min,平均41.5 min;术中透视次数为14~47次,平均26次;术中出血量为35~210 mL,平均76 mL;住院时间为3~9 d,平均4.6 d;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5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优10例,良5例,可1例。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结论:FNS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操作简单,可以通过单一微创切口置入股骨颈动力棒、外侧钢板、锁定螺钉及抗旋螺钉,固定可靠,对外侧肌肉软组织的激惹小,近期疗效良好。
许新忠常菁余水生赵耀徐春归张积森谢武昆荆珏华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器
天津市滨海新区2007-2010年交通伤特点分析
徐春归王艳华苏锋王天兵张殿英姜保国
低频脉冲电磁场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大鼠延迟修复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被引量:8
2019年
背景:低频脉冲电磁场可以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即时修复,但其对于延迟修复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磁场是否可以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延迟修复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方法:将60只大鼠构建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组及神经损伤延迟修复组,30只大鼠构建假手术模型(假手术组)。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组的模型大鼠在进行坐骨神经离断并行延迟修复后予以低频脉冲电磁场刺激;神经损伤延迟修复组仅进行坐骨神经离断及延迟修复处理;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做离断。结果与结论:与神经损伤延迟修复组相比,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组模型大鼠坐骨神经指数修正因子明显上升,Westernblot结果显示坐骨神经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组坐骨神经中的细胞再生数量增多。提示低频脉冲电磁场可以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大鼠延迟修复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张理乾徐春归李子煜姚飞查小伟祁雷荆珏华
关键词:低频脉冲电磁场周围神经神经离断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坐骨神经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腓骨近端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调查研究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近端骨折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28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的侧别、是否有糖尿病以及胫骨平台四柱的骨折分型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28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合并腓骨近端骨折的患者123例(女60例,男63例),发生率为42.7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前外侧柱、前外+前内侧柱、后外+后内侧柱、前外+后外侧柱以及前外+前内+后外+后内侧柱骨折与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腓骨近端骨折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胫骨平台骨折同时伴有腓骨近端骨折的风险也增加,胫骨平台四柱的完整性与腓骨近端骨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汪学子徐春归曹其亮荆珏华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影响因素
改良兔防御素1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神经再生的作用
2017年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的再生修复是临床重要的课题。目的:探讨改良兔防御素1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神经再生的作用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组、改良兔防御素1组以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将所有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使用可降解甲壳质生物套管套接修复神经断端,术后连续7 d以神经营养因子、改良兔防御素1以及生理盐水注射到臀肌中。结果与结论:术后6周,神经营养因子组和改良兔防御素1组大鼠的坐骨神经指数较生理盐水组高,但3组大鼠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营养因子组>兔防御素1组>生理盐水组,且改良兔防御素1组大鼠的再生神经纤维直径、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较神经营养因子组大鼠小,但相对于生理盐水组大。提示改良兔防御素1对于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具有促进作用。改良兔防御素1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巨噬细胞清理髓鞘残留、改善神经再生环境有关。
徐春归张积森许新忠荆珏华
关键词:防御素周围神经再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尺骨茎突骨折是否愈合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3
2020年
背景: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临床中比较常见,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桡骨远端骨折一般选择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但对于尺骨茎突骨折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目的:观察尺骨茎突骨折愈合与否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桡骨远端骨折伴尺骨茎突骨折患者,其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23-67岁,均接受桡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随访复查X射线片判定桡骨远端骨折愈合情况。根据末次随访时尺骨茎突愈合情况分为愈合组(n=20)和未愈合组(n=19),依据X射线片比较两组间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并与健侧进行对比;检测腕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和Gartlant-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研究获得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愈合组术后腕关节尺侧疼痛1例,未愈合组尺侧疼痛2例,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桡骨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末次随访时,愈合组与未愈合组的掌倾角、尺偏角均小于健侧(P<0.05),桡骨高度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愈合组与未愈合组的腕关节背伸、屈曲活动范围均小于健侧(P<0.05),前臂旋转活动范围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时,两组Gartlant-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尺骨茎突骨折是否愈合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故临床中尺骨茎突骨折可仅行保守治疗。
叶曙明徐春归张积森许新忠徐又佳荆珏华
关键词:桡骨远端尺骨茎突骨折腕关节
难复性胫骨干骨折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提出难复性胫骨干骨折的概念,并探讨其影像学特点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术中需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的21例胫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7例;年龄2l^66岁,平均34.9岁;左侧15例,右侧6例。所有患者均首先闭合复位,通过牵引折叠旋转等手法,反复多次不能顺利复位、插入导针,改为局部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收集患者的X线片和CT资料并分析其骨折的影像学特点,归纳难复位性胫骨干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形式有4种:单一节段胫骨型,即胫骨干单一节段骨折,腓骨完整;多段型,即胫骨骨折为多段;交锁型,常见于短螺旋形及短斜形骨折,远、近骨折端形成交锁;嵌顿型,即骨折间隙有骨块的阻挡。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和Kofoed评分标准踝关节评分评定疗效。结果21例患者中,单一节段胫骨型2例,多段型4例,交锁型13例,嵌顿型2例。21例患者术后获7~50个月(平均22.7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5~16个月(平均7.3个月)。术后膝前疼痛3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无一例患者发生骨髓炎、浅表伤口感染、内固定断裂或骨折畸形愈合。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评分和Kofoed踝关节评分评定疗效:优1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达90.5%。结论本研究提出的难复性胫骨干骨折概念可在术前提示避免反复多次复位、减少局部骨折断端血供破坏及手术时间。
许新忠赵耀张积森徐春归叶曙明谢武昆余水生荆珏华
关键词:胫骨骨折踝关节影像学难复性
3D打印技术在四肢骨折创伤教学中的应用
2022年
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本科生四肢骨折创伤教学,评价其可行性和教学效果。方法 按照安徽医科大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调取我科常见以及本科生外科学教材中要求掌握的骨折类型,将影像系统中获取的CT数据经过软件转换,打印出与实体大小一致的骨折模型。选取2020年-2021年在我科实习的本科生60名,随机分为试验组(30名)和对照组(3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试验组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利用3D打印骨折模型讲解骨折的发生机制,骨折类型,复位固定以及骨折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实习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实习理论考核,临床技能操作考核,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和外科学考试成绩上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学生在我科实习结束后理论考核,临床技能操作考核以及调查问卷教学方式的认可度上均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可以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教学的生动性,有利于医学生对骨折知识的掌握。
徐春归许新忠张积森谢武昆荆珏华
关键词:四肢骨折临床教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